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旁门左道PPT  ·  PPT重点别再标红了!!丑爆了! ·  2 天前  
秋叶PPT  ·  谈谈我们一个月做PPT的真实收入 ·  3 天前  
跟我学个P  ·  除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做的PPT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忠告:老人带娃到这个年龄就该退出了,晚于这个时间,影响娃成长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09-12 07:00

正文

作者 | 饭饭妈妈育儿

来源 | (ID:fanfanmamayuer)


现在的年轻父母面对沉重的社会压力,或者因为缺乏育儿经验,便会让家里已经退休的老人帮忙带娃。


如此一来,年轻父母不用为孩子的一日三餐操心,孩子上学后,也有老人帮忙接送,这样年轻父母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用为生活琐事拖后腿。


而对于老人而言,他们不仅能帮助子女分担生活的重担,还能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


事实上,这样看似其乐融融的画面,无形中却滋生了很多问题。



孩子刚被送进幼儿园半个多月时间,小刘却收到了两次幼儿园老师发来的关于自家儿子轩轩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信息。


老师说,轩轩相比于其他小朋友来说,很难做到专注地听老师说话,基本上3-5分钟,注意力就被别的东西吸引过去了。即使是玩游戏时,他也总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掉队”。


后来,小刘便开始认真观察起自家儿子平时在家的各种表现。她发现,在儿子全神贯注地阅读绘本时,孩子的奶奶就会过来给他投喂水果。


老人还会直接坐在轩轩身边,每间隔几分钟便叫他转过头来吃水果,直到轩轩把碗里的水果吃完,或者说吃不下时,老人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在孩子沉迷于动画片里精彩的剧情时,老人一会儿拍拍孩子的背,一会儿摸摸孩子的脑袋。


而每当老人一有动作,轩轩就会把注意力从动画片上转移,用眼神询问老人是否有什么事要说。短短15分钟的一集动画片,轩轩竟被老人打断了七八次。


发现这一行为之后,小刘在网上进行了咨询,得知老人的这种行为确实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的培养。最后,她也终于知道儿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所在了。


除了小刘之外,同小区的倩倩妈也发现老人长期带娃的弊端。


她说自家儿子舒俊渐渐长大,有了自我意识。对于老人的投喂,孩子不再是来者不拒的态度。


有一次,老人非要舒俊吃一种可食用的野菜。但是因为其味道微苦微涩,舒俊并不爱吃。


而在老一辈看来,那些野菜浑身上下都是宝,营养价值非常高,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老人见强行投喂不成,便把舒俊爱吃的其他菜式,与野菜一起做成拌饭给他吃,结果到了晚上,轩轩却开始肚子疼,随之而来的就是拉肚子。倩倩妈和她老公急忙把孩子送去医院,折腾到了大半夜才回家。


倩倩妈妈说:“老人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在生活中出现太多了。”


但是老人含辛茹苦地照顾孩子,确实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很多负担。他们一方面是担心老人把孩子“带坏”了,一方面又希望老人继续帮他们带孩子,毕竟他们夫妻要上班,真的没有时间带孩子。


其实面对老人帮忙带娃这件事,很多父母都有小刘和倩倩妈妈一样的苦恼。


其实,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父母在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后,就要逐步让老人“退出”孩子们的教育生活,让父母要成为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的主角。 否则,孩子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长歪”。



老人帮忙带娃何时退出最合适?

建议别晚于这个时间


鲁迅在《父母存在的意义》中提到:父母给予孩子的精神力量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


《儿童时间管理》一书中提到,父母通过耐心指导和积极支持,能够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自我管理基础,这一角色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


因此,建议父母在孩子进入学前教育阶段时,也就是孩子3-6岁这个阶段,让孩子逐渐退出,6岁后,父母承担主要带孩子的角色,这样对整个家庭和孩子的成长都更好。


因为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和榜样作用。


如果老人在这个阶段过度介入孩子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建议在这个阶段,老人应逐渐退出照顾孩子的主导权,由孩子的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老人可以辅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不参与教育孩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他们需要来自外界的丰富刺激和教育引导,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老人的教育观念可能相对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孩子智力开发的需求。


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意识,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


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缺席孩子的童年,日后想要修复亲子关系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 孩子3-6岁时,老人不适合承担主要带孩子的角色。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引导方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同时, 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辅助和支持但不应过度介入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



忠告:老人带娃有终点

父母若不重视,只会毁娃于无形


◎与父母不够亲厚


我们都知道,孩子平时和谁待得久一点,他们就会和谁更亲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多个亲子依赖期。


如果父母错过了自家宝贝每一个亲子依赖阶段,孩子大概率不会与父母非常亲密。我的闺蜜小丹说,她家孩子就是奶奶带大的。


女儿平时虽然看见自己会非常开心地叫妈妈,但是当女儿手上有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东西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奶奶。这就是孩子与父母不够亲密的表现。


所以,即使老人帮忙带娃,父母一定不要成为甩手掌柜。即使工作再忙,父母一定不要忽略与孩子培养亲子关系,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


◎教育观念较陈旧


有些老人非常疼爱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


但是孩子淘气、调皮或者做错事时,老人就会说:“你再这样,我们就不喜欢你了,爸爸妈妈也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便会变得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甚至觉得爸爸妈妈很少陪伴自己,就是因为自己不讨喜。


也有的老人常常在带娃时表现出自我牺牲式教育,例如“奶奶不爱吃,你吃。”或者是“外婆省下来给你买好吃的。”诸如此类。


然而,老人又喜欢在事后拿“牺牲”说事。孩子虽然年幼,但不代表他们听不懂,孩子在无形中感觉到自己欠下了很多恩情债。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就会习惯于放低自己的姿态。


◎孩子被老人溺爱


孙辈在老人眼里,都是自己的掌中宝,心头肉。特别是在“隔代亲”的感情影响下,很多老人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做到了百依百顺,无条件满足孩子。


孩子不愿意走的路,有老人抱着;孩子懒得做的事,有老人替着;孩子无名的火气,有老人哄着......


即使是孩子犯错,老人也只会关心孩子有没有受到伤害,根本不在乎原则问题。


孩子发现,只要他们一哭闹,长辈就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一呼百应,渐渐地,孩子被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成了大家眼中惹人嫌的熊孩子。


等到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问题,想要纠正时,孩子早已不把大人们放在眼里,为时已晚。


此外,老人因为宠爱孩子,习惯性对孩子一切事务包办的行为,还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生活低能儿,这些种种对于孩子的独立能力、性格和习惯养成非常不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