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视剧鹰眼
电视剧鹰眼专注于电视剧内容及市场研究,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行业信息,是您不可或缺的资深顾问伙伴!
51好读  ›  专栏  ›  电视剧鹰眼

【思考】短剧为何率先在“悬疑”试水?

电视剧鹰眼  · 公众号  · 电视剧  · 2019-11-04 17:20

正文

【来源: 看电视(ID:TVwatching)】
【作者:小熊】


10月30日,腾讯视频V视界大会公布了平台2020年的大剧片单。名单上,不仅《三生三世枕上书》《有翡》《余生请多指教》等大剧十分吸睛,一部体量较小、仅16集的《摩天大楼》同样引人注目。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爱奇艺iJOY悦享会上,爱奇艺的片单中也包含《唐人街探案》《我是余欢水》《沉默的真相》等多部短篇幅大制作网剧,恰如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曾斩钉截铁地发愿,“让短的梦想照进长的现实”。


短剧在网络上的存在感,已经很难让人将其忽略。从《无证之罪》到《我们与恶的距离》,篇幅较短的迷你剧已经诞生了许多爆款。越发瞩目之时,短剧是否如行业期待那般前途大好,我们能否等来那个短剧的新黄金时代?



现象: 由短到长再由长到短剧集篇幅的潮流复兴


前不久,电视剧和网络剧主管部门向业界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一石激起千层浪,“观众苦注水剧久矣”的评论声不绝于耳,近年来国产剧篇幅过长已经颇受诟病。


但“长”并非国产电视剧的“出厂设置”。回望几十年前的国产电视剧,短剧创作一度是一种流行风潮。


至今仍然霸占暑期电视屏幕的86版《西游记》不过25集;彩描摹一代民族企业家的真商战故事《大染坊》仅仅24集;王志文贡献了教科书级别演技的破案剧《黑冰》只有20 集;99年的“献礼剧”《我亲爱的祖国》也仅21集。



当然,这些例子不能完全代表那一时代电视剧的全貌,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短剧在精品剧中的分量。


热钱涌入影视业,剧集版权价格愈发高涨之时,剧集篇幅也水涨船高。行业进入调整期之前的那几年,四五十集已是电视剧标配,古装剧则动辄七八十集的体量,观众追剧前总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观剧耐心是否能坚持到剧集更完。


由短到长,国产剧集体量这一阶段发展迅猛,长甚至成为一种潮流。于是观众的观剧体验存在着相当的矛盾,一方面希望看到跌宕精彩的剧情、演技上乘的戏骨和独具匠心的制作;但另一方面,符合这些条件的剧又往往篇幅不短,让人不得不“拖拽式前行”。


而近来,短剧成风且爆款频出,则无疑给了观众更合心意的选择。《余罪》《无证之罪》《杀不死》等高品质短剧的出现,为观众带来了更爽的观感,也让行业重新审视剧集体量这一话题:好剧真的需要大篇幅吗?


答案显然不会是肯定的。不谈国内爆款短剧,近来走进我们视野的国外剧目也并非个个“膀大腰圆”。前不久大热的《权力的游戏》一季仅8集,再之前引发观剧潮的《神探夏洛克》一季仅3集,还有《梅尔罗斯》《英国式丑闻》《真探》《西部世界》等声浪不低的海外热剧,篇幅也一般不超10集。



时尚圈有名言:潮流总是轮回的。这句话放之剧集市场似乎也在理,国产剧篇幅从短到长,又由长变短。迷你剧再度发端于网络之时,我们不禁发问:新短剧时代即将来临?


