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文学
《上海文学》是文学经典与新生力量的融合,期刊栏目有小说,专栏,散文,诗歌;我们坚持纯文学高品位的编辑方针,是文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海派纯文学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蒙曼讲诗词: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  昨天  
收获  ·  2024-6《收获》| ...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讲孩子听得懂的新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文学

新刊推荐 短篇小说 | 陈思安:冒牌人生

上海文学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9-06 10:23

正文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2017年第9期



冒牌人生


陈思安




“那么,就是说,人们来这儿是为了活,我倒是认为,会在这儿死。”

这句话又飘进他耳朵里,到底打哪儿看过,死活还是想不起。

真叫个冷啊,这城。满地都是白花花的,只要给人走的地方全都踩得污脏。

又一家。肯定还是没戏。他想着,从裤兜里往外掏烟,哆哆嗦嗦地点上,哆哆嗦嗦地吞吐着雾气。他盼着街上有人出现。他喜欢站在街上看人来人往,看人怎么说话,怎么走路,怎么对待彼此。要是有那么一份工作,让人站在大街上观察别人也能赚钱就好了。

每天都有好多人在这儿死去又活来的,多有意思。他的整条后脊梁被冷风撩骚得止不住微微抖动,边抖边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他抖动着脊梁骨,手指冰得快要夹不住烟了。就再站一会儿,就一会儿。烟快烧到头儿了,他放慢了吞吐的速度。

“唉,都等着你呢!急死了!你到底到哪儿了?喂喂喂?喂,喂……”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礼服、留着寸头的男人大呼小叫地从他正站在门前的那家商户里冲了出来。

他被寸头男人突如其来的大嗓门吓了一跳,看着男人。寸头男人也看着他。四目相对中,一时间两个人都有点不知所措。

“是不是你啊?”寸头男人把手机放下,问话的口气带着极度的不耐烦和一种胁迫感,似乎此时如果他回答“不是”,寸头男人就会一巴掌扇过来。

“啊。”他原本说出口的是二声,可音节出口落了地,听起来却像是四声。这是他惯常说话的习惯,每个字出口总叫人感觉轻飘飘的,拐着弯儿打着转儿。

寸头男人一下子松了口气,把手机挂断塞进裤兜儿里。男人这口气一松,两个人都放松了些。

“哎呀,我们都要急死了好嘛,你瞧瞧都几点了。你还有空在这儿抽烟啊,赶紧赶紧,待会儿完事了我给你来几条你慢慢抽!”男人说着话就上前推搡他。男人一推,他手里只剩下屁股的烟头就从冻得麻了的手指间掉进了雪地里。再一推,他的脚下就变得松垮起来,随着男人往那家商户的门里走。

“唉。”他原本说出口的还是二声,音节出口落了地,仍像是四声。

 

寸头男人一边推搡着他往里走,一边压低声音在他耳边说,“两家的老人都是文化人儿,都不喜欢闹腾,你待会儿不用搞得太闹腾哈,就正正常常地走流程就行了。啥上蹿下跳地都不要,要喜庆且庄重哈。记住,要喜庆,且庄重。”

一走进商铺大门,一股子热气直扑上来,他感觉自己好像是一条冻鱼被投进了一桶热水里。凉气还渗在脊柱和脏腑里,但皮子上猛地烘热了起来。

“行了行了司仪到了!赶紧,赶紧开始,吉时都快要过了!快叫新郎新娘子两家老人就位,这就开始了哈开始了!”寸头男人把他一直推进前厅,放在塑料花团锦簇铺着红地毯的小舞台旁,往他手里塞了一支无线话筒。

