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明
,
李涛
,
张祥
,
周晓青
,
禄競
,
张雪飞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北京 100048
摘要:
经过一年多的在轨测试,我国第一组民用差分干涉SAR卫星,L波段差分干涉SAR(也称“陆探一号”)经过了各系统联合调整,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在轨运行条件。本文对部分在轨应用关键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卫星的长期平面定位精度优于3.9 m。河南省及江苏省的检校和验证数据表明,检校前、检校后以及平差后的DSM中误差分别优于13.2、6.3、2.9 m。卫星具有3种形变产品,即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的形变场、不计高程改正误差参数估计的初级多时相回归堆叠技术获取的低精度形变速率场,以及顾及高程改正误差参数估计的精细多时相回归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形变速率场与形变累计序列。山西省大同市的形变场产品与同期水准对比表明,三者的中误差分别优于2.7 mm、8.6 mm/a、3.7 mm。同时本文进行了严格回归轨道控制半径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90%的值小于323 m。本文同时进行了相干性的评估,在不考虑时间相干性的前提下,整体相干性优于0.7。在轨测试结果表明,陆探一号卫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运行条件,可提供给各用户开展广泛应用。
关键词:
L波段差分干涉SAR
;
陆探一号
;
在轨测试
;
平面精度
;
高程精度
;
形变精度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21YFC3000405
)(
2023YFB39049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2301160
)
作者简介
唐新明(1966—),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的研究与应用工作。E-mail:
[email protected]
本文引用格式
唐新明, 李涛, 张祥,等.
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在轨应用关键参数测试分析
[J]. 测绘学报, 2024, 53(10): 1863-1872. doi:10.11947/j.AGCS.2024.20230240.
TANG Xinming, LI Tao, ZHANG Xiang, et al.
In-orbit application parameters test and analysis of L-b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 2024, 53(10): 1863-1872. doi:10.11947/j.AGCS.2024.20230240.
全文阅读
http://xb.chinasmp.com/article/2024/1001-1595/1001-1595-2024-10-1863.shtml
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L-b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L-SAR)也称为“陆探一号”,卫星由两颗完全相同的L波段卫星构成
[1]
。其中,A星于2022年1月26日发射成功,星箭分离之后,经过了数天时间进行状态调整,成功捕获了严格回归轨道,进入了卫星的第一个构形,并启动单星在轨测试,如
图1(a)
所示。A星于2月9日进行开机成像,获取了卫星的首图,8 d之后,获取了卫星的首个干涉图,其垂直基线为46.7 m,干涉条纹清晰,干涉效果良好,如
图2
所示。B星于2022年2月27日发射成功,卫星星箭分离之后,快速建立了卫星平台服务系统状态,并调整B星进入构形二,以保持双星之间的轨道相位差为45°,星间回归周期为4
N
+1(
N
=0,1,2,…) d。A、B双星保持构形二至5月25日,B星经过约20 d的调整,于6月14日转换至构形三,开启双星绕飞,单发双收获取干涉数据,此时星间距离较短,保持较大模糊高(height of ambiguity,HoA),以便获取相位解缠结果较好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产品。经过3个月的数据推扫,9月25日星间距离拉开,保持较小的HoA进行了第二次多云多雨区地形数据获取。2023年12月起,卫星开始向构形四转换,期间A星正常成像,B星于2023年1月7日完成构形转换,开始进行形变数据的收集,如
图1(b)
所示。构形四是卫星的长期运行构形。本文围绕卫星发射至今的主要在轨测试技术进行分析,为L-SAR卫星的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