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饮酒到底是益是弊,目前众说纷纭。
正方认为
,轻~中度饮酒能降低痴呆、中风、心肌梗死发病的风险;
反方认为
,中度饮酒的老年人脑组织减少、灰质萎缩,但同样也有人对此质疑。
而近期,医学领域顶级期刊
The BMJ
发表了一篇文章,就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该研究结果指出:
即便是适度饮酒,也能危害人脑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对于这么一个重磅的研究结果,平时喜欢小酌的笔者是反感的、不愿意接受的。于是,笔者以找茬的心态认真读了原文,结果却不得不失望地承认,这个研究结果真的可信度挺高的。
1.长达 30 年的纵向研究
标题明确指出,这是一项纵向队列研究(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即:通过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在判定因果联系方面是强项,其主要缺点为可能较为费时。
果不其然,文中讲到:
对于该研究,从 1985 年就开始了,整个研究至 2015 年方才结束,观察时间长达 30 年。
而其研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判别轻度饮酒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是有害还是有益。
2.样本特点
看到这里,难免有人疑惑了:长达 30 年的研究,就为这个?是研究者求真之心极其热烈呢,还是他与酒厂仇深似海呢?
当然都不是,文章中有解释:
当时呢,有个研究,称为 Whitehall II 队列研究,是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压力与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在该研究中正好涉及到受试者饮酒情况、脑 MRI 检查等资料的收集。由于两个研究设计之间不冲突,彼此不相互干扰,研究者灵机一动,将数据库信息共享给两项不同的研究,可谓一石二鸟。
从 Whitehall II 研究的样本中随机选取,初步纳入的男女受试者一共 550 例,最终又剔除了 23 例数据信息不完整或原本就存在脑组织结构异常者。
鉴于 Whitehall II 研究的人群独有的特点,为减少偏倚,这项研究所抽取的样本分别从高经济收入、中等经济收入、低经济收入人群中选取。
3.对饮酒量的定义
那么饮酒多少是适度呢,该研究定义了数个层次:
1 个单位是多少酒?如下图所示:
翻译过来就是:
1 个单位含 10 mL 或 8 g 酒精;
英国官方推荐的成人每周适度饮酒最高量是 14 单位,大约等同于 4 品脱(1 品脱约 568 mL)5.2% 的啤酒或者 5 大杯(1 杯约 175 mL)14% 的红酒。
美国官方推荐的成年男性饮酒最高量是 24.5 单位,大约等同于 7 品脱啤酒或者 9 大杯红酒(与上述同规格)。
够复杂的,笔者把适度饮酒这个重点量再转换下,帮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14 单位约等同于 2,272 mL 5.2% 的啤酒,或 875 mL 14% 的红酒。
国内啤酒一般为 3%~4%,也就是说按酒精量转换成 330 mL 的啤酒,大约是 12 罐;红酒常见规格为 14%,750 mL,也就是一瓶多;转换成 52%的白酒,大概是 235 mL,4 两多点。
这是一名女性适度饮酒的最高量。
同样按以上规格计算,一名男性适度饮酒的范围为:6~18 罐啤酒,或半瓶~<2 瓶红酒,或 2~7 两白酒。注意:这是一周的总量。
值得强调的是,所有受试者均不存在酒精依赖的情况(采用 CAGE 调查问卷来判断是否存在酒精依赖,评分<2 分者视为无酒精依赖,可纳入研究。
3.评估指标
下面来看评估标准,包括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两部分。
脑组织结构的评估包括海马萎缩、灰质密度以及白质结构,通过脑 MRI 来判定(包括 T1MRI 和 DTI 序列)。
功能评估主要是认知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词汇流畅性、语义流畅性、单词记忆等认知能力,采用认知评分表进行。
4.主要结果
简要总结该研究主要结果:
研究发现,整体来看饮酒的量越大,脑组织受影响的程度越严重,其中以海马萎缩更突出。
与不饮酒者相比,适度饮酒者海马萎缩程度是前者 3 倍;而轻度饮酒者海马萎缩程度与前者相比,既无优势也无劣势。
除此之外,饮酒量与灰质密度降低程度、白质显微结构完整性密切相关。相关影像图片可详见原文。
认知测试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饮酒量越大者其词汇流畅性下降得越快。而语义流畅性和单词记忆虽也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区别。且轻度饮酒并不能提高大脑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