“记住了哈,喜庆,且庄重。”寸头男人把无线话筒的开关拨开。

他握着话筒,望了望这个前厅。大厅里摆了十几桌酒席,人们有说有笑,噪音跟光线一样塞满了大厅每个角落。没有人留意小舞台这里在发生什么。

“上啊,哥们儿,等啥呢?吉时啊。”寸头男人用手指戳了他肋骨一下。

“那个,我……”他犹豫了。我不是司仪,不过五个字,但他犹豫了。即便是在犹豫着的当时,他也并不清楚自己犹豫的是什么。

“那个啥呀,哎呀,一会儿完事就给你结钱,保证不拖欠。赶紧开始吧,拖过了吉时我交代不过去啊。”寸头男人又戳了他肋骨一下,见他还在犹豫,索性一把把他推到了小舞台上。

他望着台下嬉笑吃喝的人们,依然没有人留意小舞台上在发生什么。他当然参加过别人的婚礼,他知道婚礼其实到底是什么。来就来呗,反正没人在意的角色,他已经驾轻就熟了。

他低声清了清嗓子,抬起手里的无线话筒,“尊敬的各位来宾、亲友,欢迎大家来到这个喜庆而庄重的典礼……这里是花的世界,这里是爱的海洋,这里是满载着幸福的婚礼殿堂……”

所有的一切进行得远比他想像得还要迅速。一直到整个仪式全部结束(其实也不过就一刻钟不到),他才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刚刚暖和了起来,从内到外都散发着热气。头顶上冒着蒸汽,后背上冒出的汗把白衬衫紧紧贴在身上。

有几次他真的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穿帮了,站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指挥新郎新娘去倒香槟,倒完香槟切蛋糕,切完蛋糕再喝香槟。不过他发现,实际上真的没什么人太在意这个仪式。没有人喊停,没有人指手画脚,没有人对他蹩脚的场面调度提出意见,也没有人质疑他绵弱气虚的主持风格。

他感到很困惑,甚至抵消了精神紧张给身体带来的反应。

当他以一串平淡无奇、非常程式化的祝词结束了这个堪称草率的仪式以后,大厅内一下子又恢复到之前的喧嚣当中。他转身走下小舞台。寸头男人从他手里接过无线话筒,拨到关闭键上,眼皮不抬地问他,“怎么着,吃一口再走么?”

尽管他已经饿得发昏,也很久没有吃上一顿好的,但寸头男人的态度明显叫他感觉现在不是个蹭吃蹭喝的好时机。

“不了,先走了。还有事儿。”

寸头男人抬起眼皮扫了他一眼,打鼻子孔里哼出口气,“就知道你还等着赶摊儿去别的场子呢,要不给我这儿那么着急忙慌地就弄完了。”

完了,还是叫人给发现了。他有些紧张,不知该如何应对,只是尴尬地杵在那里。

寸头男人从裤兜里掏出一叠钱来,数出几张抽出来递给他,“别嫌少,你今儿这表现也就这价了,再加上迟到,我多少也得扣点叫你长个记性。下次记着,来我的场子,就不能浮皮潦草。”他接过钱,口里喃喃应诺着。寸头男人转身走开前,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收住了已经迈出去的脚。男人从另外一个裤兜里掏出了一包喜烟,塞进了他手里。

走出酒店大门,站在半个小时前自己站着的地方,他把那包喜烟拆开包装,取出一根点上。他深吸几口,又吐掉。站了半晌,没觉出冷来。

似乎,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等什么。似乎,不管来的是什么人,大家并不真的在乎。对于等着的人来说,他们只是需要有个人来。对于被等待着的人来说,也许等着他的人的期待在他而言本是无足轻重的。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呢?人家等的不是我,我来了,对于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他看着街上走动着的行人,想着这件莫名其妙的事。

他想到了那个爽约没有出现的正牌司仪。那个人为什么没有来?也许临时接到了更重要的工作;也许出门时发现自己的礼服被烫出一个洞;也许堵车堵到心烦意乱索性不想来了;也许只是早上起床时心情不太好今天不想工作了。

不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司仪没有出现,都改变了他接下来的生活。

 

他开始游荡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那些被等待着却又没有出现的人的位置。最初,他还有些生疏,会叫人怀疑,会被人识破,也有过几次被等的真身出现了从而撞破了他的把戏。但是更多的时候,他都成功地掌控了局面,甚至开始对各种状况都越来越得心应手。

