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湿气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文章提及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其产生原因不同但相互影响。中医采用六种常用方法治疗湿气,包括化湿、利湿、渗湿、燥湿、收湿和胜湿。不同体质的湿气重的人需辨证治疗。文章还介绍了针对寒湿和湿热患者的艾灸、穴位按摩、足浴、药膳茶饮以及运动调理等方法。文章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等专家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湿邪的分类和症状
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内湿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外湿则与长期阴雨、久居湿地等有关。
关键观点2: 中医治湿的六种常用方法
包括化湿、利湿、渗湿、燥湿、收湿和胜湿,每种方法都有相应的药物和穴位治疗。
关键观点3: 针对不同体质的祛湿方法
寒湿和湿热患者需辨证治疗,包括艾灸、穴位按摩、足浴、药膳茶饮以及运动调理等。
关键观点4: 生活调理建议
寒湿患者锻炼强度应循序渐进,湿热患者锻炼强度可适当加强。饮食和保暖也是祛湿的重要因素。
正文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饮食不节,诸如嗜食甘甜、过量饮酒、饥饱无常或贪凉饮冷,均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水液运化、代谢和输布功能失常,湿从内生,聚为湿邪,是为内湿。内湿的形成除脾胃因素外,还与肺、肾的功能异常有关。长期阴雨、久居湿地,或常冒雨涉水、从事水中作业,以及汗后未及时更换衣物等,皆可能使外界湿气侵袭人体。化湿、利湿、渗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常用六种方法。①化湿:常用佩兰、藿香、白豆蔻、炮姜等芳香化秽的药物;③渗湿:常用薏苡仁、猪苓、地肤子等促进代谢的药物;④燥湿:常用苍术、厚朴、黄柏、桂枝等温和燥化的药物;寒湿患者可艾灸足三里、关元、命门、中脘等穴位,每天15-20分钟,温阳散寒,祛除湿气;湿热患者可艾灸曲池、合谷、阴陵泉、丰隆等穴位,每天5-8分钟,清热利湿,艾灸时间不宜过长。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艾灸后不要立即洗澡或吹冷风。
寒湿患者可按摩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湿热患者可按摩曲池、合谷、阴陵泉、太冲等穴位。每天每穴位按揉5分钟,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
寒湿患者可用生姜(3-5片)、艾叶8g、花椒10g泡脚;湿热患者可用黄柏10g、苦参10g、薏苡仁20g煮水泡脚。水温宜40℃左右,泡15-20分钟,泡脚后及时擦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寒湿患者应以温阳化湿为主,服用如生姜红糖茶、陈皮普洱茶等温中散寒、健脾化湿的茶饮。湿热患者应以清热化湿为主,服用如荷叶茶、薏米红豆茶等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的茶饮。寒湿患者锻炼强度应循序渐进,先从八段锦、太极拳或散步等温和的运动开始,每天坚持15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寒湿。
湿热患者锻炼强度可适当加强,可快走、跑步或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增加排汗,排出体内的湿气和热气。专业支持: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陈淑娇主任医师
支持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制图:黄焕明
文案:雷黄伟 黄亮亮 吴清杰
编辑:刘少渝 马岁祥 林嘉鑫 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