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需要挥汗如雨就能保持现在的体型体态和精神状态,那么我仍然选择当一枚沙发土豆。
01 你是那种会反复自责的人么?
此段标题取自我的朋友张潇雨老师的播客《得意忘形》#11期
轻度锻炼约等于开胃,锻炼得越狠吃得越多。消耗1kg需要的7700卡路里无法达成,还时而反噬。
从前我时常在锻炼后多吃、抑或是在多吃之后没有去健身而反复自责,心情纠结又忐忑,吃了练了都觉得不痛快。这个过程就好像读书时暑假作业没写完,却每每想出门玩耍。小时候的噩梦延续到成年之后仍然存在,让我觉得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毫无进步,没有比这更可怕的梦魇。
你是那种会反复自责的人么?我曾经是,现在练习变得不是。自责无法带来任何改变,更容易带来的是对原本计划和信心的摧毁。
02 学会果断
延续01的问题,「果断」二字是随即而来的必修课。果断地决定今天该大练特练,还是想痛快地胡吃海塞。这个决定做好了,那就去做,过程中不要反复,做完后不要自责。
刚毕业工作两年后,经历了第一次跳槽。保守的父母忐忑又紧张,并且信不过我,直接打电话给现在的家属当时的男朋友想说服我「老老实实在单位继续干下去」。两三年后回想那次跳槽,结果当然是不够理想的,在职业生涯上仍然走了不少的弯路。但在当时的履历、工作经验和大环境下,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一个「小」决定,是一个「大成长」。学会了评估自己,和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换工作不是果断,一而再再而三地胡吃海塞也不是果断。果断不是任性。
03 专注的力量
健身的时候,在一组20次动作的最后,总是容易因为力竭而动作变形。教练说你这个时候要特别集中注意力,越往后越要小心动作细节。世间之事好像大抵如此,开始得容易,能坚持的才是赢家。
20次动作的前15次都容易做得很好,有惯性,不需要费脑子,控制不住地会思维乱飘。最后5次要拉回注意力就变得非常不容易,往往还来不及反应就跌跌撞撞地做完了。
一个练习:从每组动作的第1次开始就一直专注动作本身,不想别的事情。这一组的动作质量会比平时更好。
04 习惯的力量
不爱喝甜饮料,几乎有10年没有喝过市售奶茶,20年没喝过可乐;不爱吃高脂食物,几乎不吃肉眼可见的动物脂肪;日常主食一直粗细粮混合。从开始健身起,就没存在过减脂的困扰。
习惯可以培养吗?当然可以。肌肉含量太低的我,最近就在培养自己变得爱吃肉,初步有了成效。
05 成就一件事可能有捷径,这会让人上瘾吗?
3、4年前我自己在家健身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套视频是「腹肌撕裂者」。我有两提可以绑在脚踝上的沙袋,高峰时期可以绑着沙袋连做两套撕裂者。疯狂吗?有点。对马甲线的迷恋和向往战胜了一切,我可以不练臀不练腿不练任何大肌肉群,专心致志地,练,腹,肌。
希望肌肉有轮廓出形状,要么降低体脂,要么狂练肌肉。高强度练腹对于本身脂肪就少的人来说当然是可以见效的,可来得快去得也快,药不能停。还是现在的锻炼效果来得正面、持久、有效。
在食物圈子里,和伪腹肌能呼应上的是「螺蛳粉」。它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容易保存、(半成品的)烹饪简单、味道刺激,并且有成瘾性。我不否认螺蛳粉也曾经给我带来物超所值的饮食体验,但长期看来,螺蛳粉和类螺蛳粉的食物对于饮食习惯和味觉的败坏是很糟糕的结果。
最终的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06 无效的沟通约等于什么都没说
「我这个体重这么练够了吧?」——你的体型目标是什么?是想减脂还是增肌?你想在多长时间内达到这个目标?
「我每天吃1800卡差不多吧?」——明确我们对于1800卡包含多少食物的认知是统一的;食物的烹饪方法又是如何,有没有多余的油脂和调味;在不同的锻炼阶段,对于碳水的需求又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粗粮好,有时候反而要增加精米面的摄入。
无效的沟通约等于什么都没说,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不仅是为了和教练有效沟通,这实在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07 学习孤独地前行
在上茶道课的时候,老师会把我和熟悉的小伙伴分到不同的班级里,目的是避免我(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小伙伴(学了三年以上)过度地依赖——「你要自己感受茶道的学习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学习之前先上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已经变成是稀疏平常的流程。复制其他人的饮食计划或训练计划当然是省事儿的,但一定适合自己吗?
「复制」或「跟随」,是一种容忍自己处于舒适区状态的偷懒方式。我尽量避免自己阅读和摄入的两类信息,一是各类账号上的大量测评类内容,无论任何领域;一是知乎上以「如何看待……」开头的提问。我无法相信测评者的水准和立场,也区分不了其中是否有夹带私货,所以不看。而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呢?像做题时直接翻到书末看答案,这是容易丧失思考能力的。
经验是别人的,套用是不可取的,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建立—打破—重建。
世间万事俱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