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还在读书的白女士。
金马奖影后因为“不读书”上热搜,比她拿奖还更刺激。
昨晚分享的张爱玲语录,拿下《第一炉香》有必要写写读后感,并配图一株爱情里“卑微”的雏菊:
光看文字尚无大碍,不了解张爱玲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更何况《第一炉香》也不是什么《后宫如懿传》这种普世读物
,就觉得马小姐真有内涵,点赞转发就完了。
可不料被张迷客厅抓了包,引发微博史无前例读后感battle:
一般人误解也就误解了。但可能是该读后感实在是偏题太厉害,毒嘴燕公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微博真的好笑还提醒我本尊回复了:
双方有理有据说文学评论,马小姐知书达理爱文化的形象还是那么摆着,坚持说自己的观点罢了不要旁人judge,影后还是会做人。
更会做人的是第二天觉得确实是尴尬了,要虚心接受:
行,又是一桩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的热搜事件,宣传效果事半功倍,这下我们对《第一炉香》更有兴趣了。
凡事现象能看问题,也没什么好新奇的。泱泱互联网二十多年来,
娱乐圈里“不读书”还要“教做人”
的明星,你还见得少吗?
戏子这个词
是被戏子给生生作死的
我不是要攻击谁,实事求是的说,马小姐拿影后的时候,我是为她高兴的。
浴室里声嘶力竭宣告着爱情与友情的主权,穿着白色内衣质问:家明喜欢这样的!我觉得她是看了安妮宝贝的书,读了《七月与安生》的。
被攻击说骨架大的人穿旗袍不好看,说不适合角色,我也觉得有点过分。
因为这些跟读书完全是两码事。
狭义上的读书你可以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都有阅读的权利,
像靳东这样儒雅随和的成功男士没事做些“好书分享”,真的没毛病。
问题是立了文化高雅爱读书的人设又翻了车,《没有任何借口》这种成功学鸡汤变成“西点军校必读分享”,诺贝尔六个奖里出来个数学奖——
你总不能说娱乐圈火眼金睛们上纲上线了吧?
再有,唱着“内疚是kuai子手”的陈奕迅,“某人命不久巳”的蔡少芬,你可以说是普通话的文化差异;杨幂张口而来的“xin xin学子”,孙俪不知“麟儿”为何物,赵丽颖说出“遇难者”这种话,你一边笑着人家可爱,一边要到哪儿去绑架抓包者矫枉过正?
广义上的读书就明显反映言行素质,那么多吃瓜撕逼看戏大赛,有几个声明是把前因后果一一解释清楚了?
还要网友二次解读才是“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5分钟说不清楚话影响几亿人情绪波动网页流量,最后吓得俞灏明小心翼翼解释“喝多了”。
轻描淡写盖过自己表述不清产生误解的闹剧。
没关系,粉丝都理解,你都这么努力了。
流量鲜肉越来越多,火箭少女偶像练习生出道的时候一个个比我还小,我都还没毕业他们就开始唱唱跳跳赚钱当偶像了——
我一边心疼他们年纪轻轻就要“那么努力”,一边操闲心书读得够吗?
你说“戏子”这个词带点轻蔑,那是靠脸靠才艺吃饭,怎么那么多事非要人家多读书?
可你看看身边那些还在读书的未成年粉丝,你要他们跟谁去学一个成语的正确使用,还要他们群起攻之洗白——“这么读没错啊!”
《狗十三》里面有个情节,少女在父亲的应酬局上看着叔叔伯伯举杯换盏谈着老子的“无为而治”,谈着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理解浅显粗陋,还要笑《时间简史》那是给小孩看的书。
过于真实,强装文化人,真实油腻。
如今娱乐圈里,这些姣好的面容高超的演技配上那点作,才是真实戏子的油腻。
你的精神偶像只教会了你努力?
没骗大家,白女士真的还在读书。
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不知道学术为何内涵若定,只觉得书本的东西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文字到思想再到实用的转化耗时弥长,实在有悖高效利用的经济原则。
宁肯
三五分钟浏览一遍微博热搜
看看评论百态,就可以像知乎用户一样包装出冠冕堂皇的“尖锐思想”;《艺术概论》里看到
三五句时尚原则的评论
,我就可以运用到SOCIAL局高谈阔论,
觥筹交错间觉得自己是“最有文化的人”。
现在鬼使神差做上文字工作,每天大量输出精疲力竭,为自己不能精炼出像样的人话担惊受怕。到了用错成语拼错品牌被抓包的时候,
才知道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恶果,才知道什么是不求甚解的皮相之谈。
这时候我才知道装逼有多简单:出口成章从来不用内化理解,三言两语“思想聚焦”的引用,情到浓时来点话术包装就成了字字珠玑——
我一个还没毕业的人都觉得简单的事,那么些“会做人”的明星能不觉得简单吗?
更不要说
装逼给全国人民看,越是立人设越要警惕当头棒喝。
所以你能说今天马小姐心里不难受吗?她难受得要命。
更难受的该是一边群嘲一边仍然不读书的娱乐大众。
用个成语有文化,站队发声懂思想,分享读书日签全网转发,恨不得宣告全天下我爱豆多爱读书——
到今天强装文化人翻了车的可不只马小姐一个,你觉得是打了谁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