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JitLogistics
采购物流供应链文摘 - 交流、知识与资讯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JitLogistics

物流历史之十七:80年前的三段航行法

JitLogistics  · 公众号  ·  · 2018-02-16 07:30

正文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一:看古代人们都用什么交通运输工具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二:物流文化之源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三:古代的仓储是如何形成的?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四:镖局与快递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五:古人如何干好物流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六:物流人里的游侠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七:保险的起源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八:中国古人这样实现高效率物流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九:西游记其实是个物流故事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公路专线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一:西天取经!一场堪称经典的业务外包范例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二:中国最早的大件运输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三:我们的祖先在丝绸之路上走了多远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四:物流包装的故事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五:中国古代的快递

延伸阅读:物流历史之十六:集装箱的前世和今生


最近,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在各大院线上线,这部历史巨作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热血沸腾的时刻。


其实,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在中国宜昌就已经上演了一出同样伟大的大撤退,史称“宜昌大撤退”


1938年10月11日,20余艘货船和800余艘木船,冒着日机的猛烈轰炸,来回奔波在凶险的峡江之上,用40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年才能达成的运送量,为中国抗战抢救出3万余人和10万余吨货物。大量人员及战时物资由此进入中国的大后方,从而奠定了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胜利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宜昌大撤退。


宜昌,鄂西重镇


▲宜昌大撤退全景

清末、民国时期入川,长江水路几乎是唯一畅通的大道。宜昌以上的峡江航道滩多浪急,1500吨以上吞吐量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从中下游来的大船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载”,才能继续溯江入川。


▲航行在湍急水流中的民生轮船

抗战前,宜昌这个鄂西小城,它上一次影响历史格局,是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公元222年,东吴将领陆逊在此火烧连营,彻底阻断了蜀汉军东进之路—宜昌,当时的名字叫夷陵。


宜昌文史专家朱复胜说:“夷陵之名是宜昌地貌最准确的写照。‘夷’是平原,‘陵’为山地,宜昌东部平坦低缓,西部地势陡峭,跨中国地势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正因为此,从宜昌入巴蜀之路从来都不好走。但是,内地大宗的人员、物资进入四川,这里又是必经之道。


川江航道 中国的生死命脉


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1500吨以上的大船,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穿过三峡。


▲囤积在宜昌码头的抗战物资

1938年,距离宜昌不到300公里的武汉沦陷,大批人流、物流,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宜昌,等待被转运到四川。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被各地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填满,所有人都等着上船,宜昌到重庆的船票是难民们唯一的希望。


不只是人流,宜昌还汇集了还有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1938年秋的宜昌江边上,那些密密匝匝堆放着的器械货物,几乎相当于当时整个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如果它们不能被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后果不堪设想。


▲装满物资开往重庆的民生轮船

当时,宜昌已经接近枯水期,长江上游还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的轮船尚能航行,过后水位下降,运载大型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出航。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之内运走。


日军此时已经开始向宜昌进发,因为担心日本军舰沿着长江水路快速西进,攻克重庆,国民政府下达了“沉船锁江”的命令,不惜用这种自毁伤敌的方式阻拦日军,在40天的时间里,要把滞留在此的人员和战略物资撤退到后方,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不能忘记的人:卢作孚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在这样绝望的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中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时年45岁的卢作孚,掌管着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司,被誉为“中国船王”。抗战爆发之后,卢作孚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并被委任为国民政府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主管水陆运输。


国民政府“沉船锁江”的命令自然也摆在了他的桌子上,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沿江进犯。卢作孚认为这是自绝后路的做法,拒绝了军部的命令,全力组织民生公司的船队参加抗日救亡。这一决定,为宜昌大撤退留下了宝贵的运力。


▲卢作孚在大撤退中鼓励全员

但现实依旧严峻,当时的宜昌江面上,除开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外,只有2艘中国轮船和几艘外国轮船。依运力计算,要把滞留在宜昌的人员和物资全部运抵重庆,至少也需要1年的时间。


