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策略评论
专注于证券策略研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查阅本微信号以往发布的研究成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么值得买  ·  1块钱爆改墨水屏!平替百元秒秒测... ·  昨天  
每天发现一家店  ·  12 个清仓临期捡漏,花小钱办大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策略评论

【平安证券】央国企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从日本市场制度建设经验来看如何提升企业回报|策略深度报告20240326

策略评论  · 公众号  ·  · 2024-03-27 15:17

正文


平安证券研究所策略组 魏伟/张亚婕/蒋炯楠

平安观点

政策背景:2024年1月,国资委提出全面推开国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进一步推进A股央国企价值重估 对比来看,A股央国企估值偏低与过往日股面临的情况类似,大企业层面的经营创新活力偏弱、业务复杂导致估值难度大、市值管理不够重视等问题是重要原因。日本在近十年宏观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宽松及资本市场制度的建设完善,股票市场正逐步实现估值重塑。本文聚焦日本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出发,以期总结相关可借鉴的经验。

日股回顾:2012-2022年日股上行多由盈利驱动,2023年迎来估值修复。 2012-2022年,日股长期上行,市场制度建设聚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引入长期资金,日经225上涨208.6%,多由盈利驱动,大盘成长风格占优,通讯/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优势成长行业涨幅居前。2023年以来,日股上行加速,估值明显修复,国际资金加速流入,制度建设加大关注市值管理。2023/1/1-2024/2/29,日经225涨50.1%,指数PE涨60.6%,成分股破净率从2022年末的48%下降至2023年末的34%,大盘价值风格占优;2023年和2024年1-2月国际资金对日股累计净流入3万亿日元和3.6万亿日元。
经验一:提高盈利能力,设定8%的ROE目标并鼓励出海。 一是2014年《伊藤报告》明确设定8%的ROE目标,引导企业重视盈利能力并接轨国际投资者。二是鼓励企业出海,支持信息通信/交通物流/医疗保健等本国战略性产业建立全球供应链,2012-2021年日本OFDI存量占GDP比重从16.5%增长至40.1%。三是推进劳动雇佣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效率。2012-2022年,东证指数成分股的平均ROE从4.5%提升至7.4%,大盘股为主的日经225指数平均ROE从4.3%提升至7.9%,大盘股盈利改善幅度更明显。
经验二:加大股东回报,鼓励企业分红回购。 2014年,安倍内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强化企业“股东意识”,日股分红和回购规模持续提升。2022年日股实体企业分红15.5万亿日元,主板股息率达2.1%,海运/采矿/钢铁/金融的股息率居前(超2.5%);2023年日股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达9.6万亿日元。
经验三:重视市值管理,敦促破净公司披露价值提升的举措。 2023年3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启动改革,要求企业通过披露经营战略、价值提升举措来明确市场预期、改善估值。2023年末,主板和标准市场披露率达49%和19%,破净的大市值公司披露率达78%。2023/3/31-2024/2/29,主板已披露公司和未披露公司的上涨概率分别为85%和71%,平均涨幅为34.4%和 21.5%。
经验四:引入增量长期资金,日央行/政府及个人养老金。 2013-2023年,日央行的日股ETF持仓从2.5万亿日元提高至37.2万亿日元,重视稳定市场。2013-2022年,GPIF对国内股权的实际配置比例从16.5%提升至24.5%。2024年起,日本实施新版个人退休储蓄账户计划(NISA),鼓励居民入市。
A股启示:借鉴日本经验,过往十余年日本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过程中,改革进展较好(盈利改善/市值管理)的大盘股表现更为占优,同时市场也给予本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通信/医疗健康)更高溢价。结合我国相关政策部署,中长期建议关注四条主线的国企价值重估机遇:一是经营稳健且公司治理改革向好的大市值企业;二是分红改革下分红稳健或有潜在提升空间的企业;三是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企业(TMT/高端制造/医药生物);四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政策下出海布局积极的企业。
风险提示: 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经济修复不及预期;3)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


