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ashion采访手记
这里有最好最快的时尚内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Deepseek+小红书必备指令 ·  16 小时前  
新周刊  ·  “0首付”,2025年车圈价格战打疯了 ·  昨天  
新周刊  ·  这些爱情关键词,监控了年轻人的心 ·  昨天  
新周刊  ·  过年返乡,我看到了县城AI的真实景象 ·  昨天  
码头青年  ·  每个人都有一个符瑞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ashion采访手记

买家辩论 | “为了把包卖到1万块,大牌们竟然每年烧毁几万个包”的做法对不对?

Fashion采访手记  · 公众号  ·  · 2018-07-24 22:42

正文


标题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惊悚?烧毁了?


没错,事实也就是这么惊悚。那还得从前几天Burberry公布财报说起,财报显示,Burberry在这一年里,销毁了大概有2860万英镑(合人民币2.5亿元左右)的衣服、首饰、香水、包包……



而且,这个数字是在逐年增长的:


2016年,还是1880万英镑。


2017年,已经增长到了2690万英镑。


过去5年,Burberry总归销毁了9000万英镑的货品,合人民币大概8亿元。


其实不仅是Burberry,也有说Louis Vuitton也为了避免以优惠价出售自己家的包包、皮带、鞋子,把多余的这些皮具给焚烧掉。



而卡地亚、梵克雅宝、IWC万国表等牌子的母公司历峰集团,也会每年回收自己家的手表,如果回收回来发现利用不了的,也会销毁。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过去两年里,历峰也已经销毁了价值5亿欧元(合人民币40亿元)左右的钟表。而历峰一年的销售额其实还不到20亿欧元,销毁的东西是他们家卖出去货品的超过1/4。


IWC万国表的广告


其实这些事情也不算新闻了,不过这次被爆出之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争议最多的就是:


1、 为什么有人穿不起衣服,还有人在烧毁衣服?认为至少这些衣服应该捐给慈善机构:



2、还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歧视“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普通人:



3、当然,还有好多人在质疑,这么做是不是太不环保了?


这件事儿影响力很大,其实也反应了很多社会议题:环保、贫富差距、企业要怎么平衡企业责任和品牌价值。


“Fashion采访手记”这次找来几位奢侈品买家,来聊聊这个事儿,看看这些真正在掏钱买包包的人,到底是怎么看待大牌们的做法的。 (也欢迎你留言加入辩论~)


辩论开始之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 辩手的大致背景


1、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之间。


2、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大部分都毕业自中国top 20的大学)。


3、高收入人群。其中有3位的家庭(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4、爱买买买,也爱思考。



辩论开始:


正方——支持LV和Burberry这些大牌们的做法。


1、Alice(医药行业从业者,消费习惯:近年来一直正价购买大牌)



我听到这个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他们为什么不放在奥特莱斯卖呢?(Fashion Note做出了解释:因为奥特莱斯里的货和正价店的货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可以员工内部大礼包呢,我就听说GUCCI会把以前设计师的东西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员工。


但是我也完全理解LV和Burberry的做法,他们肯定是 出于营销上的战略考虑 吧。


我自己就是会以原价买这些东西的消费者,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在维护品牌价值,是一个长远的考虑吧。所以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我当然也会觉得浪费,但是这就是资本市场嘛,利益最大化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所以再滞销也不降价,可以理解。


2、Yvonne(金融行业从业者,消费习惯: 近年来一直正价购买大牌,购买频率高)



从做生意的角度上来说,LV和Burberry的做法没问题。 而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也觉得没问题,又不会影响我们买包包的价格……


我买奢侈品,主要还是因为这是“别人都说好的东西”,不试试怎么知道好不好?对吧,哈哈,所以就试试了。


奢侈品肯定比两三百的东西质量要好,至于值不值那个价钱,智者见智了。我会买,但是不会盲目,每年买一些来愉悦下自己也还行,毕竟随心所欲的消费也是赚钱的动力!


3、Lily(广告行业管理者,消费习惯:以前非常爱买,近年来消费频率有所下降)



其实说白了,这些大牌到底是追求“量”,追求更大的利润?还是维护原来目标受众的感情,维持本来的品牌和调性,这是企业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认可品牌理念而买的人(比如以前非常爱买的我),肯定不希望这个牌子烂大街的,肯定不希望看到和自己价值观、审美趣味差很远的人,用同一个牌子。所以我能理解大牌们的做法。


反方——反对LV和Burberry销毁滞销产品的做法。


1、Grace(金融行业从业者,消费习惯:大牌的重度消费者,但保持理性)



我很不赞同他们的做法,首先环境污染,其次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巨大的浪费。


我是那种喜欢研究品牌历史的人,所以这个牌子的各种做法,会直接影响到我对牌子的看法。像我是LV家的VIP,以后看到好看的款,我还是会冲动想买,但是如果想到他们会浪费那么多东西,可能就会犹豫了。


为什么他们不做慈善购买?把东西卖出去之后,还可以用来抵税,一举两得,博得好名声。像Manolo Blahnik每年都会有样品售卖,其实也是卖库存,疯抢。


卖不卖的出去是款式的问题,但是如果价格低于一个度,肯定还是卖得掉的,很多人无非也就是个买个牌子,不在乎款式的。


而且不用担心品牌掉价的问题,毕竟对于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还会有更高的系列,还能有高级定制,不用担心撞衫的问题。


2、Cecilia(艺术行业从业者,消费习惯:以前很爱买,现在买得少)



他们销毁东西无非就想维持稀缺性呗,但是我想问,他们现在还有稀缺性么?还称得上奢侈品么?


这么大批量生产,这么迎合流行文化……


在我这里,奢侈品的定义就是要高贵优雅、或者有个性吧,那些什么可爱、街头本来就不是什么高级时尚。


“奢侈”和“时尚”本来就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吧。


以前的“奢侈”,那真的是要“一颗永流传”的。


我现在也就对爱马仕、BV还有Celine有点兴趣,其他牌子就算了。


3、Heidi(营销行业从业者,消费习惯:大牌初级消费者)



啊,这个事情不就是“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倒牛奶”的重现么!?


我买包其实就是撑个场面,工作需要;选包的时候,也很受别人影响,所以你说这两个牌子不环保?那就不买咯。



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注:以上人像图片来自网络,并非真人照片。 这是“Fashion采访手记”的原创文章,需要转载请联系我们。采访和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applered8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