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做线上讲座、会议,还有远程咨询的体会,发现亲密感的问题比想象的更重要。大概因为隔离在家的日子太久了,有种物理上的孤立感,人容易觉得自己像被困在孤岛上,被全世界抛弃。
我原来建议,一小时的对话,要花10分钟处理这种感觉。现在我觉得,半小时都不为过。
应对孤立感,最好的办法就是「真的在一起」。但现在做不到。我在我家,你在你家,我们事实上不在一起。互联网的技术呢,可以帮我们制造一个不存在的「赛博空间」,通过键盘和语音交流,就如同在面对面的空间一样投入。但它毕竟是假象,不在一起就是不在一起,很难骗过自己。
脱口秀演员周奇墨老师跟我说过,
脱口秀表演有个说法,叫「
承认现场
」。意思是现场发生什么事
,演员要在台上及时做出反应。最简单的反应就是说出来(「
这个不好笑吗?
为什么你们不笑!
」),观众就会很高兴,互动的氛围就很好,有一种大家在共享这个时空的感觉。但如果演员无动于衷,继续按照自己的台本表演,那就很尴尬,观众会变得很紧张。
这种紧张实际是在说:
「这
里发生的事他没看到吗?
我们是还在同一个地方吗?
」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远程交流的时候,
最需要承认的一个现场,就是「没有现场」
。
随便举些例子好了。很多人在家开会,上半身穿得很正式,下面是睡裤和拖鞋。你可能不会这样,但你屏幕对面的人说不定是这样的,那就会影响到你的感觉。你当然可以不让自己那么想,但这种「不确定」的气息挥之不去。更何况,
他背后那坨大红色的像素,是一个穿着睡衣的人吗?
那个人晃来晃去地在干嘛?
在厨房炒菜吗?
对方一边闻着饭菜的香气一边跟你交谈吗?
他有用心听吗?
他是真的在盯着
你
看吗,还是盯着电脑上的连连看?
……没
在一起就会有这么多麻烦。多人开会的时候,那些静音的人有没有在聊别的?关掉摄像头的人又在干什么?这些疑问你弄不清,你甚至都不会想,但就会在头脑里不断制造一些虚无感,提醒你:
「
不要太当真,别人都不一定当真呢。
」
这种虚无感说轻不轻,说重不重,时间长了还是有点折磨人。我前一段在得到尝试了一下视频直播,就有这种体会。我讲课,屏幕上只能看见我自己。观众在哪里?看不到。他们是什么表情?他们认真吗?我讲的是他们想听的吗?会不会他们正在提意见而我不知道?——都有可能,但我只能硬着头皮讲下去。讲着讲着甚至有种错觉,会不会已经断线了?人都走了,只有我还在这里呱啦呱啦?
可怕。这就是孤立。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主播,才能对着没有人的镜头一直谈笑自若。我们普通人的生理本能,还是要有真实的联结才能投入。
这一点特别重要,但它常常被否认。
否认的态度就是「大家现在正在一起啊
」,「网上交流跟现实是一样的」。不是的,不一样。网络只是凑合,它无法抵消我们并没有在一起的事实。既然不在一起,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承认我们确实「不在一起」
。我们努力用一些电子信号弥补这种缺失,但我们还是没办法真正触及对方。
在互动中保持这样的共识,真实地让彼此看到对方的挣扎和无力,也会让孤立的感觉少一些。
重点在于无力。无力就说明我跟你一样投入这段关系。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感觉到这种虚无。
所以,承认我们不在一起,比假装在一起好得多。
我们因对亲密的无力,产生了另一种
亲密。
最后,我总结了几条经验,给这段时间需要做远程交流的人。
如果是简单的工作沟通大概无所谓,
但那些需要投入的互动,讲课也好,做咨询也好,团体也好,都需要花一点工夫琢磨这件事。
先承认「我们不在一起」,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构筑一段因不能在一起而加倍努力的关系。
我的经验是:
-
直播好于录播。尽量看见观众的脸。开场前跟观众有一些互动。如果是小课,请观众之间相互认识(哪怕他们本来就认识)。
-
互动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占到整体时间的1/3甚至1/2。除了介绍自己是谁,每个人也介绍一下自己现在在哪里,展示一下你的环境,以及环境中可能影响交谈的元素(噪音、环境中的其他人、可能的突发事件、
网络稳定性,等等)。有的咨询师在远程咨询之前,会转动一下摄像头,让来访者看一看咨询室的布置:「如果你在这里,你就会坐这个座位上。」另外,
做心理咨询之前,还需要特别确认一下环境的安全度(参见:
《
网络视频咨询,瞒着家人怎么做?
》)。
-
音量、音质、环境噪音、通话连贯性,这些细节要提前调整,现场确认,反复调试。最理想的情况是调试到每个人都舒服。但假如现实条件不允许,至少要充分展现出这方面的诚意。否则,传递的暗示就是「如果技术不顺畅,这个人就可在可不在。」
-
画面上,一台设备对一个人,凑近点(别怕脸大),增强面部信息。家庭咨询可能是例外。因为要几个人同框,家庭成员必须足够靠后才能一起装下。视觉上就会产生距离感。家庭成员相互的眼神交流也不方便。有咨询师发现,拉开距离后,两边都会情不自禁地提高音量,会给交谈带来一种陌生感。这种问题怎么解决,我也没想好。
-
建立基本规则,什么时候静音,什么情况关摄像头(最好不关)。这些规则并不是出于不信任,而是为了让发言的人多一些安全感。如果某人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关闭摄像头,需要做一些说明,让其他人放心。
-
邀请别人发言时,尽量不要笼统地请「大家」。很多人怕抢别人的话,想等「别人不说话我再说」,这就会造成冷场。最好直接点名:
「我想请
XX,XX,XXX几位说一下看法」,这样大家都更踏实。
如果真的不知道点谁,比如讲完一段内容,只想判断「大家有没有疑问」,就请所有人打字,比如,想提问的打111,没问题的打222,这样所有人都快速参与了讨论,也不会冷场。
-
如果人不多,尽量Q每个人说句话,哪怕只说几个字
。说话让别人踏实,一个人长时间沉默会让其他人紧张。在远程交流中,说话是一个「投名状」
。
面
对
面可以随意沉默,
沉默时也
会有很多
东
西在流动。
但在语音或者视频的时候,沉默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你想想所有人
都
静
音的感觉
,多
尴尬
。
-
安排一些简短的选择判断,请大家一起打字表态,这是特别好的办法,类似于线下课请人举手。又省时,又让每个人参与,同时还让每个人都确认了「其他人也在参与」。
-
承认环境的变化。你和别人不在一起,但你身处的环境会影响每个人。不要假装看不见。家里有噪音,就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这里有点吵,大家能听到吗?」大家可能听不到,但你会听到。电话响了,孩子叫了,这些都是环境的一部分,要让每个人都了解这些影响。像我家的猫,在我视频的时候经常会跳上来刷存在感。有几次我就请猫站到摄像头前面,给对面的人看。每次这样做了以后,气氛都会变得非常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