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就这样把你蒸服
热气腾腾的蒸笼
,在冬天总给人许多期待与想象。在
北方
,蒸笼一掀,各式各样的包子馒头花馍馍,夺取了
面食
爱好者们的芳心。然而,蒸笼里蒸着的,却不一定是大馒头——还可能是
南方人的美食宇宙
。
南方人
表示,给我一个
蒸笼
,让你见识见识
“蒸功夫”
!
大蒸笼蒸小碗菜。
摄影/星玥公主,图/图虫·创意
大米磨粉上蒸笼,湖北&江西的默契之“蒸”
蒸
,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方式,已陪伴中国人度过了
数千年
时光,在湖北
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
中,就出土了4600多年前人们曾经使用过的古老蒸器——
甑
。
可见,
湖北人爱蒸
是写在基因里的。
蒸菜之乡在哪里?看看大湖北
湖北蒸菜,以
天门、沔阳
为首。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
“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
,本地流传的民谣记录了水患频频的当年景象,但与此同时,丰富的地方物产又令人们免受饥荒之苦——虽然缺米少粮,诸多食材蒸吃一气,也算得上是一顿好饭。
湖北粉蒸肉。
摄影/简罡,图/图虫·创意
大名鼎鼎的
沔阳三蒸
,就从这一时期而来。
沔阳人蒸菜以
粉蒸
见长,早期的沔阳三蒸指的是
粉蒸肉、粉蒸鱼和粉蒸青菜
,如今内容已大大扩展,涵盖了畜禽、水产与蔬菜三大类食材。
想要做好粉蒸,
米粉
是重中之重。
大米加入八角、桂皮
,小火干炒直到米粒微黄,此时便可以将一锅炒米细细打磨,成为制作粉蒸的米粉。
炒米做米粉。
图/视觉中国
沔阳人做粉蒸肉时,喜欢用
颗粒较粗
的米粉。
五花肉
带皮切成薄片,和
土豆块
一同腌制入味,盛上米粉与清水,耐心拌匀。待米粉将水全部吸收干净,就可以上蒸笼——底层铺土豆,上层铺肉,再盖上一层米粉。添足了水,大火猛蒸一小时,米粉与土豆吸饱油脂,
肉香扑鼻
。
吃蒸出来的肉,还有更为精致的做法,猪肉、鱼肉、荸荠切碎做馅,揉成团子,在
糯米
中滚上一圈,