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壹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官方平台之一。“内容+”生态瞭望者,全景呈现国内外电影、电视剧产业传播图景,解码现象级内容产品的指数级估值,重构影视产业跨界连接符号,致力成为影视行业话语空间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23种可打印!原产地证书填制、打印指南查看→ ·  昨天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实用!46个外贸人高效率小工具分享→ ·  2 天前  
柳叶刀财经  ·  缩量了 ·  2 天前  
柳叶刀财经  ·  缩量了 ·  2 天前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出口退税调整12月实施;海关总署出口管制、进 ... ·  5 天前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出口退税调整12月实施;海关总署出口管制、进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壹

张艺谋:自嘲庸俗想“高冷”,新戏《影》拍到五分之三出来跨界

深壹  · 公众号  ·  · 2017-06-21 21:44

正文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刘婧(暴娱)


见到张艺谋导演时,他刚忙完自己跨界作品《对话·寓言2047》的正式首演,与以往接受采访时休闲的着装不同,这一次他穿上了中山装。“《红高粱》上台领奖,西装和裤子都是借的,领带也不会打。后来我就感觉中山装很好,差不多30年了,我就永远是这样。”张艺谋跟笔者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时的故事。而为了能赶在首演谢幕,他特意放下已完成五分之三的古装新片《影》,提前收工,“时间允许、精力允许,我很愿意做这样跨界的事情。”



虽然张艺谋不是第一次跨界,但探讨科技与生活、想把这些具象的现象通过抽象的理念表现出来,还是头一回。在电影领域已经游刃有余的他鲜有的感觉到难,“我这次是深深地感到要平衡各种东西,要做到同步有多难。”


1

从“国师”到怎么高冷怎么来


一如张艺谋导演先前回忆自己的获奖经历,彼时对极富民族特色文化的展露让张艺谋和中国电影为世界熟悉。此后他的电影也是将视角对准民俗文化,从早期的《红高粱》到后来的大片《英雄》,无不透露出不同时代下我国的民族文化。虽然这些展示,也被人诟病过是一种迎合西方人审美的“后殖民”式影像,但不可否认的是,全世界大部分人通过他的大色块与规整构图以及地域文化中了解到了中国。


在电影领域得到认可,并誉为“国师”的张艺谋后来开始了不断的跨界,2008年奥运会,各种“印象”系列、2016年的G20峰会文艺演出,甚至挂帅了综艺节目《跨界冰雪王》。而这些跨界中,张艺谋导演仍然擅长将各类特色文化进行融合。


但在《对话·寓言2047》原初策划中,张艺谋却“变”了,只想高冷。对于先前追求的极致风格,张艺谋导演向笔者解释了最初的想法,“其实当时想的就是再形式化一点,再独特一点,甚至我们有个极端的想法就是取消所有的赏心悦目的东西,让它们变得极其象征,及其独特。有点像行为艺术的一种,特别特别高冷。”但在实际的演出中,虽然有高科技的无人机、云纱秀、全息技术,但也有蒙古长调、古琴、碗碗腔,不禁让人猜想,这是张艺谋导演的一次妥协吗?彼时在电影中的妥协,让《长城》对于试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尝试最终仍显生硬。


“后来一想,我还是希望观众有共鸣。”对有共鸣的期许在电影中间可以体现为票房,而在一场演出中,掌声才是关键。“所以我还是觉得不要那么太姿态化,让它该美的时候还是美,该有观念的有观念,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结合,有一些美的东西,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有一些特别的东西,也有一些观念的东西在一起,它其实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思维。”


这次对于有共鸣的努力,是不是因为害怕脱离观众而再一次妥协,张艺谋否认了。“倒没有这么想过,我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了,不要单一化。如此复杂的一个混搭,我何必去专门坚持一个姿态呢?它该呈现出来就呈现出来。”


演出中有一段叫《小戏·掌间》先是一段京剧,两位京剧演员竭力想去抓住对方却不能;然后一群舞蹈演员用iPad遮住脸,都行色匆匆,千人一面,不交流,“以前的人,想看看不清;现在的人,能看清却不想看。”