最没有挑战性也最易成功的要数各种大型会议和宴会了。摸索了几次以后他就发现,越是庞大的机构,越是大家根本相互不认识。而越是大型的会议,缺席的人就必然越多。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在大饭店、大会议厅门口,找个时机跟着人流一起走进某个会议厅里。大多数时候,就连签到的环节都没有,如果需要签到,他就随手写一个名字,实际上也根本没有人会查看。等到会议结束了,再跟随着人流,就能进入某个饭店的宴会厅享受免费而丰盛的午餐或晚餐。有的会议还会附赠各种纪念品和礼品。在他驾轻就熟以后,基本上都能顺利地直接混进宴会里,而不再需要忍受漫长而无聊的会议环节。

这种活儿简直是个人都能干,毫无技术含量,只需要穿着整洁外加沉默寡言即可。同理还有喜宴、丧宴、各种大公司年会等等。因此,在满足了自己最初的食欲和好奇心以后,这类活儿他就不愿做了,除非心情特殊,或者实在想改善伙食。

随着自己的兴趣,他发展了一些更具难度的工作,选择跟着人流进入更小型的会议。在这种会议上,有时他甚至会被要求发言。遇到自己特别不熟悉的领域,他就信口开河地胡扯几句比较虚的话。偶尔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甚至能说上一大堆想法和建议。

再接下来,他开始尝试只要被人认错了叫住,他便充当起必要的角色。他发现这样的事情比他想像得还要多。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等待的是什么人。

为了能更好地接收各类“工作”,他置办了几套不同的行头和配件。穿着蓝色的工人服,拎着一只全件套的工具箱,就会不停被人认作是电工、维修工。穿着黑色西服裤子和白衬衫,就会被认作是房产中介员、餐厅领班。不是大家只愿以貌取人,只是很多时候懒得过脑子而已。他也很快明白了那天自己为什么会被误认为是婚礼司仪,不过也就是因为那身怪异的皱皱巴巴的西服跟脖子间那条红领带而已。

他随遇而安,不管被谁认错了都只咕哝出语焉不详的嗯嗯啊啊。他跟着那些迫切需要某个人出现却又不知道需要的是谁的人们,走进他们的办公室、他们的社交场所、他们的娱乐场所,甚至他们的家。面对着那些需要他来处理的问题,他经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鼓捣鼓捣,居然差不多也都能解决得了。人们似乎总是过高估计了大多数问题的难度,也过于信任其他所谓专业人士的能力。

每天早上醒来,他基本上不能确定这一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今天自己会得到什么工作,进入哪些场所,扮演什么角色。这种不确定性每每让他感觉到欢欣鼓舞。

他开始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这在此前,从未出现在他的感受中过。

距离那第一次奇妙的司仪事件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他活得好好的,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好。他彻底想明白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人生里,其他人灌输给他的“你必须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才能得到幸福”这个道理是假的。

人需要一个踏实安定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存在,一个多变世事中相对恒定的“位置”,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位置”。那么那些不想要所谓位置的人可怎么办呢,难道就不能活下去了吗?过去的一年里,他有太多机会,将某次偶遇发展为稳定的“位置”,但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不想。

如果说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他感受到的一股强烈的冲动还无法释放:他想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这些想法分享给其他人。冷静下来时,他也曾分析过,这种冲动到底是源于人对于分享本身难以克制的欲望,还是源于渴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想法。如果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那跟其他人又有什么不一样?冷静并非人情感的常态,所以他经常会被自己的这个冲动所折磨。

所有的冲动和欲望都最终会找到一个出口。他也不例外。

他是在一栋写字楼门前捡到了2号的。其实不只是2号,就连3号4号5号一直到9号都是他在写字楼门前遇到的。后来他回想,人还是非常容易对跟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同理心,进而产生莫名其妙的信任和亲切感。

在走过去跟2号搭话之前,他观察了2号很久。一边观察,他一边默默感慨,2号真是像极了一年前的自己。在冬日的冷雪地上瑟瑟发抖着抽着一支烟,眼神茫然,下巴僵硬。就连2号身上穿的那套破烂西装,都很像是他曾经也穿过的那套。唯一不同的,是2号胳肢窝底下还夹着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塑料文件袋。他能想像,那里面塞满了各种野鸡公司的招聘广告和2号的求职简历。

