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俞闲话
分享教育经验,激发人生理想,服务青年创业,一起读书旅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ACK学习呀  ·  交易实战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俞闲话

老俞闲话丨在海天之间,寻找适意的生命!(四)

老俞闲话  · 公众号  ·  · 2024-03-24 09:00

正文


(从惠灵顿山看霍巴特全景)


塔州的首府霍巴特(Hobart),是一个海湾里的港口城市,位于塔岛东南部的德温特河口,河口和海湾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喇叭口,有着美丽曲折的海岸线,有着两岸山坡相对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致。霍巴特城1803年开始建设,比悉尼晚了16年,是仅次于悉尼的第二个澳洲老城市。城市名称来自于当时的行政长官罗伯特·霍巴特。1825年,城市正式改名叫霍巴特。霍巴特这个地方,原来有当地的原住民摩鸿尼亚部族。英国人定居后,和原住民发生了一系列的血腥冲突,同时,他们所带来的疾病病菌,也灭绝了不少土著人。留下的土著人,现在主要住在北部的山区。


德温特河口是澳洲最好的深水港之一,也是仅次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著名天然港。这里曾经是南太平洋的鲸鱼和海豹贸易中心,得以迅速发展成一个主要贸易港口,但后来鲸鱼和海豹贸易没有了,港口归于沉寂,现在演变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停靠的大船不再是货船,而是巨大漂亮的邮轮。达尔文曾经到过这里,作为科学考察船猎犬号的一员,他于1836年2月来到了霍巴特。在《猎犬之行》一书中,他写道:“对少数的大房屋尤其深刻,不论是已建或兴建中。” 表明当时的霍巴特,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现在,作为纯粹的旅游岛,塔州每年接待超200万的游客。霍巴特的二十多万当地人,基本都在为游客服务的业务中谋生。每年,岛上也举办一些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过来,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活动,是从悉尼到霍巴特的帆船竞赛。每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一天,帆船从悉尼港扬帆启航,举行1020公里航程的竞赛,最后到达终点霍巴特。我们到达的时候,还有帆船停靠在港湾中。


我们在霍巴特住了三个晚上,整体感觉这里是一个白天热闹,晚上安静的城市。城里和港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住户,当地人白天到城里来上班,到了晚上,就开车回到郊区或者海边的房子里。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和院子,公寓楼很少,住在公寓楼里的人也很少。澳大利亚最不缺少的就是土地,接近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两千多万人,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分散到了整个澳大利亚居住。白天的热闹主要来自于游客,晚上10点之后,你想找一家开门的餐厅都很困难。但晚餐的时候,你要是不预定餐厅,基本找不到空位。


我们第一天晚上11点到,饿着肚子,餐厅已经全部关门;第二天晚餐,我们没有预订餐厅,结果找了十家饭店,没有一家有空位,告诉我们8点半之后第二波才行;第三天我们学乖了,赶紧先预订餐厅,结果也只有8点半之后的。现在是旅游旺季,到黄昏的时候,港口海边到处都是人,吃饭的、散步的、唱歌的、无所事事的,无家可归的,熙熙攘攘,但过了10点,便人影寥落,白天的热闹突然烟消云散。除了港湾渔火,一切都归于黑夜的安宁。



在霍巴特,我们遇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一个叫做Taste of summer(夏天的味道),是一个品尝美食,看音乐表演的集市。那天晚上,我们找不到有座位的餐厅,看到港口对面很像是一个大库房的外面,一排排的白色遮阳伞下,无数的人坐在海边的桌椅上,吃吃喝喝。这看上去不像一个餐厅,因为餐厅不可能这么大,我猜测那是大排档,便带着大家走过去。到了场地,发现居然要买门票,每个人14澳元左右。我们买了门票进去,果然是大排档,大库房里面加上外面的草坪上,有几百家摊位,在销售着各式食品和饮料,大家买完食品,悠闲自在地坐在散落在海边、草坪、树荫下的桌椅上,品尝着美食,看音乐表演。舞台上,歌手和乐队轮流上场,渲染气氛。