目录


01

知日鉴中: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视角看日股十年行情

2024年1月,国资委全面推开国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政策进一步加码推动央国企价值重估。 2024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速推进。 一方面,全面推开央国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改革,意图进一步解决A股国企估值偏低的问题,实现估值重塑。 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央企负责人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市场表现,鼓励市场化增持、回购、现金分红,稳定预期,回报投资者;1月29日,国资委召开2024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各中央企业要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3月15日,证监会集中发布四项监管政策文件,并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答记者问,关于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质量方面,特别提到要激发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意识,下一步要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推动相关部门把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工作、市值管理工作纳入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督促“破净”公司提出改善投资价值的举措。 另一方面,重视做优央国企基本面,部署央国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和AI领域布局。 2024年2月21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部署央国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开展AI+专项行动,加快实现AI赋能产业;3月5日,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在2024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央企要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回溯来看,自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资本市场关于央国企价值重估的讨论一直存在,政策层面的部署也在积极推进,例如优化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为“一利五率”,新增ROE和营业现金比率,淡化规模考核,引导央国企重视盈利能力和资本效率;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支持央国企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做优做强、提质增效。


观察国际经验,A股央国企估值偏低与过往日股面临的情况类似,大企业层面的经营创新活力偏弱、业务复杂导致估值难度大、疏于市值管理等问题是重要原因。但是,伴随着近十年日本宏观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宽松及资本市场制度的建设完善,日股实现了长期上行并且正在逐步实现估值重塑。本文聚焦日本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以期总结出A股央国企价值重估可借鉴的经验。


2012-2022年,日股长期上行(208.6%),涨幅与美股大盘接近,盈利改善是主要贡献,风格以大盘成长占优。 2012年安倍晋三二次组阁,次年提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政策,日股随后长期上行。2012/1/1-2022/12/31,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208.6%,同期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205.3%。拆解来看,不同于2023年以来由估值抬升驱动的上涨行情,2012-2022年日股上涨更多由盈利改善驱动,市场整体估值变动幅度不大。结构上,大盘风格优于小盘,成长风格优于价值;本国战略优势的通讯服务、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的涨幅居前,且较大盘取得超额收益。资金层面上,国际资金在2012年至2015年对日股持续保持净流入,但2016-2022年则整体处于净流出。 该阶段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聚焦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加大股东回报。 2014年,安倍内阁在《日本再兴战略 2014》将强化公司治理作为安倍经济学的关键政策,强调通过推进公司治理改革改变企业。此后,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包括确定8%的ROE目标、鼓励企业出海拓展新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企业加大分红回购等。


2023年以来,日股上行势头加速(50.1%),估值修复是主要贡献(60.6%),国际资金加速流入。 2023年4月,巴菲特宣布加大对日本权益市场投资,增持五大商社,全球投资者对日股关注度显著提升,国际增量资金加速流入并驱动日股加速上涨。2023/1/1-2024/2/29,日经225指数的累计涨幅达到50.1%,同期日经225指数的PE估值提升幅度达到60.6%,是指数上涨的主要驱动,日经225指数成分股中破净公司数占比从2022年末的48%下降至2023年末的34%。结构上,大盘风格相对占优。资金层面上,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23年全年和2024年1-2月国际资金累计净流入日本权益市场的资金规模分别达到3万亿日元和3.6万亿日元,在近十年维度来看,国际资金年度净流入规模仅次于安倍经济学首次推出的2013年。 该阶段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聚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2023年3月3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启动“关于实现关注资金成本和股价管理要求”的改革行动,要求主板和标准市场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破净”企业披露提升企业价值的改革举措。2024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如期披露第一批实施改革的上市公司名单。


市场影响:2023年以来,A股央国企估值水平得到一定修复,但目前仍较民企和海外一流企业存在折价,估值水平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截至2023/3/22,中证国企和中证央企指数PB估值分别为1.2x和1.0x、PE估值分别为12.2x和10.5x,显著低于中证民企指数PB的2.5x和PE的33.2x。伴随2024年国资委和证监会联动推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以及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国企加大新质生产力布局,A股央国企价值重估进程有望提速。借鉴日本经验,过往十余年日本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过程中,改革进展较好(盈利改善/市值管理)的大盘股表现更为占优,同时市场也给予本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通信/医疗健康)更高溢价。结合我国相关政策部署,中长期建议关注四条主线的国企价值重估机遇:一是经营稳健且公司治理改革向好的大市值企业;二是分红改革下分红稳健或有潜在提升空间的企业(截至2024/3/22,中证国企和中证央企指数股息率分别为3.0%和3.3%);三是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企业(TMT/高端制造/医药生物);四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政策下出海布局积极的企业。