起先,他稍微有些犹豫不决。自己是不是该这样做?在被那想要跟别人分享的冲动折磨着自己时,他已经分析权衡过所有利弊,包括自己已经拥有的这份令他满意的生活有可能会受到冲击和改变。

然而当他看着2号这个年轻人的眼睛,那眼神中缓慢向外淌着的绝望,那种缺乏光彩的木然,那种生命力被一点点从身体内抽走的样子,他认为这一切已经与分享和折磨无关了。自己有了责任。

2号抽完了手里的烟,却仍然站在写字楼门前,没有走动。可能2号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该做什么。

他觉得,现在是时候走过去跟2号说上几句了。经过了无数次与这个城市里的各种陌生人打交道,他知道,在这里没人拿怪人当回事。如果2号听进去了自己的话,他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如果2号听不进去他的话,他也不过就是这城市里面又一个怪人而已。

他踱步到2号身边,掏出了一包烟,拍出一根来递给2号。2号没怎么犹豫,木然地接过了烟,点着了。他没有寒暄。你见过怪人会跟人寒暄的么?他一边抽着自己手里的烟,一边给2号讲着自己过去一年里的生活。说起来复杂,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不过一支烟的功夫,也就讲完了。

讲完的那一瞬间,他感觉到浑身从未有过的通畅。唇上淡淡的胡茬上,粘着一层白色细碎的冰粒。他不是一个话多的人,话讲得多了,会感觉腮帮子疼。他看着茫然无措的2号,笑着伸手抹去粘在胡茬上的冰。他问2号,要不要跟他一起去试试看,试试看他的生活。

2号从他说完第三句话以后就没有再吸过烟。一串长长的烟灰挂在2号食指和中指间夹着的那杆烟卷上。重得挂不住了,烟灰自己坠了下来。

带新人入门,自然是从最简单最时效的路数开始。跟着他吃了两顿五星级酒店的宴会餐以后,2号就基本上手了。接下来,他又帮2号置办了几套能用得上的各类工服,教他怎么进入各类工作场合得到不期而遇的工作。2号学起来非常快,很快就不需要他再带着工作了。

让他颇意外的是,2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年轻人。相比起沉默寡言的他来说,2号几乎像个小话痨。他一天天看着2号变得开朗、快乐起来,也一天天看着2号干活儿干得比他还得心应手。2号得益于自己利落的嘴皮子,对于需要倚重表达能力的工作总是做得很顺利。

有段时间,2号经常游荡在城市各个景点附近,被人叫住就开始充当临时导游。这份工作挺适合2号的性格,收入也颇丰,一时之间,他觉得2号似乎是想稳定下来,把这作为自己的固定工作了。尽管他不会去跟2号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难想像,他的心里有些许失落。但是没过太久,2号就厌倦了每天都去那里,改换了其他活儿来做。他欣喜地感觉到,2号已经跟他一样,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本身,而不是赚取收入而已。

事情确实变得跟他最初想像的不一样。却意外地比他想像得还要好。有时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跟2号会一起找个小饭馆边吃饭喝酒边交流一天的生活。当2号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这一天的奇遇时,他不免煽情地想到,自己真的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吧。这个年轻人原本的生活已经被什么东西给蚀得坑坑洼洼了,失去了光彩。而他,重新把那被蚀的,给打磨光亮。

某种神秘的使命感,像摆脱不掉的命运,罩在了他身上。

 

他是在每月固定一次的团体聚会上第一次见到47号的。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47号穿了一条浅蓝色的布裙子,脚上是一双刷得发白但原本是偏棕色的布面球鞋。47号是5号带着过来的。5号也是个女孩子,是他带的第一个女孩。虽然他此后没有太留意过团队里的性别配比,但他还是注意到,自从5号加入后,团队里的女性比例大幅上升了。

5号拉着47号走到他面前,指着他对47号说,“这就是1号。一切,都是从他开始的。”随后,5号又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他,“这是47号,我已经跟其他人确认过了,排号没问题。”