这种场合,特别符合我的品味。我不喜欢到正规餐厅吃饭,尤其是西餐,每道菜都要等半小时左右,实在烦人。这种摊位美食,几百种随便挑选(还有七、八个中国人开的摊位,其中有人把我认出来拉着照相),看上了买来立刻就能够享用,不需要有仪式,更用不上规矩,自由自在。孩子们也喜欢,进入后立刻四散而去,寻找各自喜欢的美食。我在海边平台上,找到一处座位,买完美食和饮料后,边吃边欣赏海景。港湾里最后的游船正在归航,天空不时有海鸟飞翔,最后一抹夕阳把船的桅杆照成金色,远处的威灵顿山,烟光凝而暮山紫,在暮色中高耸入云。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美好,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啊。



第二个活动叫萨拉曼卡集市(Salamanca Market),是坐落于霍巴特莎拉曼卡广场上的一个大型市场。这个集市,有点像我们的定期庙会,或者有些地方每周一次的农贸产品交易会。集市每周六开市,无数的帐篷、亭子,五颜六色,沿着广场和广场边上的一条宽阔马路,分三路排开延伸。方圆百里之内的商户,开着汽车运送产品,摆在摊位上供游人挑选,政府向每个摊位收取几十元的管理费,你卖出去再多的东西也就不再收税了。我不知道摊位是否要营业执照,看上去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都自由自在,满心欢喜。摊位的东西尽管都有标价,但都可以讨价还价,这让买卖增加了一份开心的争执。


集市上,什么东西都有,各式食品和饮料,家里藏着的古董包括陈年旧书,自己拍摄制作的风景照片,从中国来的各式服装鞋帽,手工艺人千奇百怪的雕塑和木制品,各种陶瓷和金银器皿,民间音乐家自己灌制的CD等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集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我们在里面折腾了两个小时,结果以我买了三本书结束。之所以买三本,是因为买一本要30元,买三本只要50元。



到了霍巴特,有一座山是不能不上去的,那就是威灵顿山,海拔1279米,算是岛上南部的最高峰。北部有一座更高的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海拔1600多米的摇篮山。澳大利亚大陆没有经历过板块碰撞,所以基本没有什么高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两座一千多米的山,在中国,只能算是小弟中的小弟,在澳洲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高山仰止。摇篮山地处偏僻,要开车300多公里,但威灵顿山就在霍巴特市区西面,距离市中心只有16公里,开车半小时就到山顶了。


威灵顿山不是陡峭的山脉,盘山公路可以一直到山顶。1935年,这条公路就修好了。山下,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但到了山顶就没有树木了,到处都长着伏地松。不长树的原因主要是山顶常年风比较大,最高风速能够达到一小时百多公里,在这样的风速里,只要长成树,就会被连根拔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山顶比较冷,到了冬天,海边气温和煦,山顶冰雪连天。


在山顶,能够俯瞰霍巴特海湾全景,整个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德温特河从山里流出,进入海湾,海湾岸线曲折波动,半岛和岛屿此起彼伏,沿海湾两岸平缓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点缀着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民居,在阳光下显示一种安居乐业的桃源景象。山顶的观景台和步道修建得非常到位,观景台还专门造了一个大玻璃房子,估计是为了让游客躲避大风,同时还能够观看风景。真正的顶峰有几十块大岩石组成,你爬上去,就算是登顶了威灵顿山。


从城里也有徒步的路线上山,大概要爬四个小时左右,有点像我们去爬北京西郊的妙峰山,也是一千二百多米高,爬到山顶也差不多四小时。要是时间足够,我是非常愿意爬上山的,这样一步一景细细体会,更能够留下难忘的记忆。但限于时间,我们坐车直达山顶,环顾四周,立定照相,到此一游,然后下山,如此容易,又如此庸俗,真的是二大娘的旅游方式,就差一条丝巾了。



本来这次旅行,是为了逃避北京的寒冷,希望到澳洲享受阳光灿烂的天气。没有想到,到了澳洲,不是阴天就是下雨,甚至大风不止,有阳光的日子没有多少。澳洲的明媚似乎和我们无缘,但也因为如此,难得的阳光天气和蓝天白云,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参观悉尼歌剧院的那个上午,蓝天碧海是如此的醉人;比如在黄金海岸的那个早上,我沿着海边步道,一路走去和朋友早餐,蓝海银沙是如此的妙曼。


