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rt按:如今在中国,经常会有人讨论基础科学研究的大量投入是否真的有意义和回报,若把这部分钱投入到现行医疗资源中岂不更受益于中国百姓?近几年来国家自然基金委在医学科学部投放的研究经费均大于生命科学部,而今年在前者的申请项目数是后者的整整两倍,但缘何大规模撤稿事件又发生医院?同样服务于社会,医生普遍得到了社会的尊敬且待遇较高,但为何科学研究人员的价值却得不到认可,不仅工作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对于这一些列问题,秦逸人博士专门撰写此评论文章,以供大家一起辩论,进而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撰文丨秦逸人 博士(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目前中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斐然,比如在结构生物学像剪接体、葡萄糖转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顶尖,在国内本土做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的科学家最近也被美国顶尖大学应聘为终身教授。然而有许多人认为做结构生物的研究是体力活没有什么科技含金量;也有人觉得中国目前在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过多,是否真的就有意义和回报,若把这部分钱投入到现行医疗资源中岂不更受益于中国百姓?故在此笔者想讨论一下医学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价值。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的影响与贡献
现代医学主要由早期西方医学结合现代科学发展而来,然而早期西方医学却经历了许多荒谬不堪、简单粗暴的人体实验的发展历程,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性恋被认为是精神有问题,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认为切除脑额前叶便能治愈。该手术方法为在眼眶里面钻入一个锥子直达脑部前额导致其功能受损,整个过程用不了十分钟就能完成,但结果却令人恐怖,接受手术后的人都变成了傻子。再比如19世纪人们为了青春永驻、长生不老,有人想直接通过睾丸移植重返18岁,我们的伟大的变法者康有为就迷信此术,在俄罗斯接受了大猩猩的巨大睾丸移植后,七窍流血身亡。
为何早期西方医学显得如此简单粗暴、荒谬不堪呢?原因就在于那时候的医学主要是建立在肉眼可见的宏观解剖学水平上。后来随着生物学(如遗传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和两大自然科学-物理学与化学对医学的改革和推动,才诞生了现代医学,其先进手段如我们所熟知的抗生素、X-光机、血管造影、CT、MR、超声诊断、ICU、伽马刀,激光等。目前,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对人类疾病或者发病机制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被统称为生命科学。由于现代医学的庞杂性和重要性,其作为独立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并立发展,比如国家自然基金委设有生命科学部,同时也设有医学科学部,该部主要以临床研究的资助为主。近几年来基金委在医学科学部资助的研究经费均大于生命科学部,可见国家对医学研究的重视。
对于现代医学,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诊断和治疗,故有些医院或者科室被称为诊疗中心。早期西方医学诊断疾病是通过如视、触、叩、听等查体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进而做出的推断,这种方法目前在大医院几乎很少使用。而现代医学的诊断学方法主要依靠现代科学发展而来,其对疾病的诊断完全可以做到快速、高效、精确及量化。故科学研究对医学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性作用。但是像CT、MR这样的术语,今天却成了医学专用名词,人们听到它们后会自然地想到医院和医生,但是很少会和科学研究联系到一起,也不会觉得他们是科学研究在医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另外,对于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手段如抗生素治疗、肿瘤靶向治疗、伽马刀切除、激光治疗等也是在现代科学研究的推动下发展而来的。
故科学研究对医学的发展是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科学研究好比大脑,医学便是听从指挥的双手。比如医生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获得准确的诊断资料,才能对症治疗。而外科医生好比能工巧匠,其传统手术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宏观解剖学水平上)借助科学研究便衍生出了更为先进的现代手术学方法,进而造福于人类。
有人说“文章发的好,不如救人一命好”,的确在老百姓眼里救死扶伤的医生对社会的贡献很大,如果没有医生我们可能都会病死(包括科学家)。但对于科学研究的贡献却似乎很难评价,尤其对于中国科学家所做出的研究成果,许多人会觉得没有实际价值,甚至还会被人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先讨论下医生的贡献。一名优秀医生,他是在具体的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地方看病行医,尽管可能救人成千上万,但是造福的仅仅是某地的部分百姓,这就是他们的地域和时代局限性。对于科学研究,许多都不以应用为动机,比如质能方程式、二进制、X-射线、试管动物、青霉素及CRISPR等,这些研究起初没人觉得它们有多大使用价值,但是被应用到了核动力、计算机、人体透视检查、试管婴儿、细菌感染及基因编辑中时,其对人类的贡献已经超越了国界、跨越了时空,受益于代代相传的全世界人民。而有的科学研究至今还不清楚其应用价值到底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如探测火星、克隆猛犸等。当然,也有许多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临床难题而开展的,如发现了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幽门螺杆菌后,医生才知道应该给予抗菌药才能彻底治愈。该例便是“科学研究是大脑,医学是双手”的最有力证明之一。
