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妈妈,我不想上学,我害怕。】 ·  4 天前  
壹心理  ·  开启心理学副业1年,根本没时间焦虑 ·  5 天前  
壹心理  ·  快到35岁,有什么靠谱副业值得选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央视刚拍的这部「三集片」,让无数家长羞愧,可惜水平有点坑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5-22 12:05

正文


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

为什么孩子沉迷网络与手机?

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Saying: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


但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镜子》是央视“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试图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


它通过父母们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真实纪录,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该片确实起到了提示作用,它让我们看到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多么深的伤害。


但如果仅仅止步于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够。


我们要在这里说明,对该片全面解读中出现的否定,不是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否定。


我们完全肯定这部纪录片出现的意义。在这里进行客观的探讨,是为了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相信这会带给父母们更多的思考。



Chapter  1

one


“父母和孩子的问题,不是这部纪录片唯一反映的问题。”


—— 尹建莉


《镜子》出现在央视的屏幕上,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有其积极意义。


宣传语说“社会与法频道10年策划、2年摄制完成”意在陈述本片来之不易,以及其扎实的记录态度 ——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从这样的陈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社会”和“法”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困惑、痛苦遭遇是多么漫不经心,多么不以为然。


这样紧迫的内容,策划了10年,拍了2年……


太姗姗来迟了吧!


当然,不应该苛求,毕竟比没有要好。


在一个人饿得奄奄一息时给块馒头,总比一毛不拔要好很多。


 

由权威电视台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关注「家庭教育」,并尝试通过展现活生生的“父母-子女”这个关系,来推动人们对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注,这是非常令人赞赏的一件事。


所以在这里,我真诚地为这部纪录片点个赞。


下面,点评一下被纪录片忽略的另外几个重要关系,来探索它带给我们的真实信息。





首先,是培训机构与“问题少年”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上,《镜子》所呈现的逻辑是莫名其妙的。


既然培训机构、心理学家乃至纪录片编导都认为“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家长,那么 ——


为什么接受培训的主体是孩子们,而不是家长?


并且,要把孩子们强行扭送到“教育机构”进行那么长时间的“军事化”训练?



“问题少年”经过81天封闭训练之后,他们身上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这些孩子问题的根源明明是:在家庭中缺少尊重,缺少自由,缺少爱。


机构没有用适当的方式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疗伤,却用绑架的方式把孩子们强行送到全封闭营地,没收手机,每天按时起床出操,学员和教官一言不合就被武力对待……


所谓“训练”,不过是些简单粗暴的俗套。


它以不尊重孩子、剥夺孩子的自由为手段,把孩子们抛入更可怕的无助中,使孩子们受到了更深的二次伤害,心里积累起更多的无望和对父母的怨恨。


机构采用的训练方法和这些父母们在家对孩子的管教方法并没有本质差异,他们都采用了同一种方法:严格管教,严厉控制。



培训机构一方面批评着父母们,另一方面却复制着父母们的做法 ——


要求家长给孩子爱与尊重,自己却以粗暴的、不尊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


我们从片中的一些细节已看到,培训学校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效果几乎为0,是孩子们的“自救本能”支撑着这里的运转。


如果说,有个别孩子觉得待在这里也还不错,那并不是因为这里真的好 ——  


只是比起更加恶劣的家庭环境来说,这里“稍好一些”。





其次,是培训机构与“孩子的父母”之间的关系。


培训机构从父母那里收取了大约每人一万元的培训费。


这样的商业交易,事实上是机构与孩子父母之间已达成了一种共识和协议 ——  


1.孩子出了问题,孩子需要被改造。

2.父母管不了孩子,花钱请培训机构管管他。

3.孩子被送进机构训练,最后机构把教育好的孩子还给父母。


较之社会上同类机构,这个培训机构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让父母们也接受了6天的培训。


而且,机构领导和给父母们上课的心理学家都一再强调: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造成的,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家长。


这对很多家长是非常有价值的提醒。


但机构整个的运营和培训思路是有问题的,是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如此醒目,却几乎被所有人忽略,只有“问题少年”泽清看得一清二楚,他说:


实际上要(在机构)待81天的是他们(那些家长),我呆6天就够了。


而他之所以愿意来这里被“培训”81天,只是因为这里有6天的“家长学堂”。


少年把他对父母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这6天上,他愿意用十几倍的力量换取父母的一点醒悟。


他能换到吗?


