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olapola
我是Lola,94年上海狮子女,创办过属于自己的素食餐厅,做过美食自媒体,一直就没老实过,以后也不会安分,现在正在准备去德国留学。在这里与你分享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lolapola

我是如何从一个宅女突破自己,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的?

lolapola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4-30 09:02

正文


欢迎我的好基友好战友大家喜闻乐见的克劳Clau老师来客座分享正能量:P

有小伙伴一直想让我分享如何变得更social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说来我天生就是非常外向的性格,所以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太多努力就能hold住各种社交场合,所以感觉让曾经很内向很宅的Clau来分享才更有借鉴意义,话不多说,掌声有请吧(啪啪啪!)


请输入标题     bcdef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写这篇推文并不是倡导大家成为时刻不停在social的人,只是希望像曾经的我一样,有点过度封闭自我的小伙伴能够走出自己画的“小世界”,找到相似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精彩。


“高质量的独处”仍旧是十分必要的哦。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一个每天都有新题材、要不断接触陌生人的新闻工作者,如果我自己不说,应该没有一个人会把“宅女”、“陌生人恐惧症”这些词跟我联系起来吧。


但其实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写完稿子后,我就一个人去看电影、逛街,下午4点的商场很空旷,不用排队,甚至不用说一句话,买一堆东西回家。


一个人在餐厅吃饭会被围观,那就一脚油门开到杭州,吃完饭再开回来,来回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张CD反反复复听,每个词,每句转音、变调都烂熟于心。


周末吃完自己做的Brunch,葛优躺,看书,刷B站,美食圈每个更新的视频我都刷2-3遍。晚上去健身房,不戴眼镜,看不清周围的人,也不跟别人说话,无氧+有氧折腾完,疲惫地回家。


听上去,仿佛是很充实,很惬意的生活是吧?

我一度也是蛮享受的,但时间一长,问题也浮现出来了:


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只要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就好,以至于人一多的时候,我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不就是过分替人着想,生怕任何人被怠慢了;要不就是.....“啊人多好麻烦好麻烦好麻烦”,破罐破摔,装完高冷赶紧回家。


因为不喜欢在社交网络上透露自己的负面情绪,都po一些自己做的菜或者是好玩的东西,久而久之,我发现周围人的聚会(除了很熟的朋友之外)都基本忽略我了,在大家看来“你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好充实啊,叫你也不会来,那就不叫了”。


总结起来就是:

从一个喜欢社交、喜欢热闹的人,变成了一个有轻微的社交恐惧(工作场合除外)的死宅,我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过这都是过去式啦,以我最近几个月的#周末生活#系列为例,和死宅时期的对比不要太明显:

周末生活|久违的德语音乐剧、170+CLUB高妹唠嗑、上海雨天brunch逛吃


用基友的话说:“简直是浪到飞起!”从死宅到现在的状态,我做了些什么呢?写几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主动些

以前我都是等着别人来叫我,否则我不会主动约别人。直到有一次好朋友和我说:“我来约你的时候,总怕打扰你,感觉你生活很丰富,很忙。”


所以,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别人不叫你/忽略你,只是怕你自己有安排。如果你的气场和我一样,会给人高冷、难以接近的感觉,那多半就会有这种情况。


那就主动些吧,主动去约一下已经很久不见的朋友。或者干脆自己组个局,一段时间后,你会感受到变化的。


比如之前我组织一场素食聚餐(我真的很少很少主动组织活动的!因为懒!):


通过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的常驻地是在绍兴,并不像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好在交通方便,自己也有车,在豆瓣同城、或者是公众号上看到有活动,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就会参加一下。同一件事情吸引来的人,很可能就会很投缘。


比如去年冬天在“食话”的公众号上看到活动预告,但我觉得只是单纯地听演讲也没什么意思,就报名当了志愿者。



那天我是自己开车去的杭州,整整站了一天,又饿又冷(我负责现场管理,签到的地方有穿堂风特别特别冷)。但因此结识了“食话”的一群小伙伴,有还在比我小很多的学生,也有长辈。大家都喜欢食物,都喜欢分享,聊得就很投机,一直到现在还会有联系,有什么好的活动也会互相通知。


有小伙伴问过我:“怎么找到这些活动的?”其实只要你有心,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有什么是找不到的?


不过要说到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定要提的就是我们的Lola老师了,我跟她也是从网友变成的基友,第一次面基就大冬天捧着啤酒一直聊到晚上9点:


有她这个上海滩地头蛇在,又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178的妹子,芥末妹子、Stone Ground的小伙伴等等等等,去上海根本就不愁没约饭的小伙伴了嘛~


和你气味相投的人可能并不在身边,感恩科技,让我们能通过网络找到彼此。不过网上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走出网络到现实生活中的接触哦。


发展至少一样你的兴趣爱好,并让大家知道


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现在我之所以能找到这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我把“吃”这个最大的爱好认认真真发展了,我用照片记录下我的早餐,po到社交网络;把自己觉得好的食谱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到最后开了公众号,坚持了一年多,朋友圈、微博的力量何其强大,几经传播,现在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Clau喜欢吃,喜欢研究吃的,做菜也不错,拍照也蛮好”。连现在工作中如果涉及到餐饮的题材,领导也会默认给我去做。


自然而然的,一些共同爱好的、一些新的机会就自己会上门来。


比如我的公众号被一位台湾女士看到了,她是本市一个餐厅的负责人,她通过公众号联系我,希望我去餐厅参观一下。按照以前死宅的个性,我是不会去的(开车要半个小时),但后来我一想,为什么不?就当是见见世面好了。


最后,我成了这家餐厅从毛坯房到惊艳亮相的见证者,和那位台湾女士也成了好朋友:



聚的次数多了,和后厨也是打成一片,没事去厨房溜达一下,还可以免费得到大厨的指导hhh


之后的几次聚餐,因她又认识了台湾商会的朋友,比如事业已经很成功,但还每天做台湾点心到凌晨三点的会长夫人:

▲去她店里帮她拍的凤梨酥,这个凤梨酥不像市面上售卖的那种用冬瓜馅冒充的,而是用的真凤梨!同时售价超级超级亲民,啊啊啊我要不要开个团购啊啊啊



说起“网友”,还得好好说说我和绍兴本地的一个“大v”嘟姐的缘分,我俩算是同事,但一直不认识。有一天她看到我的文章,就加了微信,然后约饭。


有一次我和她试完菜,已经8点多了,她问我:“有对台湾导演来绍兴拍宣传片,你要不要一起讨论下。”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是拒绝的,想着回家肯定很晚了,明天还要上班,太晚卸妆对皮肤也不好(我也是作....)但这次,我就去了,因为我想这肯定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见面。果然,台湾朋友特别特别幽默,最后我甚至还加入到了拍摄中:



在拍摄中就又认识了新的朋友,有一位老师说:“下周末有个自媒体论坛,你帮忙来拍照吧,刚好你也有个公众号,可以听一下。”我当然去啦,拿着相机各个会场乱窜蹭听:



所以说,真的很神奇啊,可能做出一些些改变,生活就给你打开了好几扇新的门。


我之前也在微博说过,理想的生活状态:是适量的社交+陪伴父母+高质量的独处,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需要根据自身的状态去做一个动态的调整。


心情好、社交积极性高,那就多见见朋友;心情低落,状态不好,那就不妨一个人多放空一下。只要不像我以前那样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不就疯狂社交,要不就闭门不出。


气味相投的人会更容易遇到一起的,只要你愿意跨出那第一步:)



互动话题


你是否有跟我过去一样的经历?


有的话,不妨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