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记者就是那些揭露事件、制造新闻的人。他们有本事挖出一些人们不希望曝光的事,能够在采访中突破原设话题,让受访者说出些他们初时并不打算说的东西。”
——《光与热》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大众对于信息资讯的关注似乎远超严肃报道。近几年,传统媒体被唱衰的现象愈演愈烈,让很多朋友对新闻业愈发没有信心。新闻业难道真的没有明天?
今天和大家分享在《光与热》新书发布会上,《南方周末》高级记者褚朝新的演讲实录,或许能刷新你对新闻业的一些认识。
▲褚朝新,《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代表作:《生子莫似李公子》、《山西“补官”》、《男女关系,不该只女干部头疼》等。
近几年传统媒体被唱衰的现象特别严重,不少同学甚至同行担忧这个行业究竟还有没有前途。我们这些还在这个行业坚守的人,还是有义务出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学界和业界需要交流,大家对于新闻业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沟通。
我在《南方周末》当记者已有6年时间,实际上我已经从业快16年了。虽然现在很多人说在媒体里呆不下去,但我的整体感受没那么糟糕。我认为在这个行业里头混不下去,或者一部分认为这个行业已经没落到无法生存的人,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没有手艺的人,二是特别懒的人,三是又懒又没有手艺的人,这三种人在这个行业里是很难立足的。
我从来不认可有些人离开新闻业后说这个行业很苦逼,我干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糟糕,我的个人成就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低。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只要勤奋一点,认真做新闻,还是能够生存下去的。
一直以来,我认为新闻是个产品,媒体记者是产品的生产者,报纸则是产品流通的渠道。这个渠道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在100多年前广播出现的时候,大家觉得电波能即刻把一个信息传到全球,报纸可能要死了。后来电视出现,以画面传递信息,大家又开始担心报纸的前途,但报纸还是坚持了下来。
传播的手段和渠道不断在变更,技术不断在革新,但在新闻传播上有一点一直没变——无论何时,读者、观众都想知道真相,他们对真相的渴望从来没有发生变化,而记者就是把真相挖掘出来的人。因此在这个行业工作其实永远不会失业,失业的是那些发现不了真相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发现真相的人?
采访是要讲技巧的,其中有个技巧在于,你知道什么决定你能获得多少东西。举个例子,你什么都不知道,就去采访一个市委书记,书记哪有时间理你?但要是你告诉对方,“书记,有人举报你收了一张银行卡。”这样他就不得不重视你了。
采访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去收集资料,要去了解你的采访对象,要去了解你采访的领域,要去了解你即将去采访的事情的相关利益方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又是怎样的。可不能领导让你去写一下某个专家,你对专家一无所知,傻乎乎地就过去。专家完全没有跟你聊天的欲望,因为他会觉得你不了解我,这说明你不重视我,你只是为了应付任务而来。
这些年我做了很多严肃的时政新闻,我认为我近几年做得最好的一篇报道是《山西“补官”》。
2015年前后,山西有5个省委常委、1个政协副主席、1个副省长以及7个副部级干部因贪腐落马。2015年全国两会,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称山西空缺省管干部311人。在山西,县委书记都是省官干部,副厅级以上的干部都是省管干部,即厅级干部和县委书记这些人都属于省管干部。如何选拔优秀干部,填补岗位空缺,成为山西极为紧迫的任务。但由于诸多省部级官员的贪腐案件尚在查办,哪些官员涉案或另有贪腐,都未完全明晰,因此选拔的工作非常浩大艰难。
我当时采访了大量的核心信息员,如时任山西省委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张高宏,时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李正印,吕梁原市委书记、现山西省人大副主任高卫东等大量重要岗位的官员,请教他们是怎么把那些有问题的官员甄别、剔除出去的,最后有了《山西“补官”》。
但是这篇报道远远没有我的另一篇报道——《官场“桃花劫”》传播得广泛。《官场“桃花劫”》讲的是一个犯罪团伙设下陷阱,用美色勾引官员开房并偷拍视频,从而对他们实施敲诈勒索。这篇文章在网上被铺天盖地地转发,但是它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呢?从我一个时政记者的角度说,只能告诉大家不要贪财好色。但是从我专业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山西“补官”》能梳理过去山西官场的问题和腐败到如此程度的历史,呈现山西人怎么努力扭转这个局面,它涉及的利益面更广,对社会的意义更大。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记者应该写什么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写读者想知道的,我们还要写他们应该知道的。
一个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可能上百家媒体会去到现场,怎样报道才能从里面脱颖而出?选好报道的角度十分关键。
2007年江苏沭阳县发生了一起水污染事件,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发黑发臭,后来全城停水,几十万居民没水可用。很多记者到了当地跟进这一事件。
报道这个事件,第一个思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即谁排的污,谁导致水污染。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为什么这个企业排污却没人监管。这是惯常的一个思路。当时当地政府给记者提供了一个信息,称这条河是从上游流到江苏来的,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记者引到上游。果不其然,几十号记者包车去往上游。
我当时觉得自己不能跟别人做得一样,于是就换了一个思路做这篇报道。我决定不去山东,就在沭阳采访。水源在河道里就已经被污染了,怎么还会流到百姓家里?这涉及到公共安全,没人监管吗?从这个角度做新闻,我觉得挺有意思,我们来检验中国一个基层地方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把控,搞清楚是什么人在管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出现现在这个状况。后来通过采访,我发现自来水生产有三个很重要的环节。
第一,取水口在河道里,环保局每天三次监测,水质正常才能取水。污水流到居民家中,至少说明环保局没有做好工作。第二,水源进了自来水厂以后,自来水厂要对水进行加工、沉淀,或者消毒,这说明自来水厂没有尽责。第三个环节则是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前,卫生防疫部门还要做一次检测。在公共安全这个生产环节里头,这三个部门都没有履行责任。这也成为了当地水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演讲尾声,褚朝新老师跟小伙伴们分享了熊培云一句话,“一方面我们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在积极地做事情?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对一个社会来说,悲观是个圈套,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观,从这个角度上,心怀希望也是一种责任。”
尽管近几年媒体在下滑,很多编辑、记者也离职新闻业,但是,出走有出走的自由,留下有留下的尊严,各尽所能,未来或许就是美好的。
因此,还有志于新闻业的小伙伴,与其担忧新闻业的未来,不如先努力成为一个发掘真相的人吧。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观看褚朝新老师的演讲分享。
▼
《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迈克·华莱士、贝丝·诺伯尔 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光与热》由新闻界教父级人物迈克·华莱士和福特汉姆大学新闻学教授贝丝·诺伯尔倾力合著,为南方周末非虚构作品译介项目的首部作品,书中细述了华莱士对克林顿、普京、撒切尔等一众名人的采访经历,为你解密揭露真相且富有激情的伟大新闻是如何产生的。本书现已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等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