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𝒐𝒖𝒕 𝒐𝒇 ... ·  21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直答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 ·  22 小时前  
51HR派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商家运营-亲子生活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正确看待中年模式,打赢属于自己的中场战事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8-12-15 22:00

正文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年危机”在国内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是其引发的焦虑却似乎刚刚开始,且愈演愈烈。中青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到,对于“中年危机”的焦虑已经不再局限于真正的中年群体,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以“还没在生活中站稳脚跟,中年就已迫在眉睫。”这样的话来自我戏谑。

与此同时,许多正处于人生中途的人则显得更为颓丧,他们紧紧攥着“中年危机”这一诊断结果四处求医问药,却鲜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缓解他们的“病症”。

1


“中年危机概念根本站不住脚。”丹尼尔·平克在《时机管理》一书中写道,“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心理学家基本上没有找到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


尽管加拿大心理学家Elliott Jaques在15年前就已辞世,但是他在1965年提出的“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一概念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蔓延全球,在刻画中年人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Elliott Jaques提出“中年危机”的理论基础,源于他个人对莫扎特、拉斐尔、但丁和高更等人的传记研究。他发现,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大多在37岁左右离世,基于这一事实,加上弗洛伊德提出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陷入对死亡迫近的恐惧中。”这一论述,提出了“中年危机”这一影响深远的理论。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的阶段,这些阶段呈现出转折点和快速过渡时期的特征。其中最不为人知而又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发生在35岁左右,我把它称为‘中年危机’。”此即Elliott Jaques对“中年危机”的表述。

而从提出开始,这一理论便一直遭到质疑和挑战,很多实验和研究都发现,Elliott Jaques的表述既不准确,也不普遍。与其说这一概念是对人们在特殊年龄段的特殊心理状态的概括和描述,毋宁说正是这一概念的产生,导致很多人对一些中年现象及其影响过分夸大。

2010年,美国的几个社会学家进行过一次访问实验。他们提出了一个场景,从0到10的纵向阶梯上,如果10代表最理想的生活,0代表最糟糕的生活,受访者会认为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有34万人接受访问并做出了回答,在剔除了一些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调查结果呈现为U形。二三十岁的人幸福程度较高,而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人幸福感则会下降,但是超过55岁后,幸福感曲线又会再次升高。

实验也发现,中年阶段的幸福感下降并非断裂式塌陷,只是相较于之前和之后的年龄段有些微下降。据此,丹尼尔·平克得出结论:“ 幸福感的U形曲线显示,中年人会经历一个温和的低潮而不是一场汹涌的危机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此外,经济学家戴维·布兰奇福劳和安德鲁·奥斯瓦德对全球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从欧美国家,到阿尔巴尼亚、阿根廷和津巴布韦等国,在研究了72个国家的人民在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做出的评价后,得出了与上述相似的结论:“幸福感从童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三四十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于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中间点确实存在一个低潮阶段,但是其程度却远未我们想象得那样剧烈,而以“危机”来形容更是有危言耸听的嫌疑。

真正让其成为一场“危机”的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对这一概念的不当解读和宣传、对一些非典型事件的夸大报道,以及部分中年人过分的自怜情绪。受这一“概念炸弹”的影响,很多人在经历这一阶段时,选择了以非理性的方式应对,有些人会突然变卖家产,然后去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全然不顾几个月的周游世界结束后该如何回归现实生活。大量的中年群体则选择以婚外情的方式来“反击”自己的这一人生“危机”。

2


关于人生中场为什么会出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的趋势,最为常见的解释是, 因为未能在预期的时间实现年轻时定下的目标而导致的失望。二三十岁时,大多数人都踌躇满志,怀揣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但是,因为经历浅薄和对生活的理解不够,这种憧憬有相当大的盲目性。

在现实中翻滚一阵后会发现,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身能力,自己之前的认识都太过理想化。有人创业成功,但却不是自己。有人买豪华游艇和私人飞机,但是自己赚的钱却只够供养房贷。发现距离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时间界标越来越近,但是预想中的成功却依旧遥不可及。甚至于,已经越过了时间的界标,但是却并未迎来想象当中应有的辉煌。

