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暂得艺术馆
暂得艺术馆是一家专业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展示机构,其宗旨是搭建中国古代艺术品与艺术爱好者的沟通桥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此来推动艺术品交流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暂得艺术馆

他用10年“重建”圆明园,创下四项世界之最,央视为他拍纪录片!

暂得艺术馆  · 公众号  ·  · 2019-10-30 09:53

正文

圆明园的曾经到底有多美?

我们不知道
但通过这个视频
我看到了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壮丽

通过3D科技复原圆明园真迹的视频

每一帧每一个画面
都令人震撼



满园春光、荷塘月色



雕梁画栋、山峦层叠



还来不及看尽一处的繁华美景
镜头又切换至下一处
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中



这些建筑就像从来没消失过般
再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



说起重现圆明园的风光
我们的祖先和为圆明园而默默努力的人
也曾做过无数尝试


有人用画笔画出了
圆明园的原貌图



有人用3D技术
复原了圆明园的全景图


▲方壶胜境


央视还拍了部《圆明园》纪录片
用绚丽的3D动画将这座恢弘壮阔的园林呈现



在这么多为圆明园付出的人里
我心里特别敬佩这位
用自己的双手重造了一座全景“圆明园”的人
——阚三喜



这位来自上海的建筑微雕非遗传承人
用了10年的时间,亲手创作了
以1:150的比例缩刻而成的
《全景微雕圆明园》



微雕模型长18m,宽14m
占地面积共有252㎡
再现了2500多栋古建筑、12000棵树木
以及大小各异的250座山峦


▲天然图画


无论是连绵奔突的山峦
飞流直下的细瀑
还是金碧辉煌的宫殿
都如此的栩栩如生


▲映水兰香


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
还为他拍了一部纪录片
讲述其微雕圆明园的故事



阚三喜在业内享有“玲珑圣手”的美誉
他是现今中国微雕界富有盛名的手艺人
他的作品虽小巧玲珑
但每一件都气势宏大,堪称珍品


▲鸿慈永诂


阚家自清朝以来
就是赫赫有名的木作世家
阚三喜的曾祖父
就曾参与过圆明园的修复工作
比如绘画、泥塑、建筑结构方面的修复等


用微雕建筑复原圆明园
是这个家族几辈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因素都未能实现


而现在这个梦想
终于在阚三喜的手中完成了


▲方壶胜境


▲正大光明殿


制作一个微雕圆明园
一般要经过选材、画稿
雕刻、着色、拼接合成等
8个基本步骤,28道工序


在阚三喜的《全景微雕圆明园》中
主要以紫檀木为原料
然后搭配红酸枝、瘿木、绿檀、黄杨木等
十来种珍贵木材
光是这些就用了近60吨


▲大宫门


还有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名石近5吨


▲曲院风荷


由于复原圆明园所需木材品种
数量较多,又比较名贵
再加上木材市场价格浮动较快
阚三喜每隔一段时间
都要亲自到木材市场挑选木材囤积


▲阚三喜在木材市场


存下足量的木材
就要开始画稿了



1928年,中华书局曾影印了
200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是迄今为止最详实的圆明园景观图纸
而阚家最宝物之一便有它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


阚三喜参考着书中的景观图纸
用着建筑微雕的毕生所学
开启了这制作技艺繁杂、数量巨大的工程



世界上最多的可开启门窗和瓦片


近10万扇门窗


2500多栋的房屋中
拥有近10万扇门窗
这些门窗都是用古代的榫卯结构组成
因此即使是微雕建筑
门窗也能自由开启



原本拼接榫卯结构就有些难度
当把它用于微缩建筑中,难度更加升级



在阚三喜的微雕圆明园作品中
有着世界上最小的榫卯结构
完成它的雕刻和组装
即便是最熟练的工匠
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上亿块屋顶瓦片


还有上亿块的屋顶瓦片
也是制作过程中的一大工程



由于屋顶瓦片的弧度
用手工比较难把控
阚三喜决定自己动手组装个器械



没想到自创的器械用起来还挺顺手
半机械化不但加快了进度
而且做出来的瓦片依然能
保持着手工的精致


▲楼月云开


匠人匠心的精神
就是让每一处都显得完美
就连树上的每一片叶子
都是用0.3毫米厚的竹片精削而成


▲鱼跃鸢飞


▲涵虚朗鉴


世界最小的景德镇陶瓷小人


但让阚三喜煞费脑筋的
是微雕建筑中所需摆放的各色陶瓷人物



这些人物的头部比大米还小
且脸上的眼睛、鼻子等五官都要齐全
同时要求性别不一,身份不一
年龄不一,眉眼清晰可辨,神态逼真
(想象下捏着一粒米画五官的场景)



制作过程需要先雕刻磨具
用瓷粉灌铸、再进行烧制
着色和二次烧制五道工序才能完成


▲陶瓷小人烧制


5500个陶瓷小人
158个品种
都像是阚三喜的孩子
“历经了万难”,终于来到这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