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发生冰川破裂,引发雪崩并导致河水泛滥。阿勒格嫩达的一座水电站已被摧毁,陶利根加河的一座在建水电站也遭到了破坏,已致至少9人死亡、140人失踪。据悉,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名军人、警察及登山专家加入救援队伍。
绿色和平印度办公室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阿维纳什·钱沙尔(Avinash Chanchal)表示,尽管此事件的确切原因尚待调查,但显然在生态敏感的喜马拉雅地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与干扰使得该地区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次发生崩塌的冰川位处印度北阿坎德邦楠达德维国家公园境内,经纬度坐标 N 30◦ 16’ – 30◦ 32′ E 79◦ 40’ – 80◦ 02’。该区域位处中国印度边界,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是重要的冰川发育区。1980年左右,楠达德维冰川群冰川覆盖面积达到243平方公里,占该区域地表面积的35%,是这一区域重要的生态系统构成和水资源调节系统。
但是,气候变化破坏了这片冰川系统的稳定性。
在过去30年间,这一区域的降水和气温发生了显著变化。最新研究显示,从1980-2017年这一区域平均气温升高超过1℃,年降水量在1980-2010年间显著下降随后又缓慢上升,导致这一区域冰川出现严重的物质损失,冰川退缩不断加速。
图1 楠达德维地区年均温和降水均呈现显著变化。(上图)年均温在1980年以后快速提高,2017年这一地区年均温已经比1980年增加1℃以上。(下图)21世纪以来,该地区年平均降水显著下降后再次回升(Kumar et al., 2020)
从1980-2017,该区域冰川面积从约243平方公里,退缩到约217平方公里,退缩率达到10.7%。冰川末端退缩速率最快达到每年32±0.8米,30年内退缩达1198±28米
[注释1]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冰川退缩速度较前2个十年显著加剧。
图2 楠达德维地区各冰川在1980-1990,1990-1999和1999-2017三个时间段退缩速率对比,可以明显看到21世纪以来,冰川退缩速率较前两个时期显著增加。(Kumar et al., 2020)
在当地生态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背景下,绿色和平印度办公室钱沙尔表示,有必要重新考虑喜马拉雅地区当前的发展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冰川灾害是偶然还是必然?
以冰川、冰盖、冻土等为代表的冰冻圈,是陆地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储存着全球77%的淡水资源。冰冻圈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是全球变化最快速、最显著、最具指示性的系统。
随着气候变化的变率加剧,冰冻圈变化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灾害效应、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正日趋显著,其变化将影响亿万依赖冰冻圈生存的人的生计。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 ©Tie Gai / Greenpeace
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冻圈系统正在变得更加脆弱,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冰川灾害变得更加频繁。近年来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雅鲁藏布江等区域都发生了由冰川灾害为主要诱因的严重灾害事故,威胁生活着在这些区域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与印度自然条件类似的巴基斯坦,是全球极地地区外现存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气象局(PMD)的数据显示在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区域的冰川就超过了7200条。
2018年7月,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遭遇了一次冰湖溃决。兴都库什山脉脚下的Badswat村被洪水淹没,房屋,道路,桥梁,庄稼和树木被卷入湍急的流水中,近千名村民被撤离至高地,被迫暂时生活在临时帐篷内。
数据显示,过去80年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4摄氏度,而海拔较低的信德省、旁遮普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平均温度上升只有0.6摄氏度。由于持续高温,冰川融化形成冰湖,而冰湖周围的冰坝和石块很容易自然溃决,使得冰湖随着流冰骤然下泄。
巴基斯坦气象局局长指出,照现在的趋势和情形看,未来冰川溃决导致洪水的可能性依旧非常大。
图左下角为在冰川脚下的Miragram村庄(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沈永平研究员曾表示,全球升温已经使冰川稳定性结构失衡,因此会频繁发生冰崩和冰川跃动等灾害。随着冰川消融的急剧增加,冰川灾害的破坏性只会越来越大。目前,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面临失稳危险,这个问题亟需得到重视。
对于与冰冻圈相伴的国家,冰川灾害或许只是大自然的一个警告,敦促政府与居民提高当地对气温变化和冰川消融现状的重视,提醒他们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有着“亚洲水塔”称号的青藏高原地区,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孕育着下游的城市和绿洲。
2018年,绿色和平“中国冰川与气候变化影响项目”与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及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沈永平研究员合作,前往中国西部的几条冰川进行实地调研,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短短几十年内冰川的退缩状况。
天山一号冰川2001-2018对比
阅读原文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现状
在全球升温的影响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呈现出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冰川有82.2%处在退缩状态,总面积缩小了约18%
[注释2]
。
与大型冰川相比,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占中国冰川总数80%以上的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小冰川将面临消失风险
[注释3]
,中国冰川数量将急剧减少。
© 绿色和平
同时,冰川稳定性结构失衡使得较小的气候变化和冰川运动过程改变下冰川就会失去稳定性,发生冰崩或冰川跃动等冰川灾害。同时随着冰川消融的急剧增加,冰川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冰川的破坏性加剧。
中国在近几年发生过多起冰川灾害。2018年夏季,中国经历了50年中最热的夏天,同年在西部地区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冰川灾害。
10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上游冰川堰塞湖位置 © 绿色和平
8月,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受持续高温影响发生了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溃决,溃决时,有3500万立方米洪水倾泻而下,下游的洪水流量超过警戒流量370立方米每秒;10月,西藏林芝地区的温度依然居高不下,同时受持续降水影响,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大河”之称的雅鲁藏布江被冰崩引发的冰川泥石流阻断了,上游形成的堰塞湖最大库容量达到了6亿立方米,相当于42个西湖的水量悬在下游所有人的头顶上
[注释4]
。
对于冰川消融严重的国家,除了加强减排力度,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冰冻圈之外,在不断增加的气候变化风险下,及时有效的适应性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威胁。
阅读原文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现状
参考资料:
1. Vinit Kumar, Tanuj Shukla, Manish Mehta, D.P. Dobhal, Mahendra Pratap Singh Bisht, Srikrishna Nautiyal, Glacier changes and associated climate drivers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Nanda Devi region, Central Himalaya, Ind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0.06.017.
2. 陈虹举,杨建平,谭春萍,2017,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冰川冻土,39(1): 16-23
3.
姚檀栋,秦大河,沈永平等,2013,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循环和生态条件的影响,自然杂志,35(3): 179-186
4.
2018中国西部冰川考察: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面临失稳风险 https://www.greenpeace.org.cn/melting-earth-china-glacier-retreat-and-its-impacts/#_ftn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