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 designsprintkit.withgoole.com
译者:小释界 | 校对:DSC发起人-任宁
译者按:冥想这件事似乎不那么容易,对于有些成人来说尚且会感觉比较困难,更何况对儿童呢?正是这样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专注教人冥想和禅修的应用Headspace与Google决定联合进行一次设计冲刺,来探索儿童的冥想,不但为原有的产品扩大了用户群,还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价值。
-
团队规模:八人
-
冲刺天数:三天
-
应用方法:即兴演讲(Lightning Talks)、我们可以如何(How Might We)、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s)、故事板(Storyboards)、可点击式原型(Clickable Prototypes)、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s)。
-
冲刺类型:产品
「第一,我们要如何在面向成人用户的产品的价值基础上,去为儿童设计体验?其次,这个事情究竟可行吗?」
冲刺挑战
假设你有一款产品,核心用户们很喜欢。你一直在持续迭代,为不停增长的回头客们提供相关体验。业务发展的不错。现在是要扩大规模,是触达并吸引更多新用户的时候了。再假设你的新目标不仅是在用户画像上表现不一样,而且连最基本大脑功能都天差地别——那该怎么做呢?
这就是当前「头脑空间」(Headspace)决定与谷歌进行设计冲刺时所处的处境。 头脑空间成立于 2010 年,是一家帮助人们学习冥想和维持正念训练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举办活动,出版书籍和策划在线内容,但他们的核心产品是一个提供指导性的冥想和其他正念工具的移动应用。这款应用已在 190 多个国家被下载了超过 1400 万次。
随着主要产品的上线,公司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那就是「孩童版头脑空间」。为少年儿童打造冥想应用,提供内容,激发孩子们坐下来定期进行思维练习的大体想法已经在公司内部讨论了好几年。但是要通过一个应用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下并且放空头脑,在公司的早期阶段似乎被认为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前他们曾经启动过一个初期试验项目,但最终被搁置了。对于设计冲刺来说,做一款「儿童冥想应用」是个完美挑战,而这就是头脑空间于 2016 年三月在谷歌的帮助下一起做的事情。
「为少年儿童打造冥想应用,提供内容,激发孩子们坐下来定期进行思维练习的大体想法已经在公司内部讨论了好几年。」
冲刺团队
设计冲刺是在谷歌两名冲刺导师——戴林·马丁(Dylin Martin)和麦克·丹尼(Mike Denny)的指导下进行的。参与人员是来自头脑空间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由头脑空间的高级产品经理杰夫·黄(Jeff Hwang)和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威尔·西蒙(Will Simon)主持。一共有七名公司参与者参加此次设计冲刺。
在研究改善内部工作方法论时,杰夫和威尔都读过《设计冲刺:如何在五天内解决一个大问题并测试新想法》这本书。但是他们感觉需要取得专职的设计冲刺导师的帮助,以便让团队以最佳做法按时完成。巧的是,麦克·丹尼是头脑空间的粉丝。出于对互相的尊重,两个团队都为能一起工作而感到兴奋。
设计冲刺
在设计冲刺开始之前,谷歌的冲刺导师们跟杰夫和威尔开了个会来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即兴演讲分配主题。威尔将讨论头脑空间已做的关于儿童应用的研究;杰夫被分配介绍一下商机;而戴林和麦克将探讨可能对这一挑战有借鉴意义的谷歌现有资源。他们后来与视频网站 YouTube 的儿童频道团队聊了聊,因为该团队对儿童受众有很多洞见。「我认为,观察与你们在各方面皆有不同的产品或想法是非常重要的,」戴林说,「若能发现哪怕一个共通之处,你就能受益匪浅。」
设计冲刺始于讨论一周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开始,问题可能会是比较笼统的。所以团队选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方向:第一,我们要如何在面向成人用户的产品的价值基础上,去为儿童设计体验?其次,这个事情究竟可行吗?能把基础问题当成设计冲刺时的「目标参数」搞清楚,便是成功了一半了。
「我们基本上就是谈论了这些想法,试图更好地了解主题、其内在的限制因素以及我们各种专家可以带来的想法。」
一旦大目标越来越清晰,其他问题也会随即浮现:孩子们愿意坐下来完整经历指导下的冥想吗?他们可以坐多久?他们愿意坐多久?音频是合适的媒介吗?孩子们如何定义有意义的软件交互?父母们呢?他们的角色是什么?冲刺团队自由发挥,依靠广泛而不同视角和个人专长来发现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他们考察了面向儿童的软件,如之前提到的 YouTube 儿童频道应用,以便为受众群体提供有效的用户体验。杰夫·黄表示:「我们基本上就是谈论了这些想法,试图更好地了解主题、其内在的限制因素以及我们各种专家可以带来的想法。」
冲刺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建立目标参数的构思过程。该团队通过一系列「我们可以如何」开始构思,在便利贴上写出开放式的问题并将其贴在墙上。 威尔说:「关键在于,只提问题,不要去想解决方案的事。」 「我们可以如何」这种思维模式帮助确定了潜在的、未知的以及最广泛的可能性。
下一步是将「我们可以如何」组织成一个大的主题——把纷繁的想法都贴到墙上,沟通明白,理清思路,并确定哪些问题是需要优先被解答的。
戴林指出,在讨论「我们可以如何」和用户旅程时,出现了一些需要花费时间的关键问题。 「我认为成为设计冲刺导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能够即兴创作,」戴林说。「我们有一个高难度挑战,我有一个非常确定的计划,但重要的想法需要更多的时间。我调整了时间表,允许我们进行几个十分钟的讨论环节以便达成共识。这样,当我们画草图时,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画草图的步骤涉及到杰夫所说的「发散,聚合,再发散」的做法。大家会跟进流程,勾勒出想法,聚在一起分享讨论,然后再次开始,并且以他人的工作成果作为自己的参考。大家开始绘制内容、用户流程、创意想法和用户界面创意,实现全面的可能性。杰夫说,「到第三天结束,我们会把想法浓缩成可行的、可测试的和有意义的内容,在星期四把它们实现出来。」
第四天的目标是制作一个可执行的安卓应用程序。团队必须与平面设计师合作创作界面,与用户体验设计师合作设计流程,与文案合作开发内容和录制音频。整个过程都是零落散乱的。完美并不是在这里要追求的东西,可测试性才是。功能为王。谷歌的冲刺导师不断提醒大家注意时间限制,帮助他们优先考虑需求,舍弃异想天开的念头。到第四天结束,一个可操作的应用程序已经准备完毕,开始运行。
在本周早些时候,团队已经找到了一些测试用户。在达成共识后,他们找了三个年龄段的用户:五岁及以下、六至八岁,以及九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带来了六个孩子和他们的监护人,保证每个目标年龄组至少有一位参与者。通过谷歌即时通讯应用 Google Hangouts,团队就像是有了一块双面镜。它可以让冲刺团队在另一个房间内观看测试,以免影响测试参与者的行为。他们会在测试之后发一份调查问卷以收集更多信息,并且确保测试在过程中顺利进行。最后,整个团队会就本周的活动进行回顾,设计冲刺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