到了塔斯马尼亚,内心希望能够遇上蓝天碧海的天气。本来塔岛就冷,要是遇上阴天,不只是一个冷字了得,内心也会更加落寞。总共在塔岛两天,第一天就是阴冷的天气,看着失去颜色的海水,觉得好没意思;第二天订了出海的船,如果还是阴天,简直就是了无生趣了,于是内心祈祷,请老天给我们一整天的阳光明媚。


心想事成,有的时候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有的时候,在你不经意间,却真的实现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拉开窗帘,明媚的阳光扑面而来,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老天真的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整个港湾还有面前的大海,一下子变得如此生动而迷幻,波浪涌起处,阳光就在浪花上跳着闪烁的舞蹈,昨天还如此灰蒙蒙的一切,今天一下子个性如此鲜明起来。


今天我们的活动,是坐船出海,在船上吃海鲜,而且海鲜是在大海里现场捞上来。本来每艘船要有十二个游客才能出海,没想到另外一波人临时取消,结果整条船就变成了我们全家的包船,这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船员两个人,男的驾驶员,也是船主,叫Hamish;女的是服务员,叫Emma。两个人性格都很奔放友好,一点扭捏姿态都没有,更没有狡黠偷懒的动作和世故贪婪的心态,一路用热情欢快的神态迎接我们。我在三亚也曾经包船出海过,那些船员一个个精明计算,表情落寞,就像你欠了他们八辈子的钱一样。


(带我们出海的快船)


船上备有各种饮料,啤酒、橙汁、可乐、矿泉水,还有香槟、白葡萄酒、红葡萄酒,无限量供应,随便喝,交的船费中已经全部包括了,中午吃各种海鲜,也包含在船费之中。


驶出码头,船在海湾中劈波斩浪。两岸景色如画,从海上回望整个霍巴特海港,秀美动人,明媚到了消融一切苦难。这里的自然保护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海洋动物的保护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动物也有感恩之心,经常出没在海湾,为旅游业带来丰厚回报。我们刚出海不久,就碰到一只大海狮,躺在水面上晒太阳,我们的船慢慢靠近,它完全不在意也不恐惧,继续自娱自乐,看来早就习惯了船来船往。下午我们回程的时候,看到十几只海豚在水中嬉戏跳跃,我们把船开到海豚旁边,然后慢慢加速,海豚就成群结队追了上来,在船的前后左右飞跃穿行,速度极快,形体优美。那种自在,没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你觉得自己就应该变成一只海豚。


我们的船开到一个碧蓝的小海湾,停船抛锚,Emma拿出一大兜牡蛎。牡蛎没有办法现场从海中采集,是今天早上去养殖场拿来的。她把牡蛎一个个撬开,让我们随便吃。这些牡蛎形状不大,十分新鲜,在饭店吃一个要好几块钱,现在居然能够随便吃,真是大饱口福。我在牡蛎上挤上柠檬汁,洒上tobasco辣椒水,一口气就吃了接近20个。在国内,我吃熟牡蛎都会拉肚子,结果在这里吃了那么多生牡蛎,第二天一点事情都没有。吃完牡蛎,Emma又从水桶里掏出两只巨大的澳洲龙虾,活蹦乱跳的,说这是我们的午餐,一只用来生吃,另一只放在水中煮熟了吃。



Hamish穿上潜水服,带上潜望镜,跳入海中,要去抓海胆和鲍鱼,我想这里是旅游区,真的还会有野生的海胆和鲍鱼吗?没想到半小时不到,他就从海底捞出来十只海胆和两只巨大的鲍鱼。他告诉我,他们捞海鲜都特别克制,让客人尝尝鲜,在各个海湾轮流捞取,决不竭泽而渔。我们吃到了极其鲜美的海胆和鲍鱼,海胆就是生吃,鲍鱼弄干净后一只用黄油煎,另外一只用香料炒,都无比鲜美。



在捞完海鲜后,Hamish把船开到一个更加安静的小湾里,这里的岸边是非常安静美丽的沙滩。他们在船上做饭,我们就换上游泳衣,下海游泳。海水冰凉,跳到水里,浑身就像进入冰窟窿一样,我第一次下去坚持了两分钟就上船了,晒了一会太阳,觉得不那么冷了,又跳下去,这次觉得好了很多,后来几次跳下去,就不觉得那么冷了,那种在海水中的冰凉舒适感,传遍了全身。海水中有很多鱼在游弋,根本就不怕人,船周围有海鸟飞翔,知道船上一定会有一些食物丢给它们。


