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古雅的房间内,一群明代妇人聚在一起,只见其中一位“身穿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 沙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dí jì)、貂鼠卧兔儿”,更显雍容华贵,引得其他妇人向她和她头上的“卧
兔
儿”投来艳羡的目光。
这是明代小说中,描写贵妇人的标配。
明代女子头饰佩戴有着严格规定,头戴的
“卧兔儿”,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尊贵的体现。
那么,“卧
兔
儿”究竟为何物?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头戴“卧兔儿”的王熙凤。(图片来源:华服志微信公众号)
“卧兔儿”因
形状酷似一只卧在头上的小兔子
而得名,亦称
“昭君套”
,相传为昭君出塞时所戴。
“卧兔儿”
常以
貂皮、水獭皮
等珍贵材质制成,防风保暖且兼具束发功能。
与🔍
抹额
这种形质多样、人人皆可佩戴的头饰相比,
“卧兔儿”更侧重于冬季的御寒性能和材质的奢华感,在凸显女性美貌之时又成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写道,一个“昭君卧兔儿”需36两银子,而雍正三年正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才33两1.14钱。可见,
当时的“卧兔儿”可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头戴“卧兔儿”烘炉观雪的美人。(图片来源:书格网)
然而,这样一个充满女性柔美气息的贵重物品,却
和有着强悍粗犷之风的塞外息息相关
。
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盛行,“卧兔儿”也随之流行起来,明朝对貂皮需求甚巨。
同时,为稳定地方,明政府也急需补充
优良战马及其他采捕物资
。而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女真族,也需要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需求。
▲明朝时期的女真部。(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这种互需的状态下,明朝与女真展开了一段悠久的
朝贡贸易
历程。
据《明实录》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间,女真各部和朵颜三部来京朝贡的次数达345次。
明朝初期,朝贡次数并无明确规定。然而,东北地区距离京城路途遥远,沿途耗费甚巨。
为减轻朝贡带来的巨额耗费,明朝后期开始逐渐减少朝贡频率。
但与此同时,两地的贸易需求却有增无减。因此,明朝在满足自身对女真马匹、采捕物产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女真各部对朝贡贸易回赐物资的渴望与依赖,将
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了辽东马市
,朝贡贸易依然得以保留。
自此,
辽东马市
成为了明朝与女真各部的主要交易场所。
▲辽东马市形象图。(图片来源:今日辽宁微信公众号)
辽东地处边疆,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廷在辽宁设立
开原、广宁、镇北关与广顺马市
,与女真、蒙古进行贸易。
至万历年间,不但抚顺、宽甸、清河、辽阳等地相继开设了马市,仅开原一地就设
“三关三市”
,互市贸易异常活跃。
马市布局通常分为
官市
和
民市
,官市由政府官员管理监督,交易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民市则更加自由灵活,交易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由民间自发组织。
明前期的辽东马市主要以官市为主,
从明朝正统年间起,辽东马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民市贸易规模的扩大
。
女真的人参、貂皮、鹿茸等货物,中原地区的铁锅、缸、罐等生产生活用具,粮谷、食盐、茶叶、针线等生活必需品都成为了马市的畅销品。
进入嘉靖年间,民市取代官市成为马市的主要交易重心
。貂皮贸易数量也随之直线上升。
让我们看两个数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的
辽东清册显示,在此前数月中,开原马市交易的貂皮数量为2073张;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辽东档案记录此前数月貂皮交易数量达494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