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过类似的因为打折而购物的经历。想想你家的衣柜或者鞋柜里,是不是有很多没有穿过的衣服或者鞋子?是不是有不少是因为它们价格特别优惠而购买?而当时买它们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充满兴奋,而很少考虑事实上你可能根本不需要它们?
1985年,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理论,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而购物的现象。交易效用理论提出,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获得两种效用:获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其中,获得效用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它所付出的价格,而交易效用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所付出的价格与该商品的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之间的差别,即与参考价格相比,该交易是否获得了优惠。
我在清华大学为企业高层讲授交易效用理论时,经常在现场做这样的一个实验。首先,我问他们:“你在考虑买一只计算器。你发现某个牌子的计算器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100元,而同样牌子同样型号的计算器在离家步行15分钟的商场里价格是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结果,全班大多数学员都举起了手。
接下来,我又问他们:“你在考虑买一件皮衣。你发现某个牌子的皮衣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3000元,而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皮衣在离家15分钟的商场里价格是29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结果,同样是这些学员,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举手。
为什么买一只100元钱的计算器时大多数人都愿意花15分钟的努力去节约50元钱?而同样是节约50元钱,买一款3000元的皮衣时却不愿意花15分钟的努力?这种看起来非理性的现象,违背了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因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是15分钟时间与50元钱的交换),但是,交易效用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它。
在上述2个问题中,虽然人们节约的钱都是50元,但是同样的50元钱带给人们的交易效用却非常不同。对于交易效用,人们通常考虑的是商品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差价占参考价格的百分比。所以,对于一只100元钱的计算器,节约50元相当于节约了50%;而对于一款3000元钱的皮衣,节约50元却只相当于节约了1.67%。因此,大多数人在买一只100元钱的计算器时都愿意为了节约50元钱而走路15分钟去更远的商店,但是,却几乎没有人在买一款3000元的皮衣时愿意为了节约50元钱而去更远的商店。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打折等促销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打折等促销带来的交易效用是刺激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的衣柜或者鞋柜里,都有不少因为打折而买但却几乎很少穿过的衣服或者鞋子。对于很多女性购物爱好者来说,她们并不缺衣服或者鞋子,但是打折这种交易效用给她们带来的购物快乐却无法抵挡。
常年专注于“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研究,理查德·塞勒通过一本《“错误”的行为》引导人们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理智的决定。然而,在被问及是否会很“人性地”使用诺贝尔奖金时,他幽默地说道:我会尽可能地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
认识到行为中“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避免“非理性”。但只要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已经开始向“理性”靠拢,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懂得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变得更加谨慎。 (完)
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注:
MBAClub
编辑转载,意在传播价值,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