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啥,啥就是坑。跳进去,除非没兴趣了,否则很难上岸。
前年,我被一个朋友带着跳进了喝茶这个坑。
于是,茶叶、茶杯、紫砂壶、杯垫、茶刀,反正这是一系统工程。
中国茶叶行业水太深,跑了几次马连道,认识了一些网上朋友。
而后,除非是知根知底的,信任人品的,我很少去其他地方买茶。
比如说之前毛笔字写的特别好王老师卖的普洱;
比如说深入到岩茶产地的山石做的大红袍、正岩茶;
比如说过气网红互联网的那点事最近贩卖的太平猴魁。
喝茶这东西,听起来单价贵,但实际上消耗不了太多钱。
反正是比喝大酒、玩德州、改装车什么的便宜多了。
前提是您别啥啥都要玩到拍卖会的级别。
两年前,集中关注了一批和茶相关的账号。
慢慢懂一些了,只留下一两个原创的也能买到文章中提及到产品的。
有一个叫:茶语网。
测评、实地考察、对行业的认知,原创的文章写得都不错。
也在那里买了一些大师监制的茶叶,送给朋友很喜欢。
后来,才知道,这个网站是烟灰创办的。
烟灰,本名张阳。喜好茶、酒、烟。
我们认识小20年了,三里屯南街还在的时候每周末都在一起喝酒。
后来,他去了重庆,做广告,不知道怎么就搞起来了茶叶。
上月去重庆,和他、nakoo、天爷等人一起吃饭,
谈到茶语网,有些运营上的东西对我启发很大。
可惜,我没有商人的潜质,我只能惦记点好茶。
在茶语网办公室喝了一些不错的茶,张阳说我给你点牛肉吧。
我说我牙口不大好,只能吃炖的特别烂的那种。
大家都鄙夷地看着我说:牛肉是牛栏山肉桂的简称。
一斤好几万呢。
就算我没有商业的头脑,这种便宜还是要占的。
但商业社会,哪里有白占的便宜,于是我要推荐下这个网站。
我找了之前张阳的一个访谈,摘录了点东西。
对于做广告想转行的会有帮助,对于现在正在做广告的也会有帮助。
文章很长,但关于自媒体的一些观点会很有启发。
说到底:认真做内容、别过早被商业左右、要有人。
茶语网,不愿意做没根的风口猪
茶语是一家基于茶行业,以“传播当代茶文化”为定位的茶与生活美学垂直媒体,“茶语”二字对于媒体的定位就非常准确,其原创文章、视频在数量和质量都业内知名。从微博“中国茶叶榜”起端,到改名微信微博公众号“茶语网”,再到完成网站chayu.com的PC端、wap、app全布局,用了整整四年。
定位精准:从数据布局开始,四年内功成就
基于定位的扩展,茶语的梦想是让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能够成为时尚和流行,让千年传承的茶文化能够更多的人了解,让“茶”这个健康的传统成为可以国际化的中国符号。要做到专业级的内容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必须基于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推动。还在装神弄鬼讲故事或者在老茶馆玩小圈子,中国茶永远都只能是小众,不可能变成大众接受的范畴。
这四年来,从战略上来说,茶语一直在做两件事,而这两件事,正是今天绝大部分看起来成功的自媒体大号和新媒体都在补的课。
完全掌控:数据底层自控,以自己的后台分析需求和流量
第一课便是数据底层自控,有自己的程序后台,可以分析个体粉丝需求和数据流向。在程序布局和大数据研究上,茶语一边做内容,一边根据后台的数据调整选题、方式和茶语市集的SKU。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年龄知识结构调整app和wap端的界面,并寻求更多的流量入口输入产品和内容。
“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做大数据的底层结构,内容社群也好,内容推动电商也罢,你连看你的粉丝谁是谁都不知道,怎么能给别人更好的内容服务呢?”张阳说。“现在的大号,大部分商业逻辑清晰的,都在试图补全后台数据的解析能力。是不是做茶行业的文化传播与此无关,没有后台数据的解析和记录能力,所有底层数据都在微信或者微博上是不行的。不是微信该不该给你的问题,而是没有足够的数据解析你无法针对性的调整出来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红的罗辑、一条,我相信他们都在补程序和数据的课。”
随着近几年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而同时他们也看到自身企业数据管理的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大数据底层结构上尤其明显。而先行一步的茶语,因为有了大数据底层结构所以能够看到的就不仅是单一的客户身份,交互动作或者客户特点了,而是通过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让茶语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人,提升到一个完整客户体验的层面了。基于此,茶语不仅能够知道每个客户对于以往的交互及产品使用感受好坏,还能知道影响他们感受的原因是什么,甚至还能知道不同类型的客户有什么爱好,对现有产品还有什么需求,希望茶语将来能够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来满足他们等等。至此可以说,茶语拥有了能够全流程,全场景的跟踪客户行为的能力。
