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后沙月光  ·  故宫,这次的瓜太猛了 ·  2 天前  
CHINADAILY  ·  Editorial丨Attacks on ... ·  4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80后”副县长陈明华,被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21 23:37

正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围绕“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积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7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策划部主任罗厚、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新闻联播》编辑组制片人张宇珺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央广“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心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节目中心策划部主任

罗厚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工程,那些超级工程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十八大以来,一批科技攻关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投入使用,这些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发展,更造福了世界,是展现中国进步的有力论据,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宝贵素材。


生动解读“高大上”,展现中国骄傲提振信心

央广从6月起,持续一个多月,集合广播主频率和新媒体主平台,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中推出“超级家族”子栏目,这组报道共选取12项重点工程组成“超级家族”阵容,其中既有能上天的超级导航、超级飞机、超级探测器,也有能入地的超级核电、超级大厦、超级公路、超级盾构机、超级计算机,还有能下海的超级大船、超级码头、超级大桥、超级水路……


“超级家族”报道定位为“实现中国梦、时势造英雄”,既强调这些超级工程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只有国力强盛才可能诞生超级工程;同时也提示和激励公众:伟大时代给了每个人实现理想和价值的机会,应及时把握。


怎么解读“高大上”?从科学角度来说,如何让复杂项目的报道入耳入心,栏目组颇费一番脑筋,最后策划出将重大工程和项目拟人化的报道方式,以“对话体”方式,记者与项目“有问有答”,带着公众的好奇甚至疑问,专访超级家族各位成员,解码这些绝技如何练就、怎样改变生产和生活等。报道还引出各项目总设计师的专业解读,拉近这些工程、项目与听众的距离,既呈现了各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又把高深的技术光环,还原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超级绝技”,展现了系列“超级能量”怎样加注世界,扛起复兴重任。



上述报道聚焦的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栏目组采用轻快的、拟人化、形象化的报道方式,用第一人称,由演播者扮演“超级队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码超级绝技如何艰辛练就,用情节和细节加深受众印象。如6月5日第一集《超级导航:北斗卫星》就讲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为不延误组网,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指挥部毅然决定冒雨发射,在两次雷电间隙按下发射键,令人对研发者的胆识和能力肃然起敬。


这组报道始终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由虚拟的“超级队员”请出自己的总设计师一一回应。例如,“为什么大家更多使用的还是GPS”“清华女生破解北斗是真是假”等,设计师的权威解答坦诚而客观、可信而自信,彰显了中国建设者的底气和实力,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此外,中国之声还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节目中陆续推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其他系列报道,其中重点打造的有“砥砺奋进的五年:法治脚步”系列报道,播发了《司法责任制》《创新社会治理》《破解“立案难”“执行难”》《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民主科学立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重点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深化改革”系列报道重点聚焦金融、水利、林业、远洋海运、“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经验做法;“嘉善声音”系列报道则全方位剖析科学发展样板,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解析浙江嘉善县十余年间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下加速崛起,依靠创新寻求发展动力。此外,还有《砥砺奋进的五年:民生系列》等重点报道。


2017年5月,记者白杰戈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中操纵无人机航拍湖北鹤峰县渔山村的索道


沉下身子接地气,描绘民生幸福时代坐标

5月中旬,中国之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等节目中播出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驻村日记》,聚焦“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中央台派出几十名记者,其中8位记者常驻,入驻贫困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以8个扶贫点为观察对象,聚焦各地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和鲜活事例,描绘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各地落实政策的措施和成效。记者与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工作、生活,每天采写、制作“驻村日记”,以广播特写报道的形式在中国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的重点节目中连续播出。


其中,《渔山村来了培训班》反映政府部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政策;《老王家搬迁的一波三折》刻画了村干部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展工作的感人形象;《饶家的养牛场》弘扬了村民自强不息,靠头脑和双手改变生活面貌的精神。


记者和湖北鹤峰县渔山村村民一起搬石块填路


全面发力新媒体,拓展新闻工作广阔空间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是栏目组在重大报道以及很多日常报道中的基本思路。


>>>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报道在微信、微博等多平台分发


中国之声围绕“砥砺奋进的五年”所做的系列报道,相关稿件除在广播节目播出,还通过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央广网、中国广播客户端等多个节目、新闻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并按新媒体的呈现样态重新组稿,而不是原样照搬。 


