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3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安全感和安全教育 ·  3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我爱的那些男人,原来都是我的药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婚姻中,人人都想要一个“无情”的伴侣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0-10-17 11:26

正文



弹弹弹 | 作者
烨磊 | 主播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毕竟类似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治愈童年。” 这样的话我们听到耳朵都长出茧子了。


但不得不说,当男女进入婚姻关系之后,各自从原生家庭里面继承的生活习惯、道德标准、社交禁忌,甚至是潜意识影响,都会带入新的家庭中去。这些无意识的东西,会影响他们的日常交流,就连性生活也不例外。


有心理学家认为,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相处,实际上是一种在情感依赖的同时寻找自我空间的过程。


这一点,其实是和亲密的性爱是相通的,因为性爱本身,是一种既需要自己敞开心扉,又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但怎么才能做到,是大多数夫妻长期存在的困惑之一。


心理咨询师在一些咨询者交流时了解到,一部分人在性爱过程中脑里往往会盘旋着这样的问题:


我能硬多久?/他能够持续多久?

我这样做,她会舒服吗?/我这种表现,他会发现我在假装高潮吗?

我能让她高潮吗?/他会不会觉得我表现很糟糕?

……


这些问题一直纠缠着咨询者的时候,他们的房事基本上是草草收场的。因为他们都太过在意对方的感受,以至于将原本是两个人的情爱互动,硬生生地变成了给自己表现打分的一场“面试”。


当咨询师问起他们关于童年和家人相处的经历,大多数咨询者的原生家庭都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或者母亲。严厉的长辈会给他们规定好,什么事情你不能做;什么事情你必须完成;要达到怎样的标准你才算是表现合格。


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通过接受指令、考核的方式来体会父母的爱,形成了一切事情都只在乎身边亲友的看法的思维习惯,甚至因此可以忽略自己的切身感受。


长大以后,当他们有了家庭,这一种思维模式会转移到和伴侣的相处当中。


习惯给自己打分,任何情况都以对方想法为先,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相处模式。你越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紧张,也更容易搞砸。


特别是在性爱方面,因为在乎而失败,这样的结果会让人抑制住自己的欲望,最后连想起性就让人沮丧,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夫妻们应该多思考这个问题: 自己完全感受不到性爱的乐趣,对方又怎能从中体验到乐趣呢?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被这种思维模式困扰的伴侣, 大可在性的方面“自私”一点 。亲密固然是性生活顺利进展的前提,但激情是需要我们从亲密中独立出来,关注点回归到自身感受上才能产生的。


试想一下玩捉迷藏时候的心理状态,正因为你知道玩伴回来找你,所以你在躲藏的时候才会紧张,甚至有所期待。亲密关系中的情欲也好比是一场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兴奋,但又不怕伴侣因此疏离。


而“无情”则是心理学家提出的第二个建议。 我们对于爱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但也是抑制自己性兴奋的原因。


没有距离感、害怕对方受伤害、太讲究相处的分寸等等都会成为一种束缚,让人无法在两人的亲密时间里完全放纵自己。


在理想的性爱过程中,我们不仅进入了对方的身体,也和ta共处在同一个情欲的空间,不需要担心这样会迷失自己。在水乳交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爱人面前,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沉浸在自我愉悦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