背后: 短剧在网络端率先回潮技术与盈利模式的革新


可以发现,如今电视台播放的剧集多还在40集体量左右,文中提到十几集的短剧则多来自网络端。


究其原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革新或许可解。不同于以电视剧作为“背景音”,观众在网络观剧往往更专注,目的也更明确。于是,弃剧率则成为衡量一部剧能否牢牢吸引住观众的重要指标。


而2018年爱奇艺数据显示, 弃剧率与剧集长度呈正相关。 对于45集以上的电视剧,2016年的观众弃剧率是47%,2017年是50%,2018第一季度增长至56%。此外,2018第一季度,45集以上长剧的最后一集拉新率仅为 6% ,但24集以下短剧的最后一集拉新率则为 20%



数据告诉我们,观众对高品质短剧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需求需要满足,于是一批体量较小的剧集出现在市场上,它们通过紧凑的情节和值得反复回味的品质制作俘获观众芳心,产生更大需求,陷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新盈利模式也给了短剧更多机会。前几年电视剧越拉越长,是因为版权出售按集结算,多一集就是大几百万的收入。但分账模式出现后,“兑水”的价值相应减弱。


以有效观看时长为核心计算方法的分账模式,更注重观众是否能留在剧中,也便对剧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注水过多,则意味着观众未必能坚持到下一集,也就意味着单个用户收入的停止。反而短小精悍质量上乘的剧集能吸引更多用户观看,也就能分得更多收入。


12集体量的《绝世千金》成为前不久最火的分账网剧,一举拿下超5500万的分账票房,再度打破网剧分账记录。而对于一部中小体量剧集而言,如此收入已颇为可观。这让我们看到了短剧的盈利潜力, 以单位时间净产值衡量,短剧未必比长剧低。



从本质上说, 剧集营收模式从版权售卖变为分账获利,是从to B到to C的商业思路转变。


从《陈情令》超前点播观看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精品内容对用户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也让单个用户的贡献净价值越来越高。每一位用户对视频网站而言都十分重要,拉新成本高企,设法留住存量用户就成了网站的必修课。


对于处在C端的用户而言,内容质量就是他们用脚投票的根本依据。事实上,当下影视内容已不仅仅是娱乐品,更是观众手握的“社交货币”。以这个思路,“又香又长”并非最令观众满意的,身处快节奏社会的观众更需要的,是戏剧密度高、情节起伏大的品质内容。


由此,短剧成为不二选择,也成为内容行业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向。


未来: 高品质成短剧代名词悬疑题材成黄金搭档?


其实无论是在长剧还是短剧领域,品质总是成就爆款内容的基本,“往水里兑酒”的剧情显然是很难获得观众青睐的。压缩剧集长度,打造精品短剧,“不超过40集”的行业规范和鼓励政策固然有效, 但治疗症结还是要改变市场环境。


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实现“优质优价”是让短剧更有生命力的良方。影视行业泡沫被逐个击破,资本热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给真正下功夫的制作单位应得的报酬,才是让影视生态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从当前的探索来看,高品质短剧往往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强情节、高密度的叙事节奏。 在十几集的体量下,讲出一个情节引人入胜的完整故事,节奏快是必然。高频率高密度的信息冲击,也能带给观众更强的兴奋感和刺激性,让观众难以弃剧。


其次是具有回味重读的叙事能力。 与“长篇评书式”电视剧在每集结尾设置悬念不同,短剧往往因其节奏快、密度高而让观众需要一遍遍回忆情节,甚至反复回看来寻找细节。


第三是电影级别的视听制作。 观众对视听效果的要求逐渐提升,短剧要想俘获人心,无疑也需要画面更精致、场面调度更流畅、布光摄影更考究。


基于这几个特点,悬疑、惊悚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短剧题材,并不意外。



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细节众多的场面设计,都让十几集的剧情发展不显得枯燥。烧脑式的剧情发展为观众带去更极致的观剧体验。


从平台发布的明年短剧片单中,亦可以看到悬疑题材在短剧中占到绝大多数的比例。




当然,悬疑未必就是短剧的终结题材和唯一选择,只不过目前还未探索出更具爆款价值的题材类型。未来,行业继续拓宽对短剧内容的领域探索,或许可以找到更能打的题材类型。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2019美国亚洲影视节纽约举办,国际精英斩获“金橡树奖”闪耀世界

【二】卫视招商季:究竟谁是2019年度剧王(总榜/分榜)
【三】《在远方》陈昆晖:这是一场立足于时代的发声
【四】2019年第四季度:古装剧迎来大爆发?
【五】2019年11月-2020年1月54部影视剧建组待开机(汇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