以《砥砺奋进的五年 驻村日记》为例,从5月初开始,栏目组在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不间断推出8位记者的“蹲点日记”,配以图片、短视频等。同时注重与听众、网友的互动,例如5月2日推出《克孜布拉克村的“小鸡银行”》,讲述新疆裕民县在驻村工作队引导下,全村三分之一的哈萨克族农户饲养起裕民土鸡,由于土鸡蛋、土鸡肉味道鲜美,哈萨克族村民多了一条增收渠道,土鸡逐渐成为贫困农民脱贫“小银行”的故事,吸引许多网友转发、评论和点赞。“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配合广播精品报道,从5月中下旬起推出微信报系列,解剖麻雀、辐射经验,突出报道典型。


>>>提升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视频直播等报道形式


在“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新媒体报道中,中国之声通过提前策划、精心部署,视频直播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如5月20日,湖南醴北人家首届山地马拉松比赛举行,这条赛道非常特别,是连接整个醴陵市17个省级贫困村的旅游专线公路。中国之声派出记者和主持人全程参与马拉松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方式对比赛进行全方位报道,吸引约146.3万人次收看直播。直播对广播报道形成视觉上的有力补充,展示扶贫旅游专线沿途优美的风景,宣传当地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和典型经验,彰显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滴水穿石”的韧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内容新颖、角度独特、方式出彩,引发强烈反响。


记者和主持人全程参与马拉松比赛,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方式对比赛进行全方位报道


中国之声还多次启用“无人机”参与直播报道,使视频直播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元。如记者用无人机在湖北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拍摄的“悬崖上的索道”,生动呈现村民交通方式的变迁,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创新新媒体呈现方式,用动漫形象与网友亲切互动,拉近受众距离


在《砥砺奋进的五年——超级家族》系列报道中,中国之声新媒体端积极打造与网友的“交互性”,为每个工程设计动漫形象,于系列报道正式推出的前一天,在互联网上公开了其中四幅,众多网友立即被“圈粉”。系列报道结束后,又集合这12个动漫形象,在微信公号推出原创漫画故事,用“漫威风格”将嫦娥、北斗、蛟龙等一系列工程拟人成漫画人物,受到网友追捧。


将嫦娥、北斗、蛟龙等一系列工程拟人成漫画人物


每推出每一项超级工程、项目的新媒体报道,中国之声便将广播报道转化为微信对话,使用动漫形象导引图文,用讲故事的方式突出悬念和新闻性,用情节和细节加深印象。报道还在中国广播、考拉FM、爱音斯坦FM等音频客户端和下文新闻微信群,开设“超级设计师在线问答”栏目,邀请国家工程的总设计师们开辟了11场音频和文字直播,在线与网友直接交流问答,网友互动留言数累计达7万多条,进一步使重点工程和普通受众“近距离”接触。


>>>新媒体助力典型报道,音视频直播与电视综艺手段融合


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嘉善声音》报道中,中国之声携手央广网、腾讯新闻、嘉善电视台音视频同步推出特别直播节目《牵手嘉善•非你莫属》。节目以现场招聘会的形式,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量身打造出一档“职场真人秀”节目。节目设置乡村规划师、黄金孵化位、河道守护神、宣传文化员、无人机大拿5个职位公开招聘。招聘者在陈述岗位需求时自然地讲解了发展理念的优越之处,求职者在应聘时真实地表达出对嘉善的认识与期待,把对嘉善的解读与认识无声地融于一场“真人秀”之中,在趣味互动中完成了一次“走心”的宣传。


栏目组主播在新媒体直播端进行多次视频直播


这组嘉善的报道,不但在中国之声以广播节目形式播出,栏目组主播还在新媒体直播端进行多次视频直播。这次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全媒体呈现,对于栏目组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虽然成本很高,但效果不错。



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心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地方记者部《新闻联播》编辑组制片人

张宇珺




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截至目前,共播出50余条。分别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重点投放。其中,《新闻联播》播出28条。


《新闻联播》有规划、有设计、有步骤地推出了多个子系列,包括:《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看脱贫》等。


以近期两次报道宁夏扶贫的做法为例,宁夏站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体验亲切交流,记录了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历程。


《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系列报道


采访期间,记者以纪实风格,深入挖掘新闻亮点,通过镜头真实记录了十八大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金融扶贫助推产业扶贫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新闻联播》如何走好基层、讲好故事?报道中,栏目组保留了一定的冲突、争论场景,并非为了刺激、搏眼球。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在于“不能重现”,而“不能重现”背后传递出来的是“真实感”


为了记录这样的场景,《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这样安排:


