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告别了亲友,横跨两千二百公里,我来到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这里有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等着我,接下来的一年,我就在这里的县人民法院挂职担任副院长。转眼已过去八个月,回首前路,我才蓦然发现,这一路收获满满,皆是珍贵的工作经历和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
这半年,广袤的草原、巍峨的雪山、遍地的牛羊,遇到的风景是那样美。
这半年,熟悉的、陌生的、朴实的、热情的,遇到的人总是别样亲。
徜徉和品味期间的时光,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有的是毫不犹豫的抉择和一往无前的坚定。在我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时刻指引着、激励着我前行。
这种力量,源自于组织和领导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来自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冲锋号角、催征战鼓;发自于心中的责任、肩上的担当;更映照着前方灿烂的光辉,根系于身后温暖的一方。
援青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精神。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海南州两级法院干警扎根高原、倾力奉献。从他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
在这精神的感召下,我始终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能力、锤炼作风,用肯干、苦干、实干将无锡法院的先进理念、方法转化为贵德法院的工作实践。
加强业务指导,通过个案指导、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等方式指导化解多起超审限疑难复杂及涉众案件,手把手做好“传帮带”。推动设立“法官讲堂”,并担任主讲人定期授课,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充电蓄能、以学促干。
受邀为海南州两级法院民事条线法官授课,讲授案例写作和司法调研经验方法,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贵德有关政府部门、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援青期间,我还借助南通组团医疗援青资源,帮助多名法院干警解决医疗难题……
司法调研工作一直是贵德法院乃至整个海南州法院的短板。围绕当地形势、需求,我把打造更多高层次、有影响力的调研成果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司法调研工作。
我撰写的《贵德法院关于推进诉源、执源、访源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得到有关领导高度评价;两篇论文、案例分析发表在青海高院主办的学术刊物《青海审判》。
我与贵德法院同事合作撰写的论文《法无明文规定的根源分析与裁判规则》获评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帮助海南州法院司法调研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贵德法院的司法调研水平在短时间内跃升至青海法院第一梯队。
其实,贵德法院案例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提炼。在明确该前提的情况下,我认真总结了贵德法院2022-2024年间的工作成效,对审判工作基本情况、案件特点、发展趋势、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同时组织干警精心编写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编纂形成了贵德法院首份《审判工作白皮书》,并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取得了很好反响。
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之一,针对青海境内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大的特点,结合贵德法院藏族、回族、土族法官较多的优势,我积极争取,推动贵德法院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法治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设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双方将在法治教育、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交流,这也是贵德法院第一次法校合作的尝试。
我还受邀于“12·4”国家宪法日当天为该校师生进行法治宣讲,用实际行动将“送法进校园”打造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法治信仰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品牌。
无锡与贵德,相隔千里,但情谊深厚。作为援青干部,我肩负着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帮扶发展的重任。
25年元旦前夕,为改善贵德地区妇女儿童生活,我向远在无锡的组织争取支持,向贵德妇联捐赠了善款2万元,为72名困境妇女儿童、孤寡老人购置了慰问品,送去了节日的关怀与问候。
当日,孩子们惊喜地跳着笑着,阿伯亲手为我献上洁白的哈达,阿婆向我赠送土鸡蛋、馍馍,此情此景,无比动容,永生难忘。爱心会传播,善意可传递,涓涓细流终将汇成爱心长河。
2024年9月初,受持续强降雨等因素影响,贵德县进入防汛关键期。县委、县政府紧急动员,灾情面前,人民至上,我主动请命,第一时间赶赴河西镇加莫台村开展防汛救灾,力争将汛情给群众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针对汛期内可能出现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我带领突击队员跑遍全村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值班驻守,排查隐患、清理河道淤泥、转移群众,以良好的作风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保护了村民人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