他就是张阳,我还是习惯叫他烟灰。
稳步前进:构建专业级消费场景,构建更高竞争壁垒
来茶语网的都是爱中式生活美学的,“学茶玩器”一样是当下的时尚。茶语形成的消费场景就是基于“茶和以茶为媒的生活美学”。传统之美、茶和茶器在茶语的市集里销售很好,很多鸡汤号有很大的阅读量和粉丝群,作为品牌传播的通路很好,但是要卖东西,消费场景不对,所以销售往往受阻。“茶语也有很大的粉丝群,但是这群人在茶语来是看我们的茶文和学茶买茶和器的,他们要不要买珠宝?买酒?买房子?要的,但是不是在茶语买。我们的消费逻辑就是构建中式生活方式,和这个场景无关的不卖,也卖不动。”张阳表示很难理解现在某些大号什么都想卖的逻辑。“网络社群电商不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你懂什么,就卖什么。所以我认为很多大号也还在补这一课。”
张阳的观点是“现在的消费者,你懂什么,他找你买什么。不是你有名,你说什么他就买什么。凭脸就能卖货是明星脑残粉商业,那不是新媒体和内容电商的世界。”看看目前的现状确实也是,罗辑思维卖书和艺术品很厉害,换个门类就费大劲。连号称星座第一的“同道大叔”也是这样,最好的爆款就是星座公仔,换成其他的品类销售很难。微信环境里鸡汤号有流量没销量是普遍现象。
通过数据布局和内容建设,茶语构建了自身第一层竞争壁垒。而深耕专业级消费场景,使用户形成固有的平台使用习惯,则是更容易圈住用户、保持平台使用率、构建更高竞争壁垒更有效的方法。最后,茶语根植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融入情怀,让更多的人懂茶、爱茶、爱上中式生活美学,学会不被忽悠的卖到好茶好器,使得茶语在构建完成之后,顺利地实现并超越了既定的利润指标。
粮草先行:笼络行业最顶级资源 完成流量铺设顺理成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在开始布局流量策略的之前,茶语已经把茶业领袖和茶界的顶级资源笼络在手,与茶语合作的不是业内行家,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拥有了顶级资源,理所当然地也拥有了最优质的客户和商家,有了这样足够好的头部资源来完成流量的铺设,已是顺理成章。
当然,懂茶所以推荐就会更谨慎,作为当代茶文化推广者,在传承传统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应和时代洪流下的茶文化创新精神及信息传播方式,为国饮在当下的商品文化荒漠中树情怀,现在的茶语聚集了非遗传承人、业内大师、名家、大藏家,形成茶人社区社群。以人和传承为IP基础,向爱茶人做文化传播和好茶推荐。最终形成一个以茶和器具、文玩为脉络,覆盖中式生活美学、收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互联网空间。
茶语选择的路径是先从行内变成头部资源,所以他们在内容和标准上做了几个大动作:茶评体系和茶类生活美学深课题转浅阅读的团队构建。茶语以红酒品鉴的方式,创造了中国茶叶品牌消费品饮的评分系统,并柔和分解中国茶文化,化深度茶事体系为轻松阅读体验,内容深入浅出,人人能看懂,打造了融品饮私享、审评排行、健康常识、生活美学及关于茶生活的一切为核心内容,为懂茶的人寻找好茶,成为了天下茶友沟通天下茶事、会盟茶界知己的第一平台。
专业取胜:内容为王是核心,流量一定是必然结果
粉丝经济如今成了市场主流,不过这样的市场主流看似稳定其实背后暗潮汹涌。如果内容做不到位,那么粉丝经济也只能是空谈。
网站吸引用户的不是什么非常漂亮的界面?不是花俏好玩的功能,而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只要内容对用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就能留住用户,赢得用户的尊重,同样也会赢得搜索引擎的信任。
提高用户体验,以内容取胜,让用户从茶语获取有价值的资料,这是茶语生存的关键。
茶语的生存之道正是在于茶语的内容质量,提供优质的原创资源予用户浏览是茶语的根基!伴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各类网站崛起,高度的重复和毫无新意成了一大隐患,而茶语对此早就有对策:内容原创,专业把关,拒绝内容重复和无聊的炒作。
“每天还纠缠在泛大众的粉丝数和10万+的大号,如果不谈广告收入说电商发展,基本是缘木求鱼。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消费者需要的是内容干货,干货一定产生于你精通的门类定位。母婴号、美食新媒体、读书文化板块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当然茶语网也是。”张阳笑道。
做足内功:先前的“慢”,是为了现在能快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