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失调的时候,最好的诊疗方式就是收拾东西。
停下来,画一个圈,把未来隔离在外,打扫房间,整理久未触碰的物件,就像小时候听磁带倒带一样。
再整洁的屋子,陈列得越规律齐正,越容易掩盖已被忘记的无序。
一摞书,最下面久未拿起的那本,或许还是某一天里灵魂的震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又趋于平淡起来。
我今天主要的事情就是盘整一下过去三年的痕迹,存放书籍和草稿记录的柜子一直都没仔细收整,只是不断地往里堆放,而每次堆的时候心里都不免会想:以后再整理吧。
可是,以后是什么时候呢?总以为很近,但常常很远,或许是一生。
父亲去世后,收整他的遗物,一看抽屉,跟十多年前搬家时的陈列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可能他离世的那时候,也没做好告别的准备吧,我想。不然,他是应该分类整理一下,告诉我一下他一生的那些说不出口的秘密。
有功勋章,打仗时候颁发的,大大小小一盒子,有残废军人证,还有服役时年轻的黑白照片。
然后是信件,写给妻子的,写给朋友的。
工作的日记、重要的票据或者记录,比如送我上大学时那一天的火车票,那一天是911,报纸头版上飞机撞大厦的一张照片被他剪裁下来放好。
他知道,世界已经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可是,他只能敏锐地感觉到,却不知道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当然,这已经很好了,已经超过小县城身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了。
而那时我心里只有入学的兴奋和对首都的新鲜感,并不在意什么911,但是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幡然醒悟时,才回想起他的感触。
然后我就冷静下来,开始努力去认知和分析这个世界,感觉它是冥冥之中与我相关的,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新闻,看过,就过去了。
所以,留下的东西不必多,一个抽屉足够了,翻捡时,一个个碎片串起我的回忆,他的人生。
原来还有个抽屉是放各类荣誉证书的,生病后都被他扔掉了,可能他会觉得,那些年轻时花了很多精力追求的事并不值得的吧。
我这柜子里的也是,当时那么多舍不得、拿不准要处理的,就都塞在柜子里,过几年再拿出来看,重要与否,一目了然。
那些凡是花了很大心思和心力琢磨的,即便后来没什么结果,也都留存下来,当作纪念。
比如写了篇读书感想的文章,就得了某个比赛的优秀奖,优秀奖其实就是鼓励奖,是安慰奖,但是我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很有意义,所以这个证书我就留下来。
但是之前得的几个可能在别人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一等奖什么的,早被我不知道塞到哪里去不见踪影。
二十分钟柜子就清理干净,因为大部分东西都被扔掉,一点也不复杂。
有的只是简单的程序,有的会被发现可能没有进行特别科学深入的思考,有的或许都没有认真看内容。
这个时候,你会很清楚地了解,哪些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哪些只是那时候虚妄的喧嚣。
所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或许时常身心并不自由,但内心里对于哪些是真正让你灵魂触动,让你岁月留痕的事情,要清楚,如果有一点时间,尽量多投入到那里面。
一年一年就这样过去,每一秒都不会再回来,等你真的意识到我们唯一拥有的只有时间时,时间更会加速逃跑。
看过一个研究,说时间的流逝对不同人,以及人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说小时候孩子的神经元连接得更快,眼睛眨的也快,就像声音的频率一样,那时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是很快的,而年纪越大,刷新的频率越慢,时间相对也就过得更快。
好比我们去打苍蝇,觉得自己很快,但在苍蝇的复眼里,我们就是慢动作。
这也是另一种相对论。
人越年长,如果想要实现历久弥新后的不断自我突破,就不得不做减法,亲友、社会关系、
精力和时间分布
的区域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慢慢活出自己,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来。
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迷惘的过程,内分泌失调也好,更年期也好,社会剧烈的断层也好,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我是谁,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了什么。
在北京很多年,这样漫长寒冷的冬天不多见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