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岁月沧桑的手工蓝印花布、光泽温润的丝绸锦缎以及温暖亲肤的天然纯棉布料,它们在古美路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布艺课程教师王龙珠的手中,纷纷变身小挎包、零钱包、装饰画等实用物件……
自己的学生也成了教师,作品来到进博会舞台……王龙珠,以一针一线,在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上绣出了新的非遗美学。
王龙珠曾任中专教师,退休后,她在闵行老年大学开设的丝绫堆绣课程学习,师承孙金凤。
从2007年开始,王龙珠先后在闵行老年大学及多所社区学校教授丝绫堆绣课程。学员们在她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手工故事,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龙珠接触到手工拼布技艺。相较于丝绫堆绣,手工拼布同样能呈现出立体感,而且更加实用。王龙珠通过拼缝、贴布、刺绣、压线等技艺,缝制出一件件生活实用品,弥补了堆绣因乳胶不能过水而只能作画的不足。
布艺制作中有不少挑战,一个作品需要少则几周,多则几月的制作过程,并且集多种技法于一体,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王龙珠对待每个作品都很“上心”,从设计图纸到配色、从缝制到成品,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她表示:“能坚持下来,缘于我喜爱手工艺术,对传承中国传统手艺也有份责任感。”
同时,王龙珠决定将这一技艺融入自己的教学,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布艺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看似平凡无奇的布艺作品,默默讲述着关于传承与热爱的故事。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王龙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员,其中不乏在省市、区级老年大学担任教师的佼佼者。
说起她的学生,王龙珠满是自豪:“学生冯晓明现在在湖北省老年大学教学,是武汉市丝绫堆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外一个学生李香兰在闵行区吴泾、梅陇社区学校任教,教授丝绫堆绣课程。”
在王龙珠看来,布艺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学员们表示: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布艺技艺,更学到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王龙珠十分感慨:屈指算来,我在老年学校教布艺已经15个年头了。这些年与老年朋友为伴,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度的不断升温,布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我一闲下来,就忍不住拿起这些布,想着有没有更好的创意。”栩栩如生的形象、古朴柔和的配色……在大家眼中,王龙珠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人情,让人感受到朴实无华背后的点滴温情。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国内的各类展览中屡获殊荣,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她精心创作的《枇杷山鸟图》展示了中国传统布艺的独特魅力。
《枇杷山鸟图》以南宋林椿的画作为蓝本,使用纯棉布料,通过细腻的布艺技艺,将枇杷树的苍翠与山鸟的灵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中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王龙珠的匠心和智慧。
此外,王龙珠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通过讲座、示范等方式,向更多人介绍布艺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她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布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基础,更要有不断精进的过硬本领。”
时光荏苒,但对于布艺的热爱永远不会变。王龙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技艺课,让布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