02

日本经验: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加大增量长期资金入市

2.1 经验一:重视提高盈利能力,明确ROE目标并鼓励出海

举措一:明确盈利目标,深化价值经营理念。2014年《伊藤报告》设定明确的8%的ROE目标,意图强化经营者对盈利能力的重视、吸引全球投资者。 2014年8月,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提倡下,日本一桥大学的伊藤邦雄教授主导发布了《伊藤报告》,报告指出阻碍日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企业盈利水平低下、企业经营者对资金成本和资金效率的意识淡漠、忽视研发投入、设备投资短期主义经营惯性等。对此,《伊藤报告》提出了两点重要建议:第一,通过加大企业股东的积极对话来创造应有的企业价值;第二,从资金成本的观点考虑,将8%的ROE理念渗透至日本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向“注重资本效率的价值经营转变”。一是强化“价值经营”理念,加深日本企业经营者对资本成本和ROE的理解,长期生产超过资本成本利润的企业才是创造价值的企业,鼓励企业将中长期ROE的提高作为经营的核心目标,着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二是重视“资本效率”和股东回报,加大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报告提到ROE是衡量资本效率的重要指标,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全球机构投资者对日本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期望超过7%,如果日本企业的ROE超过8%,将超过90%的全球投资者所预期的资金成本”。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20年8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日股有约51%的受调查上市公司设定了明确的ROE目标并对外公布,这一比例在2015年的调查中约40%。


举措二:鼓励企业出海获取全球经济增长红利,重点支持本国战略性产业拓展全球供应链(信息通信/交通物流/医疗健康)。 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日本积极鼓励企业出海拓展。一方面,日本政府大力实施对外经贸战略,积极参与多边与双边区域贸易协议体系,为企业出海拓展市场提供友好政策环境,包括2015年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2020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2年日本参与“印太经济框架”(IPEF)。另一方面,政策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交通物流、金融、医疗健康领域的战略性产业,鼓励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以构筑全球供应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21年,日本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生产体系、保护日本国内的基础产业,将信息通信、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设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支持此类实施海外供应链调整;2023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两轮“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事业”,重点促进从事半导体制造设备、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的日本企业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实现供应链多元化。从数据来看,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6.5%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40.1%,逼近美国的水平,流量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88%上升至2022年的4.12%,该数据同期在美国维持在1%-2%之间。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统计,2012-2023年,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和海外销售率分别从33%和35%提升至36%和39%,其中汽车行业的产能和需求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在此情况下,日本企业积极进行跨国并购,据联合国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跨国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均明显增长,近年典型的案例如2021年日本跨国集团日立(Hitachi)收购美国数字工程服务公司(GlobalLogic),以加速日立在铁路、能源和医疗保健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先进数字化转型。


举措三:推进企业劳动雇佣制度改革,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效率。 2012年安倍内阁上台后,对拖累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为主的劳动雇佣制度进行改革,意图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活力,具体举措包括号召企业逐步废除“年功序列制”、鼓励企业采取更灵活的雇佣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通过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女性就业、引入海外人才等方式应对日本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问题。


改革效果:2012-2022年,日股平均ROE有所提升,大盘股盈利能力改善幅度更明显。 2012年-2018年,东证指数代表的主板全部上市公司平均ROE从4.5%提升至9.2%,大盘股为主的日经225指数成分股的平均ROE从4.3%提升至10.0%,企业盈利在2020年全球疫情受到短期冲击随后修复,2021-2023年日经225指数和东证指数成分股的平均ROE分别为7.9%和7.4%。对比而言,标普500成分股代表的美股上市公司的平均ROE长期维持在15%附近,可见日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虽有改善但仍较美股市场有较大差距。盈利能力改善之下,东证指数成分股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平均值自2012年以来整体由负转正。

