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针对在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危害和脆弱性等一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从而为有效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作业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安全防范意识缺位、安全标准不严格执行、安全风险评估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
在企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而安全风险评估能为全面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抓住不同环境或不同时期的安全危险性的重点。
另外安全风险评估会采取宣传教育、行政、技术及监督等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安全管理,进而推动各层面员工做好每项安全工作。
只有每位员工真正重视安全工作,让其了解及掌握基本安全知识,这样,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均是可以避免的。而这正是安全风险评估的价值所在。
若不能对安全事故危害及时识别,就无法对每个危害的风险作出评估,并对安全事故危害作出有效的控制。
1、工作场地整理:检查场地是否堆放大量的可燃杂物(如碎布、垃圾等),物料位置有否摆放错误,脚手架是否牢固等。
2、用电安全检查:电气检查是每一个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内容。用电安全检查主要包括电线有否老化腐蚀、插座插头是否严重超负荷、电气设备安装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易燃工作场所是否有防静电措施、电器设备有无定期维修保养等。
3、危险工序识别:主要识别涉及高空或高温作业、使用或产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制定有关安全施工的程序,以及存在安全危险工序的识别。
4、危险材料识别:识别哪些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易爆材料等,找出它们的所在位置和数量以及处理方法是否适当。
5、工作场所安全隐患识别:工作场所是由设施、工具和人构成的特定的互相衔接的有机组合的地方。由于人、设施和工具的同空间存在,极有可能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无限扩展。因此识别工作场所中的安全隐患十分重要,意味着发生安全事故时,人员能否及时撤离。
6、安全事故警报识别:找出工作场所是否安装有安全事故警报装置,并确认它们能否正常操作。
7、其它风险识别:确认工作场所是否有其他机构的员工在施工,当施工进行时,作业人员所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均有可能增加安全隐患。
为了降低或消除安全体系范围内所涉及到的被评估的风险,企业应该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安全控制措施。
降低风险的手段有很多种,常用的有这几种:
任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风险,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当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完成实施所选择的控制措施后,会有残余的风险。为确保企业的安全,残余风险也应该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接受是对残余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价的过程。在实施了安全控制措施后,企业应该对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审,即对所选择的控制措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做出判断。对于残留的仍然无法容忍的风险,应该考虑增加投资。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实施动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一般而言,企业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该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
当系统发生重大变更时;
-
当发生严重安全事故时;
-
当新增企业资产时;
-
企业认为非常必要时。
1、安全风险评估档案数据库
安全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判断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而概率和危害之所以难以确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风险评估数据信息太少,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的支撑。
围绕安全风险评估对数据信息的客观需求,将一定时间段内同一类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或者暴露出来的安全隐患的类别、原因、所处环境、造成的损失等详细数据都汇集到数据库中,从而为确定风险等级提供历史的数据参考,为计算风险可能性和危害性提供定量的参考指标,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
2、安全风险评估人才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内部实施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优势,主动摸清本行业安全风险评估人才情况,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建立风险评估人才共享机制。
对于某些专项技术造诣很深的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可作为本行业的备用对象列入安全风险评估师通用专家库,企业需要时可随时协调相关部门抽调参加安全风险评估活动。这样既优化风险评估人才资源配置,又能以多类别多领域人才支持提供评估质量效益。
3、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共享机制
风险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来源于评估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而这些都必须依赖全面、丰富、及时、准确的安全信息。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故的相关风险信息对识别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能够提供安全风险识别准确性和实效性。
为此,应认真整理企业已经发生事故的相关资料,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原因教训等信息,还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采集、整理和总结每次安全风险评估的组织程序、评估实施过程、评估实施方法、风险评估报告、预期效果总结等详细信息,依托本行业已建立的专业数据库,为本级乃至本行业间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共享有价值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