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是从
十月革命
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李大钊
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十月革命
爆发后,
李大钊
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社会思潮
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规律
,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
布尔什维克党
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
世界革命
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
布尔什维主义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2月,
李大钊
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发展史
""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还参加了《
新青年
》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
每周评论
》,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
李大钊
还在《新潮》《
少年中国
》《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19年7月,
胡适
在《
每周评论
》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他首先公开表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告白",光明磊落地宣布:"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激烈抨击
改良主义
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他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他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3月,
李大钊
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李大钊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