2.2 经验二:重视提升股东回报,鼓励企业加大分红和回购

政策举措:2014年,安倍内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以强化企业“股东意识”,鼓励企业分红回购。 2014年安倍内阁将强化公司治理作为安倍经济学的关键政策,强调通过推进公司治理改革改变企业,具体改革方向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盈利能力之外,本质上更多在引导日本企业向股东资本主义回归,强化企业“股东意识”。据海外资管Baillie Gifford于2018年发布的论述日企股息文化的报告,在传统日式资本主义下,日本企业因大集团、主银行制的管理模式,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管理层利益(management’s interests)而非股东利益(shareholders),对企业增长和股东回报相对漠视,企业很少设定明确的股息目标;但随着本世纪日本企业交叉持股治理的持续推进,主银行对于企业的管理层控制逐步减弱,尤其日本政府在2014和2015年先后发布的《股东参与守则》(Stewardship Code)、《公司治理守则》(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前者要求机构投资者更主动作为来关注公司治理,后者要求上市公司至少具有两名独立董事来制衡管理层;据报告中的数据统计,2016年日本设定明确股息目标的上市公司数量已从2004年的8%上升到43%。


改革效果:近十年日股的分红和回购规模持续提升,2022年实体企业合计分红15.5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主板平均股息率达2.1%,海运/采矿/钢铁/金融行业的股息率居前(超2.5%),2023年全市场合计回购金额达9.6万亿日元再创历史新高。 分红方面,日本实体上市公司年度现金分红规模从2012年的5.7万亿日元持续增长至2022年的15.5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近两年的平均股利支付率稳定在35%左右;细分行业来看,海运、采矿、钢铁、金融行业的股息率居前,均超2.5%,高于主板平均水平的2.1%。回购方面,据日本经济新闻2024年1月30日报道,2023年日本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回购股份的规模达到9.6万亿日元,较2022年增加1350亿日元,已连续3年增加,设定回购额的企业共计1033家,已连续两年超过1000家。

2.3 经验三:重视企业市值管理,敦促破净企业披露改革举措

政策举措:2023年3月3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启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改革,特别敦促破净企业加大信息披露。 2023年3月31日,东京证券交易启动“关于实现关注资金成本和股价经营要求”的改革行动,具体有三项要求:一是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对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的重视度,披露并实施提高资本成本和股价的改革举措(针对主板市场和标准市场);二是加强投资者对话和相关披露(针对主板市场),具体要求上市公司加大三方面的信息披露,以明确投资者和市场预期,进而改善估值:一是企业经营现状分析;二是企业未来经营战略和关键指标目标(WACC、ROE、ROIC、PB、PE等);三是加大股东回报的计划和方式等(回购和分红),其中特别敦促市净率持续低于1的上市公司对有关改进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披露。


实施情况:截至2023年底,大市值和破净公司披露进展较快(披露率达78%),银行/公用事业/钢铁/石油煤炭等集中度较高且平均PB的披露率居前。 2024年1月15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公布了披露“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行动计划”的公司名单(包括已经披露和计划披露的公司),配套发布《关于“实施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的行动”的披露状况》报告。据东证交易所统计,截至2023年底,已经有815家主板上市公司(占比49%)和300家标准市场上市公司(占比19%)披露或计划披露“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行动计划”。以主板市场来看结构特征:第一,大市值和破净上市公司的披露率较高,在破净且市值超过1000亿日元的上市公司中,有78%已经披露或计划披露相关行动计划,相较而言,破净且市值低于250亿日元的上市公司披露率仅为37%;第二,银行、电力和燃气、钢铁等平均PB较低的行业的披露率较高,例如银行的披露率高达94%,平均PB较高的信息通信、服务业、零售业披露率相对较低,均低于40%。


市场影响:政策发布后,大盘指数快速上行,已披露公司的胜率占优且平均涨幅更高,部分个股披露行动计划未提振股价。 指数层面,政策发布后至今(2023/3/31-2024/2/29,下同),东证指数上涨34.9%,其中2023/3/31-2023/6/30之间的涨幅达15.4%。个股层面,以披露率更高的主板市场为例,政策发布后至今,主板已披露或计划披露的公司中取得正收益的占85%(未披露公司为71%),较大盘取得超额收益的公司数占比达46%(未披露公司为26%),平均涨幅达34.4%(未披露公司为21.5%)。具体案例来看,公司披露“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行动计划”并不绝对提振股价,个股表现有所分化:(1)参天制药在2023年4月13日公布2023-2025年中期经营方案,设定于2025年实现13%的ROE目标,并确定股息和回购计划;公告当日股价上涨,随后持续上涨,2023年至今参天制药上涨42.0%。(2)同属制药行业的住友制药在2023年4月28日公布了至2027年的中期经营方案,设定2024-2027年ROE保持在8%及以上的目标,并提出2024年起,若核心经营利润扭亏为盈将开始派息,并致力于持续派息;公告当日股价小幅上涨,但随后持续下跌,2023年至今住友药业下跌62.4%,其中存在创新药进程受阻等经营因素。

