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和六哥一起加油,领取小六日签。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阅读的视线停留在书本和技能上:
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学习,碎片学习··· ···
如果把阅读当作一项技能,我们关注的是阅读的速度,数量,深度。
我们基于这些能力,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遇到不同的书籍,学会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学习,这已经是一个高级阅读者了。
但这个技能体系也有一些是视角盲区。
比如它把阅读当作一个文字学习技能完全孤立起来,会让我们形成一个认知:阅读的能力就是这么多,你懂了,就可以了。
但阅读的概念真的只有这些?
我们今天换一视角,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宽度和温度来重新定义“阅读”。
古典老师在《跃迁》书中以刻意练习这个知识来举例子:[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如何从最初的论文到最后出现在畅销书里的。
就像冰川融水到最后长江入口的海水,他把什么是知识溯源,什么是一手知识,什么是二手知识,什么是三手、四手都演示了一遍。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比如你读我的这篇文章,如果觉得小六讲得还蛮有意思,那这时候你留意咯,我有意无意地在透露着:我的知识的来源是古典,采铜,成甲等老师。
然后你像登山一样,继续溯源:
在《精进》知道了心理学的威力,知道了王云五的学习法;
《跃迁》里的你知道了系统思维;
《好好学习》你里知道了查理芒格的智慧;
然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溯源:
去看《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看《系统思考》,看《王云五》,去看《穷查理宝典》和《第五项修炼》··· ···
读完了《认知心理学》,我相信你读学习类的畅销书,速度会加快一倍,因为你会发现里面引用的很多案例源头在哪里。
现在很多农副产品都有自己的溯源标签,这种全球唯一ID验证码的标签会储存它从种植到采摘,包装到运输的完整的过程。
我们难倒只关心吃进肚子里的,对于能影响我们决策和判断的进入我们大脑的知识,我们不该溯源?
阅读的宽度是建立自己的智库人脉圈。
阅读的本质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具备了系统的阅读能力,是不是就可以自己的所有问题?
不一定,至少,我们应该说:不太容易。
古典老师在《跃迁》里面提到了一个叫做“知识私董会”的概念。
这个类似智库的小群体,大家都是各个行业的专家,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但我有什么方面的问题,我可以找谁,同时我也让大家知道了,遇到那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来找我。
所以,古典说他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看书,而是想一下,我的朋友圈里,谁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然后一个电话过去,10分钟让对方给出答案,不需要说太深,先解决问题。
然后,还有时间,再花5分钟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再找对方给开一个书单。
古典老师解释说,这种思路慢慢的会让你形成自己的“智库”,它比书本更有用。
采铜老师的第一本书《精进》讲的是深度阅读和学习,第二本书,他说他会谈一个比阅读更深的的话题,有一个概念叫做“观察”。
比如你看到一朵玫瑰,我们会说,这就是一朵花。
但是如果是一个恋爱中的男生,他看到的是礼物;
如果是一个诗人,他看到的是姑娘;
如果是一个花艺师呢?
他看到的是,这个花的品种,它的插花的工艺如何,和其他花色的搭配如何··· ···
看到的是表象,观察是表象背后的东西。
我们阅读的时候,读到的是知识,是我们看到的,是知识,金句和图片。
如果你也要写干货,你有没有发现,咦,古典老师在讲解一个概念的时候,常用的的手法有哪些?
观察是,为什么采铜老师能够随时借用现场的一些事物来讲解一个复杂的概念?(他就是在活动现场,拿活动海报讲解来什么是观察)
市面上还真没有书讲,但观察有一个很好的前提,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不用看书,每个人都可以用。
你去到家附近的商场去,你去留意一家店铺,看他们怎么装修,怎么摆设,怎么招待客人,你就能学到很多作生意的门道。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试着用了一下我的观察力,玻璃窗外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咨询摊位,两个坐着闲聊的接待员百无聊赖的看着行人。
好,让我们的观察力上线:
这是在干嘛?
这是地推。
如果我是一个公司经营者,这样的地推效果我如何评估?
有更好的营销方式吗?
如果我是一个海报设计者,这样的海报能吸引来来往往的消费者的目光吗?
聊完了阅读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阅读的温度。
古典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和老爸老妈回老家,去采访太公的历史故事。
太公已经过去很久了,所以他们通过采访太公同时代的还在世的一些老人,勉强拼凑出一个太公的形象。
他还讲到他写第一本书的《拆掉思维的墙》的时候,刚好他奶奶去世。
他没有觉得伤心,因为在奶奶生前,他已经和奶奶聊了很多老人家过去的事情。聊她奶奶如何帮助偷红糖小米的长工,讲后来私奔,落难得到长工一家的帮助得以逃脱。
生命在家族故事中有了传承,这是比家谱更珍贵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蔡崇达的《皮囊》,他讲的就是家人,故乡。
让我想起《最好的告别》。
他们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和心安,我想就是温度。
阅读的温度,就是生活的温度。
读再多的书,如果对生活视而不见,其实挺遗憾的。
我学习有一条心法,就是要想办法去听听这个行业顶级的高手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为了听一场分享,我专门从深圳飞到了上海。
这种Face to face的体验,在我将他们的书熟读了好几遍之后,尤其变成有价值。
你看,这也是一条阅读的方法。
▼
© 文:彭小六 | 编辑:凱西同学
六哥出品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编辑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