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严格的学科分类似乎是很晚近的事情,中世纪所谓“三学四艺”与现代学术体系有着根本的差别,如果我们把如今越来越精细而至细琐的学科划分传统追溯到中世纪甚至以前的时光,那就会造成思想史上的“冤假错案”。在人类早期历程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出于知识的“贫乏”(与今天的“知识大爆炸”相比),更出于古人的思维习性,
即梦想对世界有着整全的把握,古代几乎不存在严格的学科界线
。即便在
亚里士多德
的“百科全书”中,我们亦不难在《物理学》中找到政治学,并在《政治学》中找到“物性论”。
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衍生,原有的知识形式必然发生变化,“知识大爆炸”似乎就在所难免。人们在沉浸在历史的巨大进步所带来的喜悦中,全然忘记自身也随之而一同爆炸了的事实:在树叶如此茂密的情况下,任谁都很难见到森林。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自我的碎片拼合成一个整全的形象,甚至要抓住其中一小片可见的本己,都变得那么的渺茫。
至于那些主动解构自身以迎合这个“后现代”时代的人,自是丝毫意识不到还有“认识你自己”的需要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回过头去考察文明初开时的精神世界,去品尝浓得化不开的千年醇酿,一定会醉得不行。这是神明的惠赐,就像
奥德修斯
所携带的“神浆神醪”(ambrosia and nectar)一样,即便如
波吕斐摩斯
这类提坦巨人,也顶不住区区三碗(《奥德赛》9.361)。回到源头处,便成了现代人的“奢望”。但正如
海德格尔
所说:
“来源(Herkunft)始终是未来(Zulunft)”
,我们似乎也就必须保有那种希望:祈求神明的重新降临和眷顾,不是说“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吗?
希腊神话中,ambrosia and nectar被认为是奥林匹亚神的食物或饮料,食用它的人可以获得长寿。
笔者知道自己没有那个缘分,尽管也想沾点边,但福薄命蹇,愚顽无知,生不逢时,写点文字不过聊以自娱罢了。摆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慰藉,是笔者读书时点点滴滴快乐的聚集。读书自古就是很多人逃避这个污浊世界的借口,也是无能于经济仕途时打发光阴的玩意。慢慢地,读书,尤其读古书,也修炼成了一种享受。我自己偶尔也像井底怡然自得之蛙胡思乱想:很多人恐怕连这种享受都可望而不可及哩。
出于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原打算把这本书写成“四不像”:名为
政治哲学
著作,实际上只解读
文学
作品,身在
哲学
领域,想的却是
政治学
的事情。这四者合起来,也许就叫“
古典政治哲学
”。如果要为自己强词开解的话,或可曰:
鸿蒙开辟之初,文史哲政法经济本来就是一家
。本书形似“专著”,实为“文集”,其中不少文章都已经发表过了,感谢相关刊物的厚爱。其中的
Politeia,Cosmopolis and Globalization
原是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后收录于
Hans-Christian Guenther
编的
Paths to Dialogue: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Verlag Traugott Bautz GmbH, 2016)。这篇文章语言简单,思想也不深刻,大多数读者如果愿意读的话,相信很容易懂,按照西方古典学著作的惯例,就没有翻译成中文。在古代,法律一向被视为政治的组成部分,所以本书也收录了一篇谈论古典自然法的文章。
这本书从2005年10月动笔,恍惚间已过去很多年,但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多年并没有能够保证本书的质量——时间拖得长了,心气也耗散了不少。好在师友们不断的鼓励和帮扶,自己慢慢地走得更稳当,步子也更踏实了。别人写书的时间与其质量一般成正比,我自己似乎则成反比,原因是这几年经历了不少足以改变自己学术生命的大事。恩师们恢弘气魄和勇猛精进已经让自己无暇汗愧,只有勉力用功,方不负提携(tyxe)。
2018年3月
海甸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