一个村——聚焦精准扶贫,央视12路记者分别进驻重庆、宁夏、河北等地的贫困村。

一个月——从四月底开始,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蹲点时间至少一个月。

双角色——既是做好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的扶贫工作者,融入扶贫、融入群众。


这样大费周章,是为了“保真”。而为什么要把“保真”看得这么重,要从面临的困境说起:主流价值观面临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主流媒体面临复杂舆论环境的困境;公职人员面临被妖魔化的困境;报道文风、作风也面临困境,进而甚至影响到主流媒体公信力不足。


《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系列报道


观众对于媒体的一些报道存在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栏目组提出来:新闻对真实的追求要有“洁癖”。越是做主题报道,越是正面宣传,越要“高保真”。


如何做到“保真”?这些年走基层,栏目组探索了很多路径。其中,最看重的两点:一是触碰痛点,二是关注过程


如何触碰痛点?例如,在报道交警、城管这样的敏感人群时,城管就得有他们抄摊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样的内容就会相信。如果回避了,看似节目安全了,但观众对整组报道就可能不相信。如果报道让国家的整体发展与百姓的个体感受脱节,这样的正面报道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脱贫报道同理,栏目组坚持的标准是:真问题、真认识、真解决。


真问题——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哪一根?

真认识——破解之道是否经得起推敲?

真解决——是不是真有口碑?


只有这样,记录下的脱贫故事,才算得上是当下的样本,才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扶贫。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看脱贫》系列报道


关注过程,要求报道处在事件的进程中,保持纪录态。走基层,靠的不是运气。以记录招工局长陈家顺把当地群众组织起来到浙江义乌打工的过程为例,记者很早就和陈家顺接触,但是一直没有开拍,等到年前他要送农民工坐火车出发时才开机。为了记录这个过程,记者等了7个月。如果换一种方式,不这样记录,而是在事件结束之后再去拍,然后发一条消息的话,会什么样?标题可能是:《拓宽治富路 云南沾益县帮助三千贫困农民走出大山》,片子主体是: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宇珺,如今在义乌当上了缝纫工,每月收入2000元。然后接一段采访:过去我在大山里,没什么收入,也出不来,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每个月还能省出1000元寄回家。正文接着说,像宇珺一样,仅沾益县就有三千人,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可以想象,这个宇珺版本跟陈家顺版本,味道截然不同。


宇珺版本就有常说的“宣传味”。走基层报道不仅应关注民生改善的最终成效,更应关注民生改善的实现过程,正面触及在这个过程中当事者遇到的缺陷、努力、收获和未知。


这跟以往的宣传理念有很大不同,我们往往习惯于报结果,如通车、完工,觉得这是成就,是宣传的好时机。但对于走基层的节目而言,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关注了过程,放大了过程,便给人“真实感”。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系列报道


在走基层方面,栏目组经过这些年的探索,逐渐在厘清一些问题:真实与真实感并不会直接划等号。宣传不等于不真实,而真实又不等于真实感。


现在,央视《新闻联播》每天都会有主题主线报道,而今年的主线是报道好十九大,主题是围绕中国梦,报道好“梦想变成现实”的巨大成就。央视有了许多新的探索,这样的变化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带来的。总的来讲,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就会萌生出新的样态。


人们正在见证一段历史,要服务好这段历史,就要不断思考、摸索,我们应该做什么?要用什么办法最好地来表达它?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要破解很多难题,解开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报道也要跟上,能反应出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一方面,节目样态要适配;另一方面,媒体自身的思考力、发现力、梳理能力也要适配。这意味着,要把深水区的改革面貌记录好、呈现好,给观众说清楚,更加考验新闻工作者的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拿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去重新赢得民心?这就要让公众看到媒体人俯下身的态度,看到民间的疾苦、基层问题的交织、基层政府的努力,以及中央的深意、国家的考量,进而达到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更多案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从两页策划到一个爆款,董卿讲述《朗读者》幕后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见字如面》简约之美,力透纸背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航拍中国》:开启空中视角 看前所未见中国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七亿观众,八年砥砺的现象级节目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新闻TED  弘扬正能量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听见:扶贫正攻坚》讲述带着泥土芬芳的鲜活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大情怀、正能量的《马克思靠谱》究竟“靠谱”在哪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中国好家庭》细处展“家风”,匠心品“家国”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耳畔中国》为音乐节目开辟了一条新路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走遍中国》用“故事化表达”讲好“中国新变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发现美好而可爱的普通人,《出彩中国人》讲述出彩中国故事

作者:罗厚 张宇珺


编辑:刘鑫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