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收趣云书签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在等地铁、超市排队、餐厅门口等朋友赶来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掏出手机看看公众号、朋友圈,发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刚看了三分之一,地铁到了、结账排到你了、朋友来了,于是你只好匆忙把文章添加进收藏之后再说,或者干脆退出,期待几个小时之后自己还能想起来把它看完。
然而,最终,也许 80% 的这类文章都被更新鲜的内容挤出了我们的脑中,我们再也不可能看完这些曾经让我们感兴趣的文章了。而这就是发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广泛现象。
作为一个忙碌的创业者,王江就面临这样的苦恼:
我是一个创业者,每天特别忙,时间也很碎片化。你知道看东西,一是要时间,二是要心情,你得能静下心看下去。我每天都会在手机上遇到很多感兴趣的干货,当场没时间看,但错过了又觉得特别可惜。和大家一样,我最初也就直接在微信里点个收藏就好了,这是几乎是所有人的做法。但渐渐地发现,虽然自己收藏了不少,但一次都没有回看过,好像压根就没有收藏过一样。后来,我就通过给自己发微信的方式收藏,希望结果能有所不同,不过结果依然……
收趣云书签创始人王江
当然,这样需求是不会被互联网忽略的。关注互联网产品的读者也许已经意识到了,有一款来自美国的、专门满足此类需求的知名 app,它就是 Pocket。这款主攻「稍后阅读」的 app 目前已经累积了超过两千万的用户,保存了超过 20 亿篇文章。
Pocket 的功能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那些你在生活中各处看到的想看却来不及看的内容保存到一处,通过这个保存和整理工具让你在有了时间之后把他们看完。
在发现了 Pocket 之后,王江「如获至宝」。但是,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 Pocket 也有个很大问题,那就是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未优化。用王江的原话说,那就是「在中国水土不服」。
此类应用的「老大哥」Pocket
的确,作为一个只有 20 人的小团队,Pocket 要应付美国市场上诸如 Instapaper 这样的竞争对手就已经不容易了,很难再花更多的时间为中国用户做更多的本地化改进,你现在想要登录 Pocket 还要使用 Google 账户,这对中国很多用户都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同时,在王江看来,收藏其实跟阅读都有很强的语言文化属性,外国公司想要做好确实比较难。
于是,刚刚结束了上一段创业的王江把眼光放在了这个领域,而他的新产品就是——「收趣云书签」。
为什么你收藏的东西都没看?
出生于 80 年的王江在 2011 年的时候创立了芒果移动广告,并在之后的几年间将其发展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广告交易平台(Mobile Adx)和流量方平台(Mobile SSP),年收入近两亿人民币。
去年,芒果移动广告被阿里收归旗下,带着团队加入阿里的王江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这里,「能够让一个连续创业者激动起来的,一定是再次开创了令自己兴奋的新事业」,于是他决定出来继续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兴奋」的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他盯上了「稍后阅读」这个领域。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应该会有一些对「稍后阅读」不太熟悉的读者会发出疑问了:目前的「收藏功能」真的不够用吗?这真的不是一个伪需求吗?
与一般的受访者不同,王江是一个很主动也很擅长表达自己的人,当我们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一副早有准备的样子,兴致勃勃地向我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人们收藏东西其实有两种不同的目的。
第一,是为了稍后阅读,就是现在没空看,错过了很可惜,我把它收下来有空再看。
第二,是为了信息收集。比如说设计师,比如说母亲。「5 个最酷的 LOGO 设计」,「孩子退烧的 3 种办法」……这类东西你感兴趣自然就想把它们收藏起来,成为自己的资料库,真正需要的时候,你可以迅速找到就行了。
那为什么很多人在收藏之后,既没有「稍后阅读」也没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得到呢?