6天的培训,确实让有些家长开始表现出反思和悔改。但这种反思和悔改的力量有多大呢?


《镜子》只记录到孩子们从培训基地回到家中,就结束了。


仅就回家后孩子和家长间那几个简单的镜头来看,6天“培训”就像用竹篮去打水 ——


篮子暂时湿润了,但最终存不住一滴水。





第三,是“媒体”与培训机构的关系。


媒体关注「家庭教育」话题,是一件好事。


但完全有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去切入,根本无需费心地“十年筹划”。


每年我们国家都有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学校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孩子”。


将这些典型的案例汇集整理,深入跟踪调查每个“问题孩子”的家庭成长经历,就会挖掘出“错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他们出现问题的主因”这个简单的结论(比如药家鑫案)



本纪录片从培训机构作为切入点、反映「家庭教育」问题,这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纪录片没有自己的独立视角,仅是沿着培训机构的逻辑来展示问题。


这种做法,既弱化了人们对问题根源的认识,又客观上为培训机构做了广告。


所以,可以预测,可能会有更多家长在这部纪录片的影响下,把孩子送进“教育机构”。


自己不反思,却让孩子遭受二次伤害。


这样的话,是该感谢这片子呢,还是该批评这片子呢?


没有一种错误手段,可以达成正确的目标。


“反教育”的行为,无论用多少光鲜的理念包装,结果都是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


孩子和父母通过机构的“培训”,貌似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改变注定既短暂又肤浅。



片中显示,这已经是该机构的第139期培训。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有多少人被送进去,有多少人为这“无效培训”买单!


厦阳的父亲为了筹足学费,还向朋友借钱。看着他迷惘的眼神,痛苦的表情,真是令人辛酸。


所以,我很想问问,机构收取了高昂培训费,效果如何,纪录片能不能跟踪拍一拍?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在两极分化 ——  


一方面,一部分父母的教育意识觉醒,迈上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变本加厉的方式,伤害着许多儿童。


在关注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方面,民间早有行动。


虽然以《镜子》为代表的“官方”行动迟缓,比民间的行动落后得多,毕竟是开始了,且影响力之巨大有目共睹。


希望这类作品越来越多,全社会能越来越多地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们能更多地反思自己,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健康。



Chapter  2

two


“爱和尊重”不该是对孩子的单向要求。


—— 辅导员们


王璘(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从《镜子》的最后一集来看,并没有哪个家庭因为参加了这个活动得到了真正实质性的改变。


张钊的爸爸对张钊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里人讲接纳、理解。


但是说这话的人,自己却不能接纳和理解孩子对母亲唠叨所做出的反抗。


理解和接纳,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单向道德要求。


用这种大道理去改变孩子,走的,还是原来的老路。 



燕子(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作为父母,自己生养的孩子不是应该自己最了解吗?


怎么会如此信任一个商业机构来强行带走孩子?

怎么能允许这些陌生人像对待囚徒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作为孩子,在本该是自己最信任最依赖的父母面前,被这些陌生人按倒、押送,父母还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那一刻,孩子的绝望和无助没有人看到。


这些伤害,谁能保证它不是又一个隐形的亲子危机呢?


至于它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爆发出来,谁也不知道。


父母只不过是蜻蜓点水般做了一些改变,就继续要求孩子“以他们希望的方式、对他们的付出给予回报”。


恕我直言,这离片中「爱」的主题差得还很远。


真正的爱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一时刻意做出来的,而是真正的看见。


如果孩子被真正看见过,、被爱着、信任着,那么 —— 


流浪、养小动物、恋爱……这些都不会成为亲人间相爱相杀的理由。


可惜,没有如果。


(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这部片子的剪辑一直照着「爱」这个主题去靠,去精心挑选,可惜这爱的华服下,全是虱子。


就这个学校军事化管理这块,无疑删掉了很多镜头。


我根本不相信,“军事化管理”能改变一个严重缺爱的孩子。


它的作用只是 —— 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家长们看到孩子新的精神面貌,感觉没白来、钱没白花。


说实在的,原先家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太差了。只要不是去杨永信那里,简直可以说哪里都比家里强。


孩子们毕竟还小,只要把他们弄进学校里了,稍微懂点心理学,攻心就很容易。改变他们,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多了。


所以,学校避开父母这个问题的关键,而选择从孩子这里入手。


这学校的做法根本是“胡萝卜加大棒”。


杨永信的学校就像整天打骂孩子的家长,而这个学校更像隐形控制的家长 —— 已经知道来硬的不行,于是换了策略。


他们的问题藏得更深,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小马(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张钊说想自杀,但是家长一脸不信,当成笑话来看。


家长太自恋、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如果孩子真自杀了呢?


