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自我”
哲学家们常常教导我们,要“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确,人活在世上,应该活出自己的本色。然而,“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哲学家们自己尚且争论不清。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
怀念和追求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世间任何事物,追求时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的兴致浓烈。”又在《无事烦恼》中说:“我们在享有某一件东西时,往往一点不看重它的好处,等到失掉它以后,却会格外夸张它的价值,发现拥有它时所看不出来的优点。”
如此看来,意义的源泉是追求和怀念,而不是拥有。拥有的价值,似乎仅在于它使追求有了一个目标,使怀念有了一个对象。拥有好像只是一块屏幕,种种色彩缤纷的影像都是追求和怀念投射在上面的。
其实,对于人性的这个特点,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而且往往把它看作弱点。的确,人这样地重难轻易、舍近求远,是不是太傻了?如果人更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更专注于眼下的享受,岂不能够生活得更加平静而快乐?
可是,换一个角度看,我倒觉得,这个特点恰恰也是人的优点,它表明人天生就是一种浪漫的动物。对于人来说,一切享受若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不会是真正的享受。人的想象力总是要在单纯的物之上添加一些别的价值,那添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如果没有追求的激情在事前铺张,怀念的惆怅在事后演绎,直接的拥有必定是十分枯燥的。事实上,怀念和追求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
花开时节
在一次聚会上,有人提问:你认为世界上什么最美?让在座的每个人回答。答案形形色色,包括自然、和谐、简单、水、星空、孩子的睡容等等,每个答案都激起了热烈的评论。轮到一位朋友的女儿了,她是一个初中生,红着脸说出了她的答案:中学生的爱最美。
一阵短暂的沉默,无人发表评论。沉默的含义很清楚:中学生的爱?早恋!不该鼓励;儿戏!不值得理会。
但是,我的心受到了触动。当着这么多大人的面,这个初中生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敢为情窦初开的同龄人辩护。
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年龄。我知道,情窦初开的年龄,绽开的不只是欲望的花朵。初开的欲望之花多么纯洁,多么羞怯,多么有灵性,其实同时也是精神之花。和青春一起,心灵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艺术和理想,个性和尊严,也都觉醒了。
这在人人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营养,长开不败,终于结出了果实,有的却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营养不良而早早枯萎了。一旦不同时也是精神之花,欲望也就不再是花朵,只成了一堆烂泥。
所以,花开时节,最重要的是提供和吸取充足的精神营养。
人活在世上,应该活出自己的本色。如果你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又怎么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呢?
如何认识自己,是人一生的必修课
(长按识别上图的二维码)
注:语音直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