关于中场模式的另外一种解释,则认为其是一种生物现象,而非社会现象。

2012年,5位科学家从3个国家邀请动物饲养员和研究人员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看护下的500只大猩猩,大猩猩的年龄范围覆盖幼年到成年。科学家让他们邀请的专业人员对大猩猩的情绪和幸福感打分,然后将分数与大猩猩的年龄比较,结果显示,30岁左右的大猩猩也会出现幸福感降低的现象。

此外,日常的许多事情中也出现了中场模式现象。 当一件事情进展到中间阶段后,因为自我标准的降低,抑或是外界要求的放松,导致我们开始产生懈怠心理,寻求捷径。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宗教节日,光明节。在光明节期间,庆祝的人们需要在节日的8天时间里,每天晚上都点燃家里灯台上的蜡烛,第一天晚上一根,第二天晚上两根,以此类推。社会学家通过跟踪200多位犹太人的行为发现,整个光明节期间,人们对这一标准的遵守呈现U型模式,即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点燃蜡烛的比例高,而中间点点燃蜡烛的比例则会降低。与此同时,在被问及哪种做法的人更加虔诚时,大家的回答都是,没有在第一晚或者最后一晚点燃蜡烛的人,不如在中间某个时间点忘记点蜡烛的人虔诚。

同样,在一次剪卡片的实验中,实验设计人员给受试者5张卡片,每张卡片都画有相同的形状,受试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仔细地剪下卡片上的那些形状,然后,这些剪好的形状会被实验人员拿给那些与实验无关的同事们裁定,让他们对裁剪精度从0到1打分。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剪刀使用技能,在开始和结束阶段是上升的,而中间则有所下降。

“这种决定中间状态的东西,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个人选择。”在综合了上述的实验结论后,丹尼尔·平克推断道,“正如钟形曲线代表一种自然秩序,U形曲线代表另一种。”

3


面对这一人力所无法撼动的普遍现象, 很多人因为对其没有清晰的认知,以为自己患上了不可救药的不治之症,簇拥在“中年危机”这一概念下寻求自我慰藉。他们始终无法从青春期状态中走出来,固执地停留在自己虚妄的梦想当中,且因为其无法实现而自暴自弃。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一些过激反应,导致人们对中年模式妖魔化。

当然,有相当多的人会站在这一阶段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整合已有的人生经验,分清楚哪些是值得追寻的目标,哪些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识到中年阶段的悲观,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时太过好高骛远。在调整好生活的预期后重新上路,开始走出中年模式。

丹尼尔·平克认为,因为U型模式的普遍性,妄想要消除它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尽可能地减轻它对我们生活和心理的伤害。他在书中给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要意识到中间点的存在,看到它;

第二,利用中间点提醒自己,而不是放弃。要发出一声“呃-哦”,让自己紧张起来,而不是一声泄气的“噢——不——”;

第三,站在中间点上,想想自己落后的地方,但不能想太多。这会激发你的动力,也许可以帮你成为最后的赢家。

同任何病症一样,首要的是确诊,其次才是对症下药。所以,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中年模式即是一种生活现实,也是一种自然力量,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同时也要告诉自己,这一现象只是人生中的一个正常阶段,是暂时性的。

而丹尼尔·平克提出的“呃-哦效应”,则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低落后,及时在头脑中拉响警笛,告诉自己懈怠了,要重新振作起来,然后加速前进。“呃-哦效应”要求我们将中年模式看做一个心理闹钟,让它那难听的“哔哔”声在人生步入昏沉的时候及时叫醒我们。然后看看自己落后的地方,迎头赶上去。

所谓“中年危机”,不过是在步入中年后,因为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理因素,导致我们极易受环境的渲染,被一些夸大的概念所绑架,由于觉得自己已经掉入不可挣脱的泥潭的错误意识,导致自己真正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 应对这种现象最好的方式,则是追溯“绑架者”的来历,还原其真实面目,在尽可能贴近事实和客观的层面想出应对之策,给予反击,打赢属于自己的中场战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