他看着47号,47号也看着他。47号看起来并不紧张,也没有像其他人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兴奋,她只是沉默地看着他。他冲她点了点头,她便也冲他点了点头。聚会很快变得杂闹起来,四十几号人围坐在一间六十来平米的小屋里,即使每个人都小声说话,也足以把噪音塞满整个空间。

他印象中,那天后来他没有找到机会再跟47号说话。每次聚会时都有太多人要跟他商量,问他的意见,或者需要他来调解纠纷。

如果要问他,在最初发展2号3号4号时是否想到了有一天局面会变成现在这样,说想到了肯定是假话。不过当2号把13号带到他面前,问他能不能让这个兄弟也入伙的时候,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事态也许渐渐地就会跟自己最初想像的不太一样了。他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去掌控什么,就像他为大家开创的这种生活方式一样,不过就是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当每次聚会都有超过二十个人来参加以后,开始有人提出来,该是给大家立点规矩的时候了,不然将来人越来越多,好好的一件事儿可能就要乱套了。这是6号最先提出来的。6号被单位开除前,是做行政管理的。6号多次痛心疾首地跟他讲,如果没有点规矩是肯定要乱的,自己在以前的单位就深受其害。

他在心底里,是厌恶这些所谓规则、权威和条条框框的,现在愈发如此。但出现在聚会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人他并不真的了解,他也确实意识到了如果全凭心意任事态发展,最后可能会有危及到自己跟其他人生活的状况出现。

于是在之后的聚会中,他陆陆续续地向大家宣布了一些规矩,比如:“工作”过的场所(尤其是宴会和会议),一年内不得再去第二次;不得顶替同样处于困窘境地的人的位置;在同一“工作”场合,如有团队中两人及以上同时出现,后出现的人必须离开;不得向他人暴露团队聚会场所,不得暴露团队人员信息;加入团队一年以上的人,方有资格发展新人加入;如遇团队内部纠纷及外部威胁,需在团队聚会中提出并共同协商解决……

新的秩序,以他没太料想过的方式出现了。所有人都很尊重这些规矩,甚至或公开或私下地不断建议他增添新的规矩。他发觉,规矩,叫人安心。即便他们已经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轨道,大多数人却依然需要规矩和秩序来维持内心的安稳。

一些人离开了,更多的人加入了。离开的人各有其缘由。有的在偶遇中找到了认为合适自己的“真正的”工作,于是选择稳定下来。有的因为想要结婚生子,受到伴侣的反对,于是选择退出,回到茫然无着的求职大军中。但所有的理由在他看来,不过是对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恐惧。

渐渐地,不管是离开,还是加入,他都可以淡然接受。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可以左右他人的选择和生活。他最多,也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第一次见到47号的聚会以后,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跟47号之间,也就不过如此了。毕竟,自打23号以后,他便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再逐一熟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了。尤其是那些由其他人发展进来的新人,他大多只是匆匆见过,此后是否再有交集都要看缘分。没想到,在一些因缘际会中,47号却逐渐真正走进了他的生活里。

一直以来他都不太有那种与人结合的渴望。即便在他最孤独无着的时候,也没有。并没有特殊的理由,只是很自然地没有这种渴望。一次酒后,2号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可能是因为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感情不佳造成的。但他抗拒这种程式化的分析解释。

就像大多数俗套的言情小说里会写到的那样,47号对于他来说,却是不一样的。

那次大的团队聚会之后没多久,他就在一场规模小得多的酒局上再次见到了47号。依然是5号带着她来的。她还是穿着不久前他第一次见到她时的那身浅蓝色的布裙子跟刷得发白的布面球鞋。那天47号刚刚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工作。大伙儿笑笑闹闹地跟她碰杯,祝贺她正式加入这个大家庭。

他观察着她,发现她的脸上交替浮现出尴尬、欣喜和害羞。而她每次望向他的时候,眼神中都带着疑问。当他们在一起以后,他对她说,就是她对他的这种疑问,彻底吸引了他。

因为好奇。因为她对他,感到好奇。喜欢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感到孤独的人来说。随随便便的一个理由都可以让两个人彼此喜欢上对方。他渴望的,却是有个人真的对自己感到好奇,也叫他好奇。

