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西周封建制度的崩溃?
谈到东亚历史上的诸多变动,春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其变迁方向,也决定了日后很多的历史走向。
其中,又以占据霸主时间最长的晋国最具有代表性。
虽然三晋不是封建辐射的全部,但却是个缩小版的西周。
因此,发生在其内部的聚变,就是整个礼乐世界的缩影。
作为周王宗亲的晋国,首先要涉及当时周人的传统。
据考古推测和古籍记载,周人先辈曾经历大规模的迁徙和农牧混合。
所以,周人的视野和文化格局自然和大部分征服地区有不小的区别。
不但要求实现,还通过制礼作乐确立普世信仰体系。
在地缘上更是做到史无前例的拓展。
典型案例就是小一号的晋国。
本部位于河东,控扼周人的洛邑与宗周,意义极其重大。
自然是藩屏两周和拱卫周天子的不二选择。
晋国本身就是迷你版西周
实现血缘和地缘的现实要求后,晋君自然会把周王的政治格局和秩序搬运到国内。
周王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卿大夫,卿大夫之于士,正是周制的放缩版本。
借助传统的氏族部落盟主,建立领袖式崇拜,以便巩固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周制。
家国同构下,宗亲晋君当然也可以粘贴复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松动,周王室却并未能及时调整。
相反,冒失地发动战争、转嫁矛盾的失败,进一步让已经松动的旧体制崩溃。
人尽皆知的“烽火戏诸侯”,也是旧贵族势力在新形式骚动下的“自杀”性预演。
出于对传统周制的借鉴和发展,晋国必然有相当大的先天血缘优势和地缘条件。
但国君在内部势力更替、外敌纷杂强大的双重压力下,所面对的局面更为严峻。
对国君和麾下的统治集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家分晋的结局 就是周制崩溃的缩影
周王在面对危局时,相继发动西征和南征,并企图通过干预诸侯国立储来重申威权。
结局就是丧师无数,诸侯离心、夷狄交攻。
宗室内斗。
这一幕像极了春秋中晚期依然沿袭周制不变的诸国。
至于晋国,有殷鉴在前,还有相对舒缓的社会氛围。
农工商等产业迅速发展,税赋官僚体系也一直在配套构建。
这些对周制的修正为晋国的调转船头赢得了时机。
但和周人的危机相似,处在边缘地带的晋国更需要迅速改变。
加上地缘方面的横跨不同产区,让晋国内部又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
早在三家分晋发生之前,南方的郡县化雏形与北部的封建联盟对立,就已经预示了不再和谐的未来。
胡服骑射在不同历史阶段 总是获得截然相反的评价
因此,今人在思索西周制度的崩溃与秦汉制度的兴起之时,不妨以晋国最为最好的“活体标本”。
其南部大夫们的郡县帝国化倾向,和北部大夫的再封建选择,都是对同一目标的不同路线选择。
真正的决定因素,绝非政治家的个人好恶与才华风格,更多是地区经济结构与地缘环境的双重塑造。
哪怕是在秦汉帝国兴起后的漫长岁月,这样的对立也从未在历史上消失。
仅仅是改头换面,以其他解释方法出现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