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都很简短,不过这个地方是个结论性的。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通过这个结论来看,也可以提出疑问。
“本书目的,在引导好乐定心观佛、念佛的行者”,众生根机各个不同,有人堪修,有人不堪修,有人好乐,有人不好乐。本书目的,
是引导定心观佛和定心念佛这两种行者,契入本愿称名
。
怎么能证明这本书是在引导定心观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愿称名?有什么道理呢?怎么来说明它是“观察正行”来助入“称名正定业”呢?这都要去看《观念法门》这本书,找到其中的理由。
有两方面的理由:
第一,依据善导大师一贯的思想,是有五种正行,其中以称名为正定之业。
《观经疏》最后结尾说:
了解了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再来看,就会站在一个高点上,这个时候才会打通气脉。不然看《观念法门》会看不清楚,会理解为“这不是教我们怎样定心修行吗?”
因为《观念法门》本来就是要摄受定心观佛、定心念佛的众生
,一定会就他们的根机讲到这方面的行法,不然怎么摄受呢?
如果不从高点来看,就像前面讲的,不是登到山顶上看,而是在山脚下看,在山脚下往山上爬的时候,一根树枝、一片树叶都会挡住眼睛,就会认为“这不是教我们观吗?这不是教我们怎么定心吗?”不是的,这是不会看。
所以,要有这个高点,要先清楚地掌握脉络,才抓得住根本的核心。这样再回过头来看,就能看出,
原来这是要引导定心观佛、定心念佛的众生进入本愿称名
。
站在这个角度、立场上,把握住这条主线,再来看,就能贯通;不然就会“死于句下”,或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讲一个大体的原则。
如果要详细来看,看到哪一点是导入本愿称名的,就会看得很法喜。我们读书也要以此为基调。看一本书,假设是《观念法门》这本书,如果你从头到尾看得很清楚,但居然看不出它是以“观察正行”导入“本愿称名”的,那么很明显,这本书就是教人观佛的——当然事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它没有“
称名正定业
”这种观念,也没有助业导入正定业这条主线、这种根本的原则,那么它和善导大师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很显然,这本书很可能不是大师的著作,因为古代可能有人假托大师的名义。这样来看书才能有底气。
当然,我们讲的是假设,事实上,这本著作本来就是善导大师引导定心观佛、念佛的众生进入“
本愿称名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