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加拿大心理学家Elliott Jaques在15年前就已辞世,但是他在1965年提出的“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一概念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蔓延全球,在刻画中年人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Elliott Jaques提出“中年危机”的理论基础,源于他个人对莫扎特、拉斐尔、但丁和高更等人的传记研究。他发现,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大多在37岁左右离世,基于这一事实,加上弗洛伊德提出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陷入对死亡迫近的恐惧中。”这一论述,提出了“中年危机”这一影响深远的理论。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的阶段,这些阶段呈现出转折点和快速过渡时期的特征。其中最不为人知而又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发生在35岁左右,我把它称为‘中年危机’。”此即Elliott Jaques对“中年危机”的表述。
而从提出开始,这一理论便一直遭到质疑和挑战,很多实验和研究都发现,Elliott Jaques的表述既不准确,也不普遍。与其说这一概念是对人们在特殊年龄段的特殊心理状态的概括和描述,毋宁说正是这一概念的产生,导致很多人对一些中年现象及其影响过分夸大。
2010年,美国的几个社会学家进行过一次访问实验。他们提出了一个场景,从0到10的纵向阶梯上,如果10代表最理想的生活,0代表最糟糕的生活,受访者会认为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有34万人接受访问并做出了回答,在剔除了一些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调查结果呈现为U形。二三十岁的人幸福程度较高,而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人幸福感则会下降,但是超过55岁后,幸福感曲线又会再次升高。
实验也发现,中年阶段的幸福感下降并非断裂式塌陷,只是相较于之前和之后的年龄段有些微下降。据此,丹尼尔·平克得出结论:“
幸福感的U形曲线显示,中年人会经历一个温和的低潮而不是一场汹涌的危机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此外,经济学家戴维·布兰奇福劳和安德鲁·奥斯瓦德对全球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从欧美国家,到阿尔巴尼亚、阿根廷和津巴布韦等国,在研究了72个国家的人民在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做出的评价后,得出了与上述相似的结论:“幸福感从童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三四十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于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中间点确实存在一个低潮阶段,但是其程度却远未我们想象得那样剧烈,而以“危机”来形容更是有危言耸听的嫌疑。
真正让其成为一场“危机”的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对这一概念的不当解读和宣传、对一些非典型事件的夸大报道,以及部分中年人过分的自怜情绪。受这一“概念炸弹”的影响,很多人在经历这一阶段时,选择了以非理性的方式应对,有些人会突然变卖家产,然后去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全然不顾几个月的周游世界结束后该如何回归现实生活。大量的中年群体则选择以婚外情的方式来“反击”自己的这一人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