王江认为原因也有两点:
第一,收藏最基本原则是集中,在不同 app 里分别收藏是不会有效果的。
第二,那些你经常收藏文章的 app,它们更希望你去看新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收藏。每次你打开 app 瞬间就被新内容吸引过去,自然不会想不起来去看自己收藏的内容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方案去解决,移动时间信息收集的问题。
于是,收趣云书签(后简称收趣)就诞生了。
收趣云书签的界面
一款细节做得更好的「稍后阅读」利器
今年 5 月 18 号,收趣云书签正式开始上线公测。三个半月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目前已经积累了 12 万的注册用户和超过 300 万篇的收藏内容,而且每天用户收藏的文章还以 7 万条的速度快速增长着。
王江表示他们也没想到「10 万+」这个数字来得这么快。这句话是不是他的心里话我不得而知,但,正如他所言,为了比领跑者 Pocket 更好用,他们确实做了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这点即使是 Pocket 老用户的我也不得不承认。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登录方式之外,收趣在本地化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
举个例子,仅以收藏之后的界面来看,收趣的确为中国用户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你能在列表中看到收藏文章的来源、被收藏的日期,以及是否读过了。在阅读体验方面,收趣对绝大多数内容来源的解析和排版都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还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小亮点,例如:通过照片墙的模式打开文章中的所有图片,对收藏的文章采用了更自然的中文语音朗读,甚至还能将内容同步到 Kindle 上去阅读。
而这些 Pocket 都没有。
文章管理界面非常清晰
文章内的排版既做了调整,又没有破坏来源的形式
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一位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你必须要承认:在针对中国人的产品细节设计上,收趣确实做得更好。就像很多在中国铩羽而归的硅谷产品一样,Pocket 也拥有和他们非常相似的特点:理念非常先进、模式非常创新;但产品细节非常「不中国」、比较「粗糙」,很容易被中国本地的「学习者」「青出于蓝」。
就拿收藏文章的方法来说,收趣采取的方式是让用户添加「收趣小秘书」为微信好友,关联了账户之后,用户只要在微信中将文章发送给好友「收趣小秘书」,文章就会自动被收藏进去,几乎没有什么学习成本; 而 Pocket 则还需要用户复制文章链接,然后再另外打开 Pocket 的 app,将链接地址添加进去。虽然这个差异也许并不会让用户有太多的感受,但小细节处也许才能体现出产品的本质不同。
就拿收趣目前的 10 万多用户来说,其中有不小一部分是从 Pocket 上转过来的,而收趣还专门为 Pocket 用户准备了一键搬家的功能,据说之前就有 Pocket 的老用户一次性迁移了 2 万多篇收藏内容过来。所以,对于 Pocket 这家硅谷明星公司来说,他们在中国真的遇到竞争者了。
Pocket 不是榜样,Pinterest 才是
王江说,他认为目前收趣在「收藏」这件事上已经完成了 70% 的工作。
据了解,在他们即将上线的新版本中,「热门收藏」将会是一个重点推出的新功能,不过目前这个功能还不是个性化的推荐,而是推荐平台上热门的文章。但很自然的,之后肯定会针对每个用户的喜好做出的推荐机制。
而王江自己也认为,从「收藏」到「推荐」,甚至再到之后的「社交」,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事,需要先完成上一步的工作才能做下一步。而收趣目前已经初步累积了足够多的、可以进行下一步推荐的内容量,所以他们会开始在单纯的「收藏」功能之外做更多的事。
巧合的是,就在采访当天,Instapaper 被图片发现应用 Pinterest 收购了,我们也向王江询问了他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与外界将他们看作是中国版的 Pocket 或 Instapaper 不同,王江很直接地告诉极客公园:「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想把收趣做成中国的 Pocket」。
他认为 Pocket 和 Instapaper 过多强调了他们的工具属性。「其实 Pinterest 的工具属性也很强,但它更是一个让人『发现生活、发现美』的工具。你有了「发现」功能之后,Pinterest 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搜索工具,而这就成为了一种人和人的关系,而不是用户和我那孤独的收藏的关系。」
Pinterest 才是收趣想要学习的榜样
所以,他觉得 Pinterest 的定位才更符合他的想法。而这也就表明,未来在文章之外,收趣也将会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内容的收藏方面做更多的拓展工作。当有了足够多的内容和用户之后,自然就可以在人和人的互动方面做更多的事。
当然,我们还不知道收趣在这方面将会如何下手,不过他们自己也还不着急。「接下来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先把产品做好。」王江说。
同时收趣也不急着商业化。用王江的话来说,未来的收趣「既有用户又有数据」,同时团队又「在广告变现领域中有着相当丰富的积累」,届时商业化应该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叫别着急去变现,着急就容易把事做坏。」
瞄准「中产阶级」的精神追求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在用了半个月的收趣之后,我大概会有以下两点体会:
1. 对于有重度线上阅读需求的用户来说,收趣的确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工具,他能让你忘掉 Pocket(如果不考虑上面丰富的英文内容推荐的话)和印象笔记(毕竟专业不同)。这点如果你怀疑我打广告,可以自己去试试;
2. Pocket 在美国有 2200 万用户,王江觉得收趣在中国也能做到这一点。对此我不敢肯定。就像王江所说的那样,Pinterest 和 Pocket 崛起背后反映的是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的强大,人们会在追求内容的丰富性方面有更多的精力和想法。中国有没有到这个阶段,我不知道。
不过,王江自己觉得,他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平台上聚集一群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中产阶级」。而他对所谓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定义:吃穿不愁,开始有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对生活、对自己有一定的标准和追求。
我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能够符合这个标准。但,扔掉这些「中产阶级」的标准,只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款「稍后阅读」工具,它已经快达到一个成功 app 所应具备的素质了。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