真不希望孩子用生命的代价来唤醒家长。


这些孩子,看起来逆反、倔强,甚至暴力。其实都是缺爱、缺理解。


周丽(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有人说:


“家明说他要养猫养狗,我就知道孩子一时新鲜,买完了就不管了,所以大人有必要一定满足孩子所有愿望吗?


后来家明爸爸终于改变自己的态度,买回来一只狗,可是又怎么样呢?孩子也不管,看来并没有那么喜欢狗。


所以,当初父母不给他买是对的。”



这个问题,家明表面上在诉说父母不让他养猫狗,实际上反映的是父母从来都没重视过他的想法与感受。


他对父母的专政,对“扔掉他的猫狗”产生了对抗。


表面上,他是为了养猫狗跟父母发生冲突。

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权利较劲儿。


家明爸爸为了缓和父子矛盾,买来了狗。


可如果没有理解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满足孩子“买狗”这个愿望,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土豆妈(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以暴力的方式开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孩子和家长尊重和爱,我怎么感觉到浓浓的黑色幽默的意味呢?


居然还是在“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不知道哪条法律规定,可以限制孩子们的人身自由?



Jane(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这个片子能引发我的思考,去关注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关注我国的法制水平。


开头特别触目惊心的“押送孩子去参加训练营”这段,是大家最为诟病的一个举动。


在我看来,先不论举动是否违法,至少让我这个观影者,了解到了还有这样的机构,在做着这样令人咋舌的事情。


到后面,张钊引来了派出所介入,竟然也没有把他解救出来,而是认可机构继续把他带走。


这让我有了一个判断,至少在我国法律下,他们并没有违法。


我特意去看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我不是律师,水平不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心里疑惑 ——  


为什么他们可以用暴力来强行关押一个孩子到训练营去学习、却不算违法呢?


我又去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里面有一条不良行为,叫「旷课,夜不归宿」,父母可以帮助未成年人纠正。


那是不是说 ——  


这个孩子已经被父母“判了罪”,他是“问题少年”,需要“被强制纠正”?


中国的法律是否给予了父母如此之大的权利,可以随意给孩子“判罪”并强制执行?


从这个机构开办家长课堂和在整片倡导的理念,倒是很对的,但他们一开始就「绑人」的行为却反映了他们的言行不一。


他们还是充分迎合了目前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这一块的需求,就是 ——  以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为主。


片中展示了孩子们出了训练营的后续情况:


厦阳辗转后回去上班了。

张钊选择了复读。

家明如愿做了背包客。

泽清带着他的使命感继续上央视节目,去完成他用行动唤醒家人的志愿。



就结果来看,似乎还蛮好的。片子做的效果也希望我们相信 ——  是家长们受了教育、发生了改变,于是带来了孩子的改变。


导演的想法是好的,而且我相信这也是机构做“家长课堂”的初衷。


可是,6天时间,能起多大效果?


之前孩子们都有自残行为了,父母们都无动于衷。上了几天家长课程,顽固的父母就能改变了?


我和张钊的看法是一样的,几率非常低。


你看家明的爸爸采取迂回战术,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儿子能纠偏。张钊爸爸,还是要在给儿子的信任上打个八折(要一万给八千)


所以在片尾,他们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


我倒觉得,这可能才是孩子们改变的原因,那就是 ——  


不要再期待父母改变了,想办法自救。


这或许还能让自己艰难地活下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以下是《镜子》全集,欢迎您评论区留言,发表您的观点。 


 


 


 

END



作者 | 尹建莉,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影响1000万中国家庭。


音乐|Jason Piano -《星空》

尹建莉父母学堂

( ID : yinjianligongzuoshi )



你可能还喜欢

《欢乐颂》背后隐藏的真相:心越穷,越没人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