白天,他们出门各自工作。晚上,只要是天不冷得吓人,他就喜欢牵着她的手,在街边散步。每路过一个熟悉的地方,他会给她讲自己在这里做过的或奇妙或怪异的“工作”,她也会给他讲她的。日复一日,他们俩好像两颗飘浮在城市污浊空气中的颗粒物,隐形又无处不在。

正是由于他们对彼此具有真正的好奇,渴望去探索彼此的精神世界,于是很快他便已觉察到,她对于他们这样的生活并不真正接受。而且,她的怀疑和抗拒与日俱增。起先,是一些不易觉察的表情、动作、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到后来,她变得不爱出门“撞活儿”,或者一整天都在街头四处乱走消极怠工。尽管他的收入已经可以支撑两个人的生活,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早晚有个头。

她终于挑明自己想法的时候,是这个城市里为数不多温度适宜的秋日晚上。他牵着她的手,倚坐在一家大酒店底楼的咖啡馆门前的栏杆旁。他在给她讲自己在这个咖啡馆里的某次奇遇。

“我观察了那个独自坐在那儿的女人很久,最开始她抓着自己的手机不放,在咖啡馆里不停地四处张望。等了很久很久,她开始变得越来越烦躁。到了后来,倒是不烦躁了。但她眼睛里那种绝望,那种无法言说的羞耻,真的叫人看了难受。我走到她身边,站住冲她笑,她马上邀请我坐在她对面。”他边说着,边伸手指了指某个座位,示意47号当时他们就坐在那里。

47号点了点头,神情飘忽,像是在认真听,又像是魂已经不在这儿了。

“那天那个女人跟我聊了很久,大概得有两个多小时。她还请我吃了挺好的一顿午餐,又喝了咖啡。她给我讲她的工作,她喜欢看的电影,她爱吃的甜品,讲她是如何被家里人轮流逼着相亲,她妈妈如何下了如果今年过年还是一个人就不要回家过春节的最后通牒。我一直听着,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我感觉自己无法安慰她,说什么都安慰不到。即便我真的愿意跟她好,做她的男人,过年陪她回家,甚至最后娶了她,也还是一点安慰不到。”

听到这里,她回了回神儿,望着他。又来了,又来了。她眼神里的那种疑问,那种好奇。他把头扭向那个咖啡馆,继续讲着。

“最后那个女人可能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间了,准备跟我告辞。我很少那么冲动,但那天我没有忍住。她起身前,我跟她说,其实我不是你以为要等的那个人。没想到她笑了笑,说,她知道。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有些可笑地企图最后一次安慰她。我对她说,那个没有出现的人,错过了你是他的损失——我没想到自己情急之中只想到了这么烂俗的一句破话。她又笑了笑,说,谁说不是呢。”

“你真的觉得,这样下去靠谱么?”47号突然间就来了这么一句,没头没尾的。她把自己的手慢慢地从他的手心抽了出来。

“有意思的在这儿呢:她已经起身穿衣服准备走了,我能感觉到她一边穿衣服一边还有话想跟我说,但始终扭扭捏捏地不敢开口。最后,她已经穿好衣服拿好包没有任何拖延的理由了,才磕磕巴巴地问我,唉,你是那个吗?我有些不知所措,还是借助她的眼神才反应过来,这两个半小时里,她一直以为我是个牛郎。不过想想也是,不然哪个人才会无缘无故被女人叫住就停下来陪人吃饭聊天呢。”

“我知道,你觉得这样生活挺好的。但我就是……我这段时间老忍不住要琢磨这事儿。你说,我爸妈辛辛苦苦供我读了四年大学——虽然也不是啥好大学——但我毕业了就干这种事儿,这真的靠谱么?”