有些人说,您上面夸夸其谈的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功案例,为何不说说大多数科学研究-尤其那些没有获奖的,根本就没有价值,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呢?这里我先讲一个自己杜撰的渔夫打鱼的故事。一渔夫撒下一张渔网投入海里,不一会儿捞起渔网便捕得一只鱼儿。他看了看卡在渔网中间的小鱼,心想:一只鱼就卡在了一个网眼当中,人们为何如此愚蠢地要做几百个网眼构成的渔网呢?于是他回家做了一个只有一张网眼的渔网,然后去大海捞鱼。可是好几天过去了,他连一只鱼儿也没有捞到。我们现在对科学研究的评价就如同这个渔夫,那个卡住鱼儿的那一只网眼好比诺贝尔研究成果,其他网眼好比他们认为没用的文章。
下面我举例论证下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奠基性文章的实际意义。我博士学胚胎学先举例IVF(体外受精)技术。提起试管婴儿,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罗伯特爱德华兹的巨大贡献,却很少知道真正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张民觉和其学生日本科学家柳町隆造。他们分别在1959年(张民觉唯一作者)与1963(两人一起)报道了哺乳动物兔和仓鼠的IVF过程,另外柳町隆造还发现了顶体反应和精子获能现象,这两位科学家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研究成果才真正奠定了现代试管婴儿技术,难道说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论文就没有多大意义吗?再比如对于震惊世界的iPS细胞,别人好不犹豫地会想到山中伸弥,但是他所用的四个转录因子难道是凭空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建立在别人发表的对胚胎发育、ES细胞及Oct4、Sox2、Klf4及c-Myc基因研究的成百上千的论文的基础之上的。同样的,说起热门的CRIPSR,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华人科学家张峰,但是很少人知道第一个在大肠杆菌中发现CRISPR现象的日本科学家石野良纯,也很少了解在古细菌和其他细菌中发现的这一Repeats的西班牙科学家Mojica。这两位科学家的最早发现却报道在了小杂志上,可能也会有人说这种小文章也都没有应用价值。
此外,科学研究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才-即科学家(我觉得专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都可以成为科学家),这也是一个国家最为优质的资源。我们知道培养一名科学家,国家至少得花十年以上的时间,如果要有一大批紧密连接的人才梯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均有上百年历史,他们不仅做出了大量的对人类贡献巨大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一大批科学家,正因为他们拥有如此紧密的人才梯队,所以无论在他们的大学、科研机构、医院,还是在重工业、矿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纺织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产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IT产业、电器产业、科学仪器与医疗设备制造业、化学制药业等各个应用领域,均渗透了大量科学家为他们做研发服务,才让这些发达国家在各行各业均处于世界前列。而中国的科研人才大多集中在研究所与高校,在以上应用行业的研发部门却极少,甚至以有的根本就没有研发部门。比如,中国的奶酪公司有从事细菌学研发的科学家吗,这就是为何我们的菌种几乎都依赖进口的根本原因。再比如国内药企很少有与国际接轨的研发部门,他们宁可投入更多的车间去生产现成的药物(西方国家拥有的专利),也不愿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去。另外,医院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几乎都依赖进口,国内企业根本没能力做这么方面的研发,这样长期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药企和医生都一直在给老外打工。
综上所述,中国应该更要重视科学研究,不仅重视科研成果,也要重视本土科学家的培养。
二、应认可基础研究的潜在作用和贡献,提高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毫无质疑,医生工作价值的体现可以立竿见影,但科学研究的价值却很难被认可,大多人就像那个渔夫,只会盯着学术金字塔的顶部,从不在意底部的奠基石。正因为有如此偏见,基础研究经常被人忽略,甚至认为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所以科学研究人员并没有得到多少应有的尊敬和待遇。
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委每年在医学口的资助额度均超过了生命科学部,但前者所作出的研究成果显然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且前者更加注重课题的申请(拿到钱),但忽视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典型的虎头蛇尾。比如国内许多三甲医院对外大力宣传他们是医疗与科研并重,申请到的国家级课题、发表的SCI文章及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均处于国内前列、省内顶尖,在申报课题的时候积极号召所有科室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如今年医学科学部申报项目数(55450)为生命科学部(27668)的整整2倍,尽管有专职科研人员在医学部申报,但绝大多数以临床人员申报为主),但医院科研平台的建设性投入却极少,有的医院根本就没有能达标的研究平台,却拿到了许多国家级课题。而有的三甲医院对专职科研人员考核要求高却工资低,认为由医生养活着他们,在门诊大楼开张和百年院庆的时候给每一位员工均发放5000元与1万元的奖励,唯独没有科研人员(奇怪的是科研处管理人员是有的)。