▲囤积在宜昌码头的抗战物资

为了解决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卢作孚亲自来到了宜昌,这座风雨飘摇的城市。


当卢作孚刚刚到达民生宜昌分公司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怀远路办公楼里,疯狂抢票的人群从楼梯挤到了大街上,一些武装押运货物的军官气势汹汹,甚至冲着工作人员掏枪威胁,索要船票。


这种人心惶惶,秩序荡然无存的局面,并没有吓退卢作孚。


他无视任何权贵的要求,拒绝他们的请客贿赂,坚决一视同仁地组织安排抢运。在召开公司紧急会议后,他又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能够策划出一份紧急运输方案。




要完成这个方案,必须结合重庆至宜昌间的水位、险恶河段(包括急滩、险滩、浅滩158处,最为著名的险滩达70处)的水流及运输船舶的性能、吃水深浅情况,以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江段船只的不同优势,来增加运力。


直到10月24日清晨,一个机智又充满冒险精神的想法,在卢作孚的脑中逐渐成型:


宜昌到重庆这一段,去时溯江而上需要4天,而返回时顺江而下只需2天,如此来回一趟是6天。因此,可以充分缩短运载时间,将整个运输划分为三段航行。



也就是说:将宜昌至三斗坪作为第一段,三斗坪至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用一部分船只选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并在重庆让出川抗日的士兵搭乘后顺江而下。




另外,每段航路必须配以吨位最适航的船舶,并在庙河、万县两地采用陆上接力运输避开险滩。当轮船过新滩时, 还要借助岸上新装的绞车,使用钢缆系住轮船协助通过。最后,再安排有经验的驾引人员和起重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在新滩岸边协助船员顺利过滩。


可以说,这个宜昌大撤退的运输方案,是卢作孚数学及工程学基本功、统筹能力和航运知识的完美体现。




当黑着眼圈的卢作孚向员工讲解这个复杂的运输方案时,所有人都钦佩得五体投地,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怎样也想象不出能够在40天内完成运输的办法。


此外,为了能够尽快抢送难民难童,他对客运舱实行“座票制”,将二等舱以上的床铺一律改为座位,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乘船,这样就增加了一倍的以上的客运量。同时他降低收费,对公教人员实行半费,对战区难童免费,对货物运费,更是只收平时的十分之一。




无怪乎当时的报纸都说,卢作孚这几乎是自己倒贴钱搞撤退。


鉴于三峡航段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尽量利用夜晚装卸,抢在白天航行。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000多人,同时征用民间木船2000余只,运载轻型物资。


惊心动魄的“宜昌大撤退”终于开始了…


1938年10月24日,第一艘轮船从宜昌起航,上面搭乘着300名由战时儿童保育院从华北、华东战区抢救出来的无家可归的孤儿,他们在卢作孚的目送下,离开宜昌。在此后的30多天里,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和数百只小木船,冒着日机频繁的轰炸,在峡江上来回穿梭,把人员和物资运往后方,从后方运送出川抗战的战士。



1939年12月初,卢作孚看着忽然安静的宜昌县城,感叹道“四十天内,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三分之二。原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材,两个月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


宜昌大撤退,奇迹般结束了  


▲停靠在重庆码头等待卸下物资的民生轮船

根据记载,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共计150余万人,货物100万余吨,而民生公司抢救的物资和机械,每月能够生产手榴弹30万颗、迫击炮弹7万发、炸弹6000颗、子弹几百万发、军用十字镐20万把。


大量战略物资器材设备被安全转运后方,保存了中国工业基础,更为战时支援抗战和后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定格时间 缅怀历史



现在在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侧,建立了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由主体雕塑、绞滩柱、马光石群、木栈道、鹅卵石步道、园名碑等六部分组成,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



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浮雕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突出了"宜昌大撤退"发生于1938年10月至11月的时间内涵。



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目的就是要缅怀70年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死难的同胞们,牢记历史。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的修建,既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也是留给后人的永恒纪念。



内容整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