专栏名称: 育学园
崔玉涛唯一认证官方公众账号。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全维度的信息传达,帮助更多的家庭了解健康、完善的育儿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节后刚需:不饿肚子,也能减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育学园

慈母多败儿?可是太严厉了怕宝宝就跟我不亲了!

育学园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2-26 17:32

正文

最近,黄嘉千自曝曾对女儿夏天说:“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总也记不住?!”。而冷静之后,她意识到类似这样的话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她至今仍在不断学习和改进中。

众多网友为黄嘉千的育儿态度手动点赞,“敢于自省,嘉千姐辣妈典范啊!

没错!生活中,妈妈们或多或少会遇到宝宝让自己抓狂的时候,可是,既听说“慈母多败儿”,又怕太严厉宝宝就跟自己不亲近了。

要亲密和讲原则之间,到底怎么拿捏分寸呢?今天,小编就来和你说一说。


讲原则之前,家长要自律

崔医生曾经接触过一件真实案例:一位妈妈抱怨宝宝吃完饭就把勺子和碗往地上一扔,说了多少次也不见效,妈妈觉得宝宝有点儿故意挑衅的意思。

仔细一问,原来家长每次下班回到家,衣服脱下来就随手扔在沙发上。耳濡目染的宝宝,也养成了乱丢物品的习惯。

没错,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反复讲道理显然行不通,因为宝宝根本听不懂啊!而 对于1岁多的宝宝,家长频繁说“不”,反而强化了宝宝的反抗行为。所以,家长以身作则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妈妈想让宝宝控制好的行为,那么,妈妈先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想让宝宝多看书,你自己却捧着手机?

想让宝宝讲卫生,你多久洗一次澡拖一次地呢?

想让宝宝不发脾气,你却常常跟老公吵架?或者对着宝宝大吼大叫?

你看,经小编这么一梳理,你是不是也意识到,为什么宝宝常常会做出一些你觉得不能“忍受”的行为啦?

尽管小宝宝还不清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但是他们会模仿啊!家长 不妨利用好宝宝这个阶段的发育特质,“润物细无声”,省去了多少苦口婆心的劝说呢!


充分了解适龄行为

1岁以后的宝宝,在妈妈眼里绝对是“破坏大王”。

在家里翻箱倒柜,把每个能够得着的抽屉拉开,把里面的东西来个乾坤大挪移;

把堆好的积木“哗啦”一下推倒,家里到处散落着玩具碎片!(谁能理解小编一脚踩在乐高上的痛?!)

哦!还有前文说的,吃饭扔餐具!

与其教训宝宝“不能乱翻抽屉”,“不要乱扔餐具”,并且大为光火,不如和小编一起来了解这个阶段宝宝的发育特点吧!

要知道, 宝宝的这些举动可不是存心和妈妈作对,而是在玩耍中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身体机能、智力和认知都得到了发展。

妈妈们需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把低矮抽屉上锁,或者放上相对安全的物品或玩具;不是不让宝宝玩积木,而是和他一起,把收拾玩具也变成“玩”的一部分……当然,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绘本阅读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小熊宝宝系列。


尊重宝宝的个人需求

很多时候,父母所谓的“原则”,不过是希望宝宝按照大人的意愿来,却忽略了宝宝的个人需求和感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还有10分钟要吃饭了。妈妈为了让宝宝安静地等待,就给他播放动画片。开饭时,动画片还没有演完,这时候妈妈叫宝宝来吃饭,宝宝肯定是抗拒的。妈妈可能会觉得宝宝不听话,情不自禁开始说教,结果引来了宝宝更大的反抗。

那么,如果妈妈一定要用播放动画片的方式来安抚宝宝,就尽量提前规划好时间,找一部时长合适的动画片就行了,并且和宝宝提前约定,“看完我们就吃饭。”

这样 给宝宝一个心理准备,宝宝自然也学会了凡事有计划,说“不”的频率也就自然减少了。

当然, 当家长的观点和宝宝发生冲突时,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宝宝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有技巧地引导宝宝思考和分析。

小编有一次想去超市,可是宝宝执意要留在商场游乐区,如果小编强行把宝宝抱走,势必要引起她的反感,哭闹一番肯定是少不了的。于是,小编跟正坐在小木马上的宝宝说:“宝贝,我们五分钟以后去超市好吗?你可以自己挑一个最爱吃的大西瓜!”宝宝听到这话,兴高采烈地跟着小编去超市了!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有益的父母不会试图控制孩子,而会建立长期真正的信赖关系。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同时仍能保持深远的亲子关系。”


观察孩子的性格,重在引导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天生性格也不尽相同。因此, 妈妈们不要通过给宝宝下命令的方式,强行灌输大人的意志。

春节亲戚聚餐,小编一边和亲戚打着招呼,一边示意宝宝叫“姨奶奶”!宝宝却不停往小编身后躲,扭捏着说“不要”。

小编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形,常常被家长训斥“上不了台面”。于是,那时越发尴尬自卑的小编,最讨厌走亲戚见生人,也最害怕妈妈不喜欢我了。

可是,现在小编更懂得,宝宝只是慢热了一些,以前没见过这么多热情的大人,现在自然是有些害羞的。所以小编没有逼迫宝宝,而是先和亲戚聊天,宝宝也跟着慢慢放松下来了。临走的时候,宝宝还热情地和姨奶奶拥抱、告别。

有的宝宝天生和人亲近,有的则谨慎怕生。妈妈们千万不能因为宝宝的性格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恼羞成怒。

《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尼尔森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爱一个人的关键就是要承认对方的人格。即使宝宝有很多“缺点”,如果父母能认可宝宝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那么宝宝就有机会表现得更好!




小编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