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至今,似乎所有没有盈利模式的故事都被创业者说尽了,连看客都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有人仍然信念坚定,立志创造集体困境下的个人神话,极致医疗创始人李征就是其中一个。
2017
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波云诡谲。
监管真空红利到期。5月,卫计委出台“史上最严”征求意见稿,拟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严厉管控。6月,六部委又发文,大力支持移动医疗+智能硬件方向。
资本解冻。美国最大医健信息服务网站WebMD作价28亿美元成功“卖身”KKR。近两天之内,更有智慧医院服务商海鹚科技,互联网医美平台悦美分别获融巨资的重磅消息。
后有追兵。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迎来突破进展,人工智能技术强势介入医保控费、新药研发、以及互联网医疗久攻不克的核心诊疗。
从2014年至今,似乎所有没有盈利模式的故事都被创业者说尽了,连看客都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有人仍然信念坚定,立志创造集体困境下的个人神话,极致医疗创始人李征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前,李征先后在一家大型体检企业和企业医疗服务公司做高管。再往前的8年时间,他是个心血管科的医生,其中5年都奋斗在医院急诊科。其间,他发现基层转诊上来大量漏诊误诊的心梗患者——基层有心电设备,但缺乏诊断技术过硬的医生。他由此谋生了创建一家心电诊断服务外包公司的想法—— 2014年,极致医疗在苏州诞生,并很快收获一笔4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资本并不能让李征的创业道路一帆风顺——他很快发现这个服务外包模式的运营成本过高,执行难度太大,“基层的软硬件设备都跟不上心电监测平台的要求,医生上手操作也需要培训”。2015年,公司尝试第一次转型,成为远程心电设备供应商,并在三年内完成两次迭代。2017年,经反复打磨的2.0版产品上线,公司业务模式也逐渐清晰。
与中卫莱康、益体康和掌上心电等其他远程心电供应商不同,极致医疗的落脚点不是产品,是互联网平台。
比起心电图机,李征更愿意将公司的主打产品,一款软硬件一体设备叫作“场景化的移动医疗终端”,它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要比单一产品大得多。“远程心电监测只是个切入口,我要做的是开放式平台,任何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都可以以软硬件模块的形式接入进来”。
从硬件上看,“终端”是一个11.6”的便携设备,标准接口,不同功能的硬件模块都可以集成一个可拆卸的小方盒,接入终端。例如,极致医疗自主研发的移动心电系统就是一个集成的小方盒,一头插入终端,一头连接导联线。李征介绍,终端接口故意做成开放式,供POCT等第三方硬件模块接入。
从软件上看,“终端”是一个基于安卓的开放系统,像一个超级APP一样可以运行很多小程序,包括目前已开通的心电系统、办公系统、会诊系统、教育系统和监护系统。李征透露,增加移动属性,平台支持全网4G、WIFI、蓝牙、GPS和北斗定位导航,未来考虑接入第三方的远程影像和远程听诊等功能。
“我要做的是软硬件一体化的开放平台,将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延伸到院外”,达到“去中心、去渠道、去中介”的目的。这个颇具企业家精神的医生在接受贝壳社采访时侃侃而谈,三句不离“互联网”。
要知道,2015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全行业正在经历监管红利到期、资本热情消减的冷却期。在难以切入医疗核心环节,整体盈利模式不明的集体困境中,任何从业者都不敢把“互联网”叫的太响。
但极致医疗的这款产品并不缺少付费方。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现代化改革、药品零差率、降低检验检查费用等改革政策的多重作用下,医疗机构都在服务上寻找增量,这个“终端”正是一个增量入口,可作为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据李征介绍,产品目前已经在上千家医疗机构中投入使用,其中不乏公立三甲医院。
“终端即服务”,李征希望通过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稀缺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能迁移到不同的应用场景。目前运用的最多的三个场景是院内、胸痛和卒中网络和分级诊疗网络。
院内的应用场景包括床边检查、移动监护,移动会诊和办公系统。拿床边检查来说,传统的做法是,在住院病人要做心电检测时,护士通知心电图室的医生,医生要带着设备到病房才能完成检查。如果将智能监测设备配备给每个病房、每个科室,只需要护士在床边采集,数据就能上传到云端,分发到心电图室,医生通过PC端或手机、Pad等移动设备直接进行分析,再将报告回传。
第二个场景是胸痛和卒中网络。临床医生出身的李征很清楚,对心脏病和脑卒中病人来说,抢救全程必须争分夺秒,因为性命攸关。通过物联网和卫星定位系统,这款设备可以实时跟踪救护车,记录患者从第一次发作,到移送途中,再到进入院内的所有时间节点和路线。在救护车行驶途中,后台就能规划患者入院后的最佳路线和救治方案,实现了人未到,信息先到,最大限度缩短救治路线和时间。
李征介绍,在合作医院内部,极致医疗还布设了电子围栏,以此来精确记录和规划救护车在院内的路线,“如果患者病情明确,诊断清楚,且没有特别的禁忌症,可能直接就进入手术室抢救了。”
附带在这款设备上的还有腕带管理系统,通过将患者信息绑定到腕带,从急救中心到救护车,再从救护车到医院的每个交接过程,都不用医生手动抄录数据——只要将救护车和设备放在距离10cm左右的地方,就能实现近场感应数据交换。
另一个重要场景是分级诊疗。以医联体为单位,极致医疗将这款设备布设到相应的基层和家庭医生、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实现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远程心电诊断、影像诊断、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服务。
“只要在本身缺乏但又对优质医疗服务有需求的地方,这款设备都能找到拓展应用的场景。”除上述外,李征还列举了养老院,药诊店,企业和学校医务室,精神疾病康复中心和医美中心。
李征出身湖南农村家庭,他“这几年回家发现,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和老大妈都能熟练的使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便利的确让人震撼,李征也在思索,医疗行业是否也能出现一款像苹果手机一样带来普适价值的东西?
这种价值一定只能是平台,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做平台的逻辑是着眼于场景,思考在“医生对医生、医生对患者、护士和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场景中,在院内、院外、120车、基层医生出诊的时候”,能做哪些事情,从而把优质服务延伸到大医院之外,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放大医生和医院的品牌价值。
在分级诊疗、大医院去中心化、药品和检验检查降价的政策变革下,在整个医疗向便携、智能、移动发展的技术驱动下,极致医疗这款链接传统和新兴医疗的平台更像是时代的产物。
传统医疗端,当使用的平台的医生、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公司运营成本下降的同时,议价能力也在上升。
在新兴医疗端,当入驻平台的远程影像、检验、超声、病理和第三方检验模块越来越多,平台对传统医疗方的使用价值也进一步扩大。
因此,快速圈定用户,靠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应是极致医疗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待规模形成,平台价值就能发挥,一开始销售设备、平台维护和提成的模式都将淡化,更大的支付方自然会介入。李征坚信,将互联网去中心化、去中介和去渠道的逻辑嫁接到医疗并不矛盾,这条路上一定会产生成熟的商业模式。但事在人为,公司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仍然是立足高远的跨界人才。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身处政策、经济和技术变革的中心,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路上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哪怕懂医疗又懂商业的李征也只能亦步亦趋,经历或正在经历产品受挫、磨合投资方、人才稀缺等困境。目前,极致医疗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像他在采访中反复申说的那样,这只是开始,且肯定不是终点。
够格才能来!
极致医疗创始人李征已正式成为贝
壳大学学员
期待与更多医健创业领军人才一起攀登高峰
想深度了解导师?
独家 | 22年坚守移动医疗和物联网 九安医疗要成为移动医疗的Apple
透景生命姚见儿:坚守创新 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