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着三张新做的图,和大家回顾下「全球化」的来时路。
✅图1. 选取的指标是全球贸易额、商品贸易额占全球总GDP 的比重。
这是勾勒全球化进程的最常见指标,你可以理解为:
全球各国产生的GDP中,有多少是靠彼此之间做生意(贸易活动)取得的。
在此框架,再看资源国→制造国→消费国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也会有新体会。
✅图2. 通过各国出口金额占总贸易的比重,我们可以看清全球化进程下的几轮产业转移。
自上世纪70年代,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工资-通胀螺旋等变化,发达经济体所有生产要素成本都大幅提高,工业时代里,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倍增,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促使资本转移到更具「要素性价比」的地方。
P.S.7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困难,却是产业工人的荣光,一人上班,养活全家,老婆孩子两狗,汽车,妥妥美国梦。
这些失意的人养大了万斯,在 2016 年投出了特朗普。
而 2016 年正是全球贸易额占比开始下滑之年,虽然贸易战是 2018 年开打的。
制造业永远是成本导向,这导致它会不断追逐要素性价比更高的产地,这种追逐就是产业转移——
第一轮转移:日本+西德 1950s、1960s
第二轮转移:亚洲四小龙 1970s、1980s
第三轮转移:中国大陆 1990s~2016
第四轮转移:东南亚、南亚、墨西哥 → 后疫情时代欧美再工业化(✅图3.)
要素性价比一直是看懂产业转移的线索,直到后疫情时代,逻辑变了——
在/近地产业链安全可控+公平成为更高诉求,排序先于效率。
这么做当然有副作用,就是成本高企,通胀易涨难跌。
如果再人为拉关税,以邻为壑,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2001年之后,中国主要向世界输出通缩。
但如今,美国要主动脱钩,我们也不惯着毛病,再通胀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