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温书先生」
即可关注
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特别推送
1
最近,“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被屡屡提及,对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痛与泪水,似乎很多人都能列出长长的清单。
今天刚看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同样有关于这个话题,里面所包含的帧帧幕幕,都令我触动极深。先生相信,若换做你,也定会忍不住为此揪心。
影片开头,是一名12岁的男孩坐在法庭上,面对法官冷冷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在很多人看来,这无疑是个荒唐的举动。
但万事皆有因果,当你了解这个孩子混乱不堪的生活后,便会理解其中缘由。
小男主赞恩从小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区,一家九口挤在破旧狭窄的出租屋里,老鼠和蟑螂随处可见,水管还会时不时爆裂,弄得满地都是污水。
本该是上学的年纪,他却因为没有任何身份户口而不得不放弃,擦肩而过的校车成了内心深处的一种奢望。
身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赞恩被迫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每天做的,不是带着弟弟妹妹上街售卖自制“果汁”,就是给房东打工,搬运比自己身形还要庞大的煤气罐和各种货物,用来补贴家用。
可即便如此辛苦,他依旧会招来父母的斥责打骂。
更心痛的是,就连自己最亲近最喜欢的妹妹萨哈,他也不能护其周全。
怒骂、反抗之后,还是眼睁睁看着她被父母毫不犹豫地“嫁”给了房东阿萨德,为的,只是换取几个月房租而已。
2
我们总会说,家是照亮黑夜的明灯,是遮挡风雨的港湾,可这仅仅针对拥有幸福家庭的人而言。
在那些从小就生活在不幸家庭之中的孩子眼里,家却是泥潭,是深渊。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曾在网上大火的“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故事?
在外人眼中,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北大毕业后,还收到了美国排名前50的半奖硕士录取,妥妥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又有谁能意料到,他竟然已经13年没有回家过过春节。
在这篇“决裂信”中,他痛斥着从小到大所受到的伤害:
两三岁时,母亲把他成女孩模样,还多次拿出裙装照片为证;
在学校受到排挤欺凌时,家人不仅漠视不管,反而出言讽刺;
被亲友笑话时,父母无视他的尊严,帮助外人奚落、打击……
直到出国读研,依旧未能改变这样的状态,甚至因此住进了医院。对家庭失望的他,最后终于爆发,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有人会说,这样是否太过无情?可事实上,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人来说,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逃离。
影片中的赞恩亦是如此。
他用离家出走的方式,宣示着对悲惨命运的叛逃。
在流浪途中,他遇见了一对同样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
母亲拉希尔虽然早已自身难保,但依然收留了赞恩,给他温暖的毯子和饱腹的食物,甚至偷偷把客人剩下的蛋糕带回家给两个孩子分享。
在那里,赞恩感受到了从未拥有过的家庭温暖。
原以为日子会这样“幸福”下去,然而好景不长,拉希尔因为非法滞留被抓,赞恩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小孩尤纳斯的责任,带着他到处流浪。
而这一路上,原生家庭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也越来越明显:
去救济站骗取纸尿裤和粮食;
拿着以前的“处方”买原料,制作特殊的饮料水销售;
用绳子拴住尤纳斯的脚,不让他乱跑。
他拼尽全力的逃离,却不断地重蹈覆辙。
其实,对于12岁的赞恩来说,他真的努力过、反抗过,可生活总是和他开着一个接一个的玩笑,让他不断地坠入深渊。
3
在看到电影结尾时,赞恩的那段控诉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常听人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能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