2.4 经验四:引入增量长期资金,BOJ和GPIF加配国内权益

除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近十年日本注重向权益市场引入增量资金以加强市场稳定性。


举措一:2013年以来,日央行持续增持日股ETF(2023年末持仓37.2万亿日元),重视维护特殊情形下的市场稳定性。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安倍经济学“三支箭”的重要组成内容。2013年3月,黑田东彦担任央行行长,随后宣布了“定量和定性宽松”(Quantitative-Qualitative Easing,QQE)计划,宣布在两年内将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一倍,并实现2%的通胀率。在此政策框架下,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BOJ)进一步增加对日本股指ETF的购买,将年度新增余额上限由此前的4500亿元上调至1万亿日元,并废止购入期限。此后,日本央行分别在2016年和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时两次上调股指ETF年度新增余额上限,最终上限额度为每年12万亿日元。2021年,日央行取消每年6万亿日元的原则性购买目标,但保留12万亿日元的年度新增余额上限。随后,日央行实际净买入日股ETF规模有所放缓,大幅增持多出现在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形下,2022年全年累计净买入规模不足1万亿日元,2023年全年累计净买入约2000亿日元,主要发生在3月日股因美国中小银行危机出现大幅下跌时期。2013年末-2023年末,日央行对日股ETF的持仓从2.5万亿日元提高到37.2万亿日元,约占东证交易所2023年末总市值的4%。


举措二:2013-2022年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 持续增配股权资产,国内股权实际配置比例从16.5%提升至24.5%。 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 GPIF)的资产配置遵循政策资产变化的特征,近十年加大对股权资产配置,这一方面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厚生劳动省将GPIF的实际回报率目标上调,另一方面源于安倍经济学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国内债券利率下行,高比例的债券配置已无法满足收益率要求。因此,GPIF通过政策资产组合的变动逐步调低国内债券占比,同时持续提升国外债券及国内外股权资产的配置,以便更好地顺应中期目标的上调,2013-2014年GPIF政策资产组合对国内股权的配置比例确定为12%,但在2014年至今提高至25%。对应至各类资产实际配置情况:2013财年至2022财年,GPIF对国内股权的配置比例从16.5%提升至24.5%,对国外股权的配置比例从15.6%提升至24.3%。


举措三:推进个人养老金改革,2024年扩大免税持有退休储蓄账户计划(NISA),继续推进居民资产从储蓄转向投资。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的研究,目前日本个人养老金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个人型缴费确定型养老金(Individual-type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iDeCo)与日本个人免税储蓄账户(Nippon Individual Saving Account,NISA),其中,NISA设立的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居民做好中长期的资产积累,引导居民资产配置从储蓄逐步转向投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居民加大投资以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的支持,这主要源于:在日本,卖出金融产品时所获投资收益以及金融产品的股息部分需要征收20.315%的投资收益所得税,因此日本民众投资意愿并不高,个人免税储蓄账户NISA,可以让账户持有者在一定期限内的投资收益免税,吸引民众进行更加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投资。2024年1月,日本正式实施新型NISA体系,其中包括两个框架:一是购买投资信托产品以追求长期积累的“Tsumitate framework”(積立框架),二是可以投资股票的“Growth framework”(成长投资框架),后者的投资限额从以前的每年120万日元增长至240万日元,持有期和投资收益免税期均设置为无限期。据日本政府在2022年的计划,预计五年后NISA账户总数将增长至3400万个,投资资产达到56万亿日元。


03

风险提示

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资本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实施与推广进度都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2、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倘若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国内市场需求相应承压带来上市公司企业盈利大幅下滑以及相应信用市场违约冲击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拖累相关板块的投资与发展。


3、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 如果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可能会影响全球资金的资产配置,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节奏也将受到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