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与秩序  ·  19世纪的中国影像 ·  20 小时前  
历史与秩序  ·  19世纪的中国影像 ·  20 小时前  
玩转手机摄影  ·  第十届年味手机影像大赛精选作品 ·  3 天前  
图虫APP  ·  OpenSeeGallery|王翰林:动物资本论 ·  4 天前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82期|东北宝 :北国风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徕卡是不是智商税?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25-02-09 23:40

正文

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 胶卷迷俱乐部 快速关注



今天我看了一篇AI骂徕卡的文章,看得我笑死了,叫《贵族乞丐の赎罪券》,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徕卡相机是不是智商税?
就为这么一个可口可乐同款商标,就要花费很多钱购买,真的有价值吗?徕卡是不是相机届的爱马仕?是不是一种奢侈品?
而更有力的提问在于,明明就是松下相机,东西都一样,换个壳子上个标,就要贵好几倍,不会直接买松下吗?
徕卡其实是很特殊的品牌,因为它属于看客多,用户少,被套上个“相机爱马仕”话题性足,虽然用户不多,但是拍照的多少能聊上几句。




如果要全局看,其实徕卡相机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贴皮日本相机了,卖得还比日本相机贵很多。数码时代徕卡相机贴皮松下卡片机,价格甚至要比松下贵3-4倍。

贴皮就是蒙人,如果只是纯粹冲着相机性能,那么买松下就可以了,没必要买贴着徕卡标记的松下。

徕卡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当家产品M相机,无论在数码时代还是过去的胶卷时代,机身技术基本都是落后的,徕卡M3后,机身技术就开始落后。那买M相机是不是智商税?

M相机算不算奢侈品?是不是相机爱马仕?


图片


图片


奢侈品特点就是价格高,技术含量低,很多奢侈品设计得还算好看,但也有设计得很丑的。

从价格看,徕卡M相机真算不上奢侈,它的绝对价格比起手表,皮包等等常见男女奢侈品还真是便宜很多了。大家想想看,4,5万全新的徕卡M相机,换成手表,只能买些什么牌子。现在徕卡M6二手价格已经要到2万了,但是也就买个好点的浪琴表,浪琴表现在很多二手回收都不收了。

而徕卡相机的技术含量也不低,且非常耐用,这和奢侈品需要不断买新的很不一样。事实上,现代奢侈品走的大多是快销路线,引诱你不断买,而徕卡M相机的逻辑却是传家宝。

所以,徕卡M相机不能算是奢侈品,最多只能说在相机领域里,它的确有一些奢侈品的属性。


徕卡相机贵很多人认为是品牌效应,不可否认,现在的确是有这个要素,但最初却不是这样,因为最初德国相机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高于日本相机,所以当时不是徕卡贵,德国相机都贵。

在战前,徕卡L39相机的价格没有爱克山太的单反高,而战后,M3和蔡司牛眼,福伦达至尊的机身价格都差不多,都远远高于日本相机。

德国相机的价格不是在于技术怎么高端,更多在于整体的成本,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都高。

同理,哈苏相机在当时也要比BRONICA和MAMIYA相机贵很多。


图片


徕卡M胶卷相机另一个贵的地方在于徕卡自己的零件不通用,日系相机在80年代后大多使用COPAL的制式快门,很多相机用的是同一套快门系统,成本自然就下来了,而徕卡M相机的零件系统是独立的,结构也是独立的,只有本品牌的相机零件有通用性,零件都是特制的,自然成本就上去了。徕卡M相机就连拆卸都需要专门的工具,用螺丝刀是不行的。

同理,可以使用COPAL快门,使用通用SPD零件的COSINA就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窜出来BESSA R2,而没办法使用通用零件的尼康在复刻S3和SP时,就需要非常高昂的代价,最后复刻S3+50/1.4的套机价格达到了43万日币,SP+35/1.8达到了80万日币,如果不算镜头,仅仅机身价格都超过了徕卡M6(1995年机身35万日币)。

当然,我这里不是判定徕卡M胶卷机就不是智商税,而是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种相机原价就贵的原因。

而现在觉得徕卡贵,是因为徕卡M相机掉价没那么厉害,这的确有品牌因素在其中。但我们不能因为徕卡M相机掉价没有那么就说它是智商税,我觉得BESSA R2相机这种垃圾卖到7000块这才是智商税。

接下来我们谈谈性能的角度。

其实以前徕卡这个品牌的讨论仅仅局限在很小的相机圈子里,因为徕卡数码时代开始贴皮,并且数码化,知名度就溢出了。

照相机的性能如果以机身科技作为标杆,那么徕卡M相机肯定是过时的,然而, 机身 科技并非胶卷时代相机的唯一标准 。在胶卷时代,大画幅相机长期存在,这是最为古老的摄影方式,甚至现在你都能看到有人用19世纪的木机拍照。而半吊子的自动对焦技术很多时候反而不如手动对焦。

徕卡M相机虽然在机身科技上是远远落后日本相机的,但它也有它的有点,即相对稳定,故障率低,操作相对简便,也能在许多场景适用。其中一个基本场景就是低温环境,大部分非专业单反到了0度反光板就开始不灵敏了,即使是F3,LX,能够适用的工作温度也就到零下10度(再低就要专门保温了),这个时候机械M相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徕卡知不知道自己在80年代推出的相机机身技术是人家日本60年代的技术?徕卡肯定知道,所以 徕卡M机身和徕卡M镜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图片


图片


相机系统并非只有机身科技,还有镜头技术,如果经常看我这个号,应该知道,徕卡镜头并不是一直领先的,在战前根本无法和蔡司,福伦达相提并论。

徕卡镜头的爆发,恰恰就是他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机身技术远远落后于日本而机身制造成本又下不来的80年代。

日系单反如果不接现代镜头,那么非球面化的徕卡M系列镜头就是胶卷时代性能最好的135镜头群,这个系列镜头比当时的日本镜头是代差级的碾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