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古典老师的“做自己节”的演讲主题是
“创造小环境,自在做自己”。
我们围绕5个小环境——
心理小环境、工作小环境、家庭小环境、关系小环境、人生小环境
,
一起看看,可以生发出哪些可能。
为了让来到北京的朋友们有更深度的体验,
12月29日,我们策划了2场线下工作坊(可单独购买),帮你一起创造2025年的
“心理小环境”和“工作小环境”——
陈海贤:真·改变——自我探索工作坊
(12月29日 9:00~12:30,30人成团,50人封顶)
古典:设计你的百万知识产品·工作坊
(12月29日 14:00~17:30,30人成团,50人封顶)
我经常和人开玩笑说,我们在"改变成功"上的经验虽然不多,但在"改变失败"上的经验很丰富。
每年跨年,你都会憧憬:新年一定要不一样,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第二年,第三年……同样的计划塞满了抽屉,
可它们仍然只是计划。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来访者是抱着改变的目的来咨询的。可是当我们真正开始探索改变的可能性时,这些来访者就会说:老师,我很痛苦,我很渴望改变,但我没有选择。
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难以控制的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这些宏大的现实笼罩在你的头上,让你只能原地痛苦地徘徊。
但我想说,这不是无奈,这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把对选择的
控制权
拿回到自己手中,这是开始自我发展的前提。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被“卡住”时,一定会陷入或轻或重的无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选项。这是为什么呢?
很大概率是潜藏在你内心的限制性信念,或者某种语言,或者行为的诅咒。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成新的习惯。
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
所以我设计了本次
《真·改变》——自我探索工作坊
,希望能够在线下与你面对面,创造新的体验,从而推动你的改变。
这个工作坊是中使用的方法——
心理X光片
,
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并在我的心理咨询实践中获得很多来访者的有效认可。
我有一个来访者,因为刚到一家公司工作,她对周围每个人的情绪都很敏感,总要努力表现的非常积极阳光。她会花心思讲笑话逗大家开心,如果团队里有人不开心,她就会反省,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所以她生活得很累,想要有所改变。
通过画出心理X光片,她发现自己内心有一个隐藏的假设:如果我不表现的积极乐观,我在团队中就没有价值,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于是,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些最小可行性行动方案,去验证这个假设。她在行动之后,有了新的体验。发现自己内心的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后来她不再把表现的积极阳光,当做必要去完成的任务,卸下了自己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上。
这次工作坊,我会亲自带领你,通过一步步地挖掘,拍出一张属于你的「心理X光片」,带你看到内心阻碍改变的限制性假设,绘制出「自我转变地图」,通过行动方案,达成2025年你想要的改变。
如果你:
1.想改变,但不知道从何开始。
2.持续内耗,想的多,做的少。
3.目标不清晰,落地潦草,总半途而废。
「心理X光片」是一套自我改变的工具,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
·
凯根发明,它能像X光片一样,把我们心里真正害怕的东西照出来。
通过对话提问,发现你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绘制出「自我转变地图」,带着新地图上路,才能不走老路。
找到驱动改变的力量来源,帮助你开始尝试最小改变行动,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积极改变。
你当前最想要获得的1-2个改变——
这个改变是你很想要,但是一直无法做到的,越具体越好。
比如,我想要与人开放直接的交流,更加开放地授权和信任下属做真实的自己,勇敢表达自己,直面冲突……
工作坊详情
时间:
12月29日,9:00-12:30
地点:
北京,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 园区中心下沉广场二层
人数:
30人成团,50人封顶(可单独购买)
02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研究,科学家们将地球上各种生物每移动一公里所需热量进行排名。
结果发现,老鹰是消耗热量最低的,而人类在这个图谱上排名非常靠后,人类走一公里所消耗的热量非常高,甚至排在蚂蚁之后。
但如果使用了自行车这个工具,人类的移动效率就能跻身前三。
打造你的知识产品,就是将你人生中那些值得分享的经验、技能转化为产品,幻化成你的一辆“自行车”,让你服务世界的半径扩大。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些值得分享的东西,同时也有一群人在等待你的分享。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们用“知识产品设计”这套方法辅导近1000名超级个体成为知识IP。
IP的本质,就像其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所示,不在于粉丝数量,而是一种知识资产。
那些拥有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为他人解决问题的人,
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提取”成为“知识资产”,并封装成了“产品”,
在自助与助人之间找到匹配点,就是
“人生产品化”
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你的价值提升成百上千倍,让你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世界,既有商业回报,又能长期持续。
这次是工作坊第一次正式面市,在内测阶段,也有了第一波用户的体验和反馈:
“
之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要设计自己的知识产品,似乎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好遥远。听古典老师讲完专业的
5
个层级,突然开悟,每个人都可以是小圈子里的专家,不用要求达到顶级专家才可以做自己的产品。”
“
原来一份资料、一个解决过的问题、一次被人求助过的经历……都可以是产品的容器”
“
这个工作坊至少帮我把人生产品化的想法提前了
2-3
年”
“
原来我在别人眼中有那么多产品可能性,听到他们说愿意给我付费,有人说
3000
有人说
5000
,还有人现场就说他愿意约我的咨询,我的内心特别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