他把自己温暖略微汗渍的手伸向她,她向后缩了一下,他就把手收回来了。

“没人真的在意其他人,在这座城市里。没人,真的,在意。慢慢地,连自己也都没那么在意了。”他把自己温暖潮湿的左手,拢在自己同样潮湿温暖的右手上。

“有时候你说这些话我真的很爱听。但也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就像咱们现在干的这些事儿。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成为你原本不是的人有什么乐趣可言。还不是真的成为,只是装着成为。”她松了一口气,似乎是奖励自己终于挑明了这些心里话。“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最后到底想要干嘛?这样下去能有什么结果。”

怪异的毛茸茸的感觉爬上了他的身体,就像这个城市秋夜里常见的毛毛虫一样攀了上来。他恍然觉得,从这一瞬间开始,他跟她之间的关系,便不再具有了浪漫色彩,而是变回到了1号与47号。

“我也不想干嘛。似乎也没有什么结果。这世界,这座城,bug实在太多了。大的bug,像我们这样的人只有一声叹息,但是小的bug,其实我们可以手动重新配置不是吗。我想要手动重新配置这个不合理的世界,就是这样。这大概是属于像我们这样的人的新的正义。”

47号把手伸向了他,在他的手上很客气地覆了一下。随后她站起身来自己走了。

他知道,等他回到家,就会发现47号已经带着自己的东西搬出去了。她会从明天开始重新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为了这个根本不需要她的城市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但此刻他最在意的已经不是这个了。有些东西,在你不逼迫自己去归纳为成形的言辞之前,尽管它也存在,却不具有自己的身体。当你在某个瞬间——几乎可以是任何时刻,在任何环境中——赋予了它具体的形态后,它竟刹那升华为你灵魂的一部分。

他回想着自己刚才的一番话,明白过来,这便是自己的那一个瞬间。

是啊,手动重新配置。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人的,新的正义。是啊,是啊是啊。

 

全新的使命感驱使他重新看待这一切。他的团队开始以两倍、三倍于以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悄无声息,如水蔓延。

什么“位置”,皆为谎言。被需要着的人们,毫不在意他人的渴望。那些不被需要着的人们,为何不能手动重新配置。

“人们来这儿是为了活,我倒是认为,会在这儿死。”

他偶尔还是会时常想起这句话。到底从哪儿看过这句话来着,死活还是想不起。然而现在想起这句话,已渲染上了不同的色彩。这读书读来的话,再好也不过是个开头。他需要自己来续上下面的词。

至于结尾是什么,还得慢慢等着瞧喽。

他们悄然扩充着这个城市,开拓着这个城市,也安抚着这个城市。

他逡巡在这城市的各大商场中、各条街道上、各色楼宇间,时而会与自己团队的人不期而遇。大家并不会打招呼,只是相互点下头,随后各自散去。带着某种心照不宣的神秘感。

这隐秘,叫他感到快乐。




(文内图片若未注明均来自互联网)






2017年精选

赵丽宏:乡音的魅力 |  马原:小心踩到蛇  | 须一瓜:有人来了 

张怡微:过房 | 林那北:双十一 | 张炜:超验阅读及其他

彭小莲:胶片的温度() | 裘山山:调整呼吸

何立伟:昔有少年 | 李西闽:我离死亡那么近

阿袁:他乡

回溯·足迹

木心:上海赋()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阿城:棋王( |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 金宇澄:风中鸟 | 王安忆:发廊情话 | 韩少功:归去来 | 李锐:厚土 |  陈村: | 余华:死亡叙述 陈映真: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

佳篇有约

陈村:我们在二十岁左右 | 刘心武:冰心·母亲·红豆洗手 | 

苏童:乘滑轮车远去 拱猪 | 范小青:鹰扬巷 | 

王安忆:喜宴

短歌行

舒婷:远方(二首)还乡(外一首) | 李娟:火车快开 | 杨炼:诺日朗 | 骆一禾:四月 |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 顾城:粉笔白昼的月亮 | 张枣:大地之歌 | 邵燕祥:我的乐观主义 | 雷抒雁:春神

关于“我们”

投稿事宜 | 友情推荐 | 微店购买事宜 | 友谊的小船 | 2016书展漫谈 | 

“川普”在《上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