于是乎,当大量国外杂志的撤稿事件发生在国内众多三甲医院医生的头上时、当自然基金委要求高标准严要求结题时,医院却很依然平静,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薄待的科研处管理人员是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这时候领导会说我们医院本来就是以医疗为主,科研为辅,而网站宣传的医疗与科研并重再次证明就是虚设。
目前,医生的价值普遍得到认可,其社会地位和待遇也较高,但对于蒙头苦干的科学研究人员不仅得不到认可且工作压力而工资待遇低。下面我们就大致看下我所了解的目前医生与专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情况(仅为本人观点)。
职称 | 医生(平均月薪) | 科研人员(平均月薪) |
初级 | 住院医师: 1-1.5万元以上 | 研究助理:5000-8000元左右 |
中级 | 主治医师:1.5-2.5万元以上 | 助理研究员:8000-12000元左右 |
副高 | 副主任医师:2.5-3万元以上 | 副研究员:1-1.5万元左右 |
正高 | 主任医师:3-5万元以上 | - |
科室主任 | 主任医师:5万元以上 | PI(研究员):2.5-4万元左右 |
许多人会认为医生是赚钱职业当然收入高,科研人员是花销经费自然收入低。我觉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医生服务于百姓,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当然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国家现在提倡医药分家,医生以服务为遵旨,不再以药养医)。同样,科学家从事的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技术、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高尚职业,他们当然也有资格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这不仅是为了刺激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至于现在科学家高压力低待遇的普遍现象而破灭我们孩子们对科学幻有的童真与好奇心,也不至于毁掉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理想吧!
秦逸人(作者)简介:
2009年6月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博士后训练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16年7月至今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干细胞与体细胞重编程
1.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干细胞开展对单基因遗传疾病的研究。
2. 利用显微操作与核移植技术开展对胚胎发育与干细胞相关问题的探讨。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代表论文:
1.QinYiren and Gao WQ. Concise Reviews: Patient-Derived Stem Cell Research for Monogenic Disorders. Stem Cells. 2016Jan;34(1):44-54.
2. Qin Yiren,Zhou C, Wang N, Yang H, Gao WQ. Conversion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neural stem cell-like cells by a single transcription factor Sox2. Cell Reprogram. 2015Jun;17(3):221-6.
3. Qin Yiren,Qin J, Zhou C, Li J, Gao WQ. Gene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Mouse Adipose-tissue Derived Cells via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ell Cycle. 2015;14(8):1282-90.
4. Qin Yiren,Zhou P, Zhou C, Li J, Gao WQ. The Adipose-Derived Lineage-Negative Cells are Enrich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Promote Limb Ischemia Recovery in Mice. Stem Cells Dev. 2014 Feb15;23(4):363-71.
5. Qin Yiren,Lin J, Zhou C, Yin Q, Xie Z, Zhang X, Liu X, Gao W, Li J. Mice cloned from white adipose tissue-derived cells. J Mol Cell Biol. 2013; 5(5):348-350. (Cover story)
6. Lin J, Shi L, Zhang M, Yang H, Qin Yiren, Zhang J, Gong D, Zhang X, LiD, Li J. Defects in trophoblast cell lineage account for the impaired in vivo development of cloned embryos generated by somatic nuclear transfer. Cell Stem Cell. 2011; 8(4):371-5
7. Qin Yiren,Ji H, Wu Y, Liu 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of murine adipose tissue-derive d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long-term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loned embryos. Cloning Stem Cells. 2009; 11(3):445-52
BioArt,一心关注生命科学,只为分享更多有种、有趣、有料的信息。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fullbellies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