张艺谋想让生活与技术的反思得以呈现,而其实对于传统文化、对于高新技术的取舍并不容易,张艺谋透露,平时工作之余自己很喜欢上网了解高新技术在艺术当中的运用。而如何取舍、搭配也是一个问题,“选择东西让它在一起不是无机的,不能是乱炖,要是有机的混搭,混搭的好就会产生碰撞,产生火花,混搭的好甚至会产生思想,混搭的不好只是一个简单的炫技。”而这次对于观念演出的跨界,他觉得难,但也很有新意,两种艺术有共通点,“这个跟拍电影差不多,也是厚积薄发。”


这一次,张艺谋的表述方式比以往电影中要更直接更易懂。但这样一种表达是不是略显悲观?“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对人类的未来有乐观主义的憧憬”张艺谋讲解了当下剧组中的各类高新技术,“人类就是这样子,人类在发明创造的同时,也许在毁灭自己,谁知道呢,但是我自己觉得我还是很乐观的,我觉得人还是人,他是地球生物链的高端,他一定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2

做挑战自己的事情

这是最满足的地方


一边忙着新片一边忙着观念演出,还有冬奥会的接旗仪式需要策划,张艺谋似乎很习惯这种同时忙多件事的生活。


“对我来说,创新或者创造、原创,接触这样的东西,对影视的创作都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开阔你的眼界。中国有句老话叫见多识广,你必须见得多,你才能选择。”从进入电影开始,张艺谋就在不断地看,不断地试。虽然自身在不断的尝试,但一尝试对错难定,还不会被认可,“在做挑战自己的事情,这是我觉得最满足的地方。”张艺谋坦承,即使被人骂,自嘲,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做创意,这种挑战让他满足。


曾有人点评,第五代的影视艺术是在民族精神内部寻根,启蒙(否定)及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较量中成为“裂谷上的一座断桥”,落入冲突与失陷的困境中。这种困境在新生代导演不断崛起的当下显得更为艰难。


去年贺岁档的《长城》被寄以“亩产万斤”的试验田,虽然架构颇大,但难敌故事硬伤和市场变向,最终神伤;时间再往前推几个月,冯小刚壮志满满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没有让观众在艺术上收获共鸣,还因排片问题,弄得吃相欠佳;再往前一年,陈凯歌打造《道士下山》,纵有千般寓意,也难掩武侠风范之不存。


资本越多,市场也越急躁,题材类型扎堆的情况非常多,而这一类题材多是“轻电影”;不容忽视的是,主力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他们的视听习惯是与网络成长起来的,一时半会儿难以把控;再者,电影观众分层趋势也逐渐加强,市场细分是必然。而作为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五代导演们,很多时候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轻电影”内容不够厚重,讨好年轻观众也并不容易,观众分层时自己定位于哪一层也不能凭空确定。似乎新生代导演、网络大电影更能让观众发笑。



然而“发笑”不会是所有观众的追求,几位老一辈导演仍然奋战在一线。张艺谋会打造《影》、陈凯歌推出《猫妖传》、冯小刚锤炼《芳华》。张艺谋迎战现实,有自己“见多识广”的方法,有自己“厚积薄发”的心境,几十年的摸索让他更注重另外两个字——分寸。“任何事情的分寸都是永远的功课。谁也不敢说我这个作品分寸拿捏的完美,不可能。所以当你看到好的作品的时候,那个瞬间打动你,是那个分寸好,张弛有度,枢密有致,这是很难的。”


张艺谋认为首演时观众的掌声是对自己这份“分寸”的肯定,然而驰骋艺术界多年的他也敏感的感受到了必然存在的异议,在采访尾声他讲起了自己参加戛纳电影节时,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番获奖感言给自己的启示,“还会继续做,还要努力,还想超越,还想重复,还想再有更大的提高,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吧,所以我觉得还是学习,它没有任何捷径,就是学习,而且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