我们听着音乐,喝酒、吃饭、聊天,看周围的风景。不远的山脊上,居然有一只袋鼠出没。山坡上的一棵树上,一只老鹰昂然挺立在树梢上。吃完饭之后,我们再次下水,一路游到沙滩上,在冰凉的海水之后,被太阳晒得很热的沙滩,给我们带来一种强烈的舒适感。我们一起躺在沙滩上,让太阳把身体晒得温暖,后背紧贴着温暖的沙子,浑身有种被融化了的惬意。我们在沙滩上翻煎饼一样,一会仰天,一会俯卧,让全身上下吸收阳光的暖意。随后,我们又一齐跳入海中,让冰凉的海水激发自己,大呼小叫,享受冰火两重天的快意。如此来回几次,直到周身疲倦,躺在阳光下昏昏欲睡。


我们吃饭时,有个家伙划着皮划艇来到我们船边,他叫Alex,是个皮划艇爱好者,本地人,从早上就划着皮划艇绕着海湾游荡,对于风浪完全无视,脸上有一股无畏和无所谓的神情。我们和他打招呼,让他也一起上船吃点,他也不客气,把皮划艇系在船上,一跃上船,喝了两瓶啤酒,把我们吃剩的两只大龙虾头,一口气吃了个精光,又到海里游泳了几圈,然后再坐上皮划艇,冲进风浪之中,飘然而去。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实在是让人太羡慕了。忘了问他平时做什么,估计也是个白领或者管理者什么的,一到周末,就把生命交给了自己,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


下午时分,我们追逐着海豚,回到了霍巴特港湾。我有过很多次开船出海游玩的经历,从古巴到普吉岛,从马尔代夫到塔希提,这一次是给我留下最美好印象的。我被周围的景致所感动,被Hamish和Emma的生活态度所感动,被海中腾跃的海豚所感动,也被美酒和美食所感动,为孩子们在海中的欢欣所感动,也为自己终于有那么一刻的怡然自乐所感动。我好像天生勤奋、吃苦、努力、上进,对于享受并不敏感。这一次,我好像有点灵光一闪,觉得自己六十多岁了,努力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时时陷入各种纠结之中,不能潇洒地去生活一番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今以后,是不是该享受的时候多享受一点,该潇洒的时候多潇洒一点,让后面的生命,在更加轻松的状态中度过?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也是很出名的,在中国最有名的是奔富酒(Penfolds),其中的bin95最贵,最近奔富407又被炒了起来。其实奔富酒在澳洲也就是葡萄酒的一种而已,并不是特别受澳洲人青睐。中国人取Penfolds翻译谐音,觉得奔富奔富,奔向富裕,比较吉祥,所以很多企业主请人喝奔富酒。


我这次一路走来,几乎每天都会要一瓶澳洲的葡萄酒,也不是很贵,喝起来口感都很好。我不懂如何品葡萄酒,喝到嘴里感到舒坦就行。在中国,有些葡萄酒被炒到那么贵,喝起来也就那么回事。拉菲、木桐、啸鹰等,有点像皇帝的女儿,其实长相一般,但没有人敢说不好。每次喝起来,大家就说好酒好酒,我觉得也就是喝了个名气和寂寞而已。何况这些名酒,在中国还有很多假酒,我的水平,也实在喝不出真假。所以,更加实在的,是那些普通、不贵、但是口感好的葡萄酒,喝起来就好像和小家碧玉谈恋爱,既不太装,也不自卑,多好!


到了塔斯马尼亚,导游说塔岛的葡萄酒很好,可以去品尝一下。后来我发现,塔岛不仅葡萄酒好,而且威士忌也酿造得非常不错。那天出海归来后,导游说时间还早,做点什么,我说那就找一家酒庄坐一坐。霍巴特周围的乡下,有很多酒庄,品质都非常不错。中国近几年也开始形成酒庄模式,但还不普及,老百姓大部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用一个比喻大家就可能明白一些,酒庄有点像自己提供自酿美酒的农家乐。每个酒庄都有自己的葡萄园,在葡萄园边上或者里面会造一个庄园,这个庄园用来供游客品尝葡萄酒,如果你觉得好,就可以卖酒。除了品酒,里面一般还带有餐厅,提供休闲和美食,最好的酒庄还能够提供住宿。酒庄周围一般环境都不错,一望无际的山坡和葡萄园,常常还会有一汪池水,里面鸭子游弋。如果酒庄在天然湖泊旁边,那就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了。


我们去的这个酒庄叫划水鸭子酒庄(Puddleduck Vineyard),离开里奇曼(Richmond)古镇不远。里奇曼古镇是一个小镇,有一个200年的教堂和200年的石拱桥。在澳洲,这已经算是名胜古迹了,有不少人来看。镇上就一条街,有八百个居民,一些老房子和商店。居民们靠旅游和种葡萄为生,到了下午四点之后,所有商店就几乎全部关门,游客离去,小镇陷入遗世独立的沉寂之中。


Puddleduck酒庄景色很好,酒庄边就是一个巨大的池塘,一些鸭子在里面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酒庄的标识,就是一只撅着屁股潜水的鸭子。酒庄里面有酿造的葡萄酒展示,靠水的平台上,露天藤架下摆放着一些桌椅,供游客休息和品酒。斑驳的阳光洒下来,空气中是薰衣草的芳香,微风吹拂,乡野的宁静扑面而来。我们坐下来,点了四种酒品尝,又点了一些小吃,蛋糕、鸭肝酱、奶酪,边吃边品,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下午宁静时光。


(亚拉河谷品酒现场)


后来到了墨尔本,我们又开车到了亚拉河谷(Yarra Valley)。亚拉河谷是墨尔本、乃至澳大利亚著名的产酒区,而且自然风光非常秀美。亚拉河谷是亚拉河的发源地,亚拉河是墨尔本的母亲河,至今横穿墨尔本城,为城市提供鲜活的淡水资源。亚拉河两岸,进入墨尔本之前是农场和葡萄园,进入城市后,就有了沿岸的森林步道,到了城中心,是著名的南岸(southbank)。南岸的亚拉河两岸,热闹非凡,有非常多的餐厅和酒吧,一到晚上灯红酒绿,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冠赌场(澳大利亚不少地方允许赌博),出入的人群熙熙攘攘。河两边有很宽阔的步道,供游人来回自由行走。在墨尔本,我们住的宾馆离开南岸不远,我连续两个晚上都到这里来徜徉,感受城市的脉动和活力。


在亚拉河谷,我们去参观了著名的幽灵酒庄。幽灵酒庄的英文名字叫Yering Station。Yering实际上这一地区的名称,中国人就把它翻译成了幽灵酒庄。这个酒庄有着很长的历史,1859年,一个叫Paul de Castella的法国人,定居到这里,开始酿酒,他完全遵循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酿酒技术,很快就酿出了好酒,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被授予南半球唯一的“Grand Prix”奖项(大奖,头等奖)。


迄今为止,酒庄已经运营了160多年,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代代相传的酒庄。我们到达的时候,天一直在下雨,在雨中的酒庄显得安静湿润,充满了远离尘嚣的气息。站在酒庄的大厅中,你可以看到很远的景色,那遥远的在烟雨中的山峦,天际闪亮的湖泊,平缓起伏的开满了小黄花的草地,还有在草地上安静吃草的安格斯牛群。可能东方甄选卖的安格斯牛肉,有一部分就是从这里运送过去的吧。这个酒庄最便宜的酒,10元就能够买一瓶,最贵的酒需要300元左右一瓶,分成了不少品种。我品酒后觉得味道还不错,但最后还是没有买,千里迢迢带回中国,实在太麻烦了。我们在酒庄吃了午饭,我点了一个袋鼠肉,有点像煎牛排,和牛排的味道也基本一样。问了服务员,这是饲养的袋鼠,不算吃野生动物,所以就品尝了一下,吃完,内心依然有点不踏实。



墨尔本是我来过两次的城市,这次算是第三次。第一次十几年前来出差,参观了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签订了招生合作协议。那是我第一次来澳洲,莫纳什大学的副校长还带着我去学冲浪。第二次是6年前带着儿子来,算是来旅游,去了大洋路,也看了菲利普岛小企鹅的归巢。那一路行程,我记得还写了几篇小文章,其中一篇是关于威勒比庄园的,讲述了兄弟两人为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弟弟帮哥哥去英国接未婚妻,结果就把哥哥未婚妻变成了自己的妻子;另外一篇是讲述库克船长的故事的。在墨尔本的菲茨若伊公园里,有一栋外表古老的红砖小屋,叫库克船长的小屋(Captain Cook’s Cottage)。这个小屋是从英国拆了搬过来的,是库克船长出生的小屋。这一次来墨尔本,一是女儿没有来过,希望过来看看,另外就是从塔岛回国,最方便的航班就在墨尔本,可以从这里直飞北京。


墨尔本和悉尼是齐名的。这两个城市,都是澳大利亚的大都市,悉尼阳光更明媚,墨尔本文化气质更浓。这里的服饰、艺术、音乐、影视制作、舞蹈等潮流文化,不少都全球知名。184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告墨尔本市(City of Melbourne)成立,这个州也因此叫维多利亚州。尽管墨尔本城市及周围居住着500多万人,但因为城市设计铺成得不错,环境优美,曾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经济学人“全球最宜居城市” 称号。


我们这次住在了一个高楼里面的酒店。酒店的大堂设在80层,四面落地玻璃,一圈都放着舒适的沙发和酒吧椅子,可以俯瞰全城的景色:可以看到远处的海湾和海上的船只,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港帆船林立,可以看到铁路线从城市中心纵横交错向远方延伸,可以看到美丽的亚拉河穿城而过,可以看到地平线上山峦的黛影,更可以看到眼前城市的大楼高低错落耸立如黑色森林。


早上起来,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如果幸运,也一定能够看到落日沉降进入大地;白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城的风貌;晚上坐在窗边,可以看到万家灯火、霓虹闪烁,亚拉河边热闹的南岸区人来人往,皇冠赌场巨大的标识,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彰显着人类永不停息的欲望和无厘头的追求。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俊男靓女、川流不息的生活,让很多人都不能抵挡诱惑,一掷千金。更多的人,既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的青睐,来到这样的热闹场所,只是为了慰藉自己没法克服的落寞和孤寂,在和自己无关的热闹中消解自己。


女儿和儿子陪了我们这几天,已经有点烦了,希望自己更加自由出去走一走。他们租了一辆车,连我给他们安排司机都不要,一早就开车出去了。他们安排了去海边学冲浪,尽管后来一直下雨,也没有能够阻挡他们下海的热情;随后他们又到了菲利普岛,晚上去看企鹅归巢。看企鹅归巢是不允许照相的,但他们足够幸运,白天在进入景区前,居然看到有小企鹅在沙滩边,就用手机留下了企鹅的倩影。看完企鹅归巢已经接近晚上十点,再从岛上开回城里,就半夜了。


孩子们离开了,我也落得清净,更加轻松地度过一天。上午我和导游说到海边去看看,于是就开车到了布莱顿(Brighton)海边。这是离城里很近的一处沙滩,20多分钟就能够走到。沙滩上的沙子是粗沙,质量不是很高,但禁不住离城里很近,成了墨尔本人喜欢的放松地。这里属于内湾,没有什么海浪,在海里游泳很安全。沙滩上搭建了一些五颜六色的小房子,每个也就4、5平方米,用来换衣服的,据说都属于个人所有,价格不菲。这些房子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你如果上小红书,应该能搜到很多照片和视频。



看完沙滩,就开始下雨。后来就是一整天的下雨,绵绵不绝。我们在雨中到了亚拉河谷,在幽灵酒庄,边看雨中的风景边吃饭,吃完饭,又不急不慢开车到了Healesville Sanctuary(希尔斯维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打着雨伞看了考拉、袋鼠、袋獾(塔斯马尼亚魔鬼)、袋熊等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随后在雨中又一路回到墨尔本,在高层酒吧里看着风景发呆。


晚上,我打着雨伞自由自在在街头漫步,好几天没有吃到中餐,有点想念,就进入一家越南餐厅吃了越南米粉,又在皇冠赌场的大排档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粉丝汤居然做得很地道,我吃得痛快,额头居然沁出了细细的汗珠。饭后,雨停了,亚拉河两岸的灯光开始亮起,我沿着亚拉河边的步道,来回散步了接近一万步,才轻松愉快地回到酒店。尽管一打开邮箱,工作就扑面而来,但工作远在万里之外,我需要尽力保持此刻的美好心情,那遥远的,就让它暂时继续遥远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