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是你应该了解的五四科普:
又是一年的5月,这个季节,除了致敬“劳动者”,我们也需铭记一个属于青年的节日——“五四”。
距离1919年的那场运动已近百年,当年云集天安门、火烧赵家楼的爱国学生已经逝去,当年他们发出的呐喊经历98年的传递,已经被现世的喧嚣和歌舞升平所掩盖;他们洒下的热血也因这98年的雨打风吹,逐渐变得暗淡直至消失不见。
然而,真正的铭记从来不能以岁月为远,不能因时代而变。在这个物欲横流、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总还需要根植于内心和骨髓的精神与情怀,特别是军中青年,更加需要。
“少年强则国强”,在“五四青年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总是忍不住要去提醒青年自强,鼓励青年要奋斗。然而,在鼓励和寄予期望的时候,我们似乎往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今天的我们谈论“五四”,到底应该谈论什么?
因为,我始终坚信,看的清多远的过去,就能看的到多远的未来。
当我们谈起“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最无法回避的就是“国耻”。今天,当人们在5月4这一天大谈青年节的时候,很多青年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那个时候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
为什么3000名学生在北京参加的游行能够波及到全国?
为什么“国耻”是“五四”的关键词?
这些盘亘在今日青年心头的疑问,其实都能在当时萦绕于国人心中的国耻感找到答案。
这是怎样的国耻?
鸦片战争之后,国力衰败,昔日的东方大国被列强欺凌,很多仁人志士寻找中国振兴的道路,整个民族被一种情绪压抑着。
时钟指向1919年,一个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却没有获得一个战胜国应有的待遇和利益,反而还要像战败国一般任人宰割。因此,压抑已久的情绪被点燃。尽管年代久远,但是我们依然会记得1919年北京学界的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但不可以低头。
之所以有这样血中带泪的宣言,还是因为积贫积弱、积弊太深的国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即便这个国家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即便这个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国弱则无外交,国弱则必遭欺凌!
“知耻而后勇”,“知耻近乎勇”!当年那些有知识、有理想、有情怀的学生感受到了深深的耻辱,于是,才有了那样一场在当时震惊中外、日后彪炳史册的运动,才有了今日的“五四青年节”。
那场运动,也就此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国耻”的根源是“国弱”,也因为国弱,有了接二连三的“国殇”。其余的暂且不表,从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九一八”事变、“淞沪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哪一个事件不伴随着生灵涂炭?哪一个事件与国家贫弱无关?
在这个纪念“五四”的节日里,我们又怎能忘记“国殇”呢?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历史上的侵略和屠杀,似乎只能记起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诸如死了多少人、经济造成了多少损失等等,但是对于那些标示着死亡人数的数字背后的人和事缺乏了解和认知,因此,对于其间的痛苦、无奈、悲哀无法感同身受。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谈及往事的时候,就更要谈起“国殇”,而且要大谈特谈,仔细谈,客观谈!
一场抗日战争打了14年,3500多万军民的伤亡,惨重的代价,至今心痛,从不敢忘!
因为对历史的“忘”,也就意味着国家的“亡”!
“国殇”已成过往,但是对于它的追忆、纪念、思考不应停止,对于历史,尤其是屈辱的历史,忘记意味着背叛!
“国耻”和“国殇”源于国家贫弱,在一次次受辱和付出代价之后,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今日看来,这个口号是很可笑,也很疯狂,但是若是回到那个日军铁蹄所向披靡的年代,那个口号又让当时的国人何其绝望!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一个历来为日本老师的国度,难道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屈于日军的淫威之下?
后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响彻大江南北,“全国抗日”成了当时的国人共同的选择,“血战到底”成了共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行动,“血战台儿庄”、“平型关大捷”成了坐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成了最佳的征兵宣传。
每一次反抗,每一场战斗,青年的热血漫流成河,青年的身躯堆积如山,但是青年依然前赴后继,“十万青年十万兵”啊!
就如《人民的名义》中年轻的陈岩石,15岁的年纪,改年龄、抢入党,只为争得一份特权——扛炸药包!
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当然,这个新生的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也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危险。后来,我们跨过鸭绿江,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立国之战”,至此,“国家”二字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或许才意味着归属和屏障。
“雪国耻”、“忆国殇”、“建国家”,其间的无数牺牲,其间的无尽艰难,其间的坚持到底,或许都离不开另一个词——“国魂”。
“宁可被杀戮,也不能低头”、“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每一个口号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写照,都在阐述何为“国魂”。
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国魂”一直都在。我想,至今大家都不会忘记2016年底红遍网络的那句“2016年,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2016年,那些牺牲的战友,是为人民安宁、国家利益、实战训练等付出了自己宝贵且年轻的生命。生命虽然逝去,军魂生生不息!
还记得湖南卫视专题片《绝对忠诚》第二季播出时的一段旁白——
“曾经失落的尊严,在你们手上赢了回来,为国铸剑,你们先把自己百炼成钢。和平年代,有许多东西与时间一起流逝,民族魂,最是那于无声之处的奋斗。”
这部专题片聚焦的是一群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军工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或许此前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功绩早已如雷贯耳。
你或许不知道丁金星,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国产激光陀螺,这是丁老埋头44载的成果;你或许不知道陈华明,但是一定知道“北斗”卫星,这项国之重器中的抗干扰技术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你可能不知道杨雷,但是一定知道“辽宁舰”吧,为监造航母,几年时间头发花白……
无论是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正是生生不息的“国魂”支撑着这个国家趟过危难,走向复兴。
正是这样“国魂”,让这个国家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让这个新中国走过68年的风雨之后,从未离崛起如此之近!
年年“五四”,今又“五四”。愿我们日后勉励青年奋进和努力的时候,别忘记给他们讲述和“五四”有关的国耻、国殇、国家和国魂。
或许,讲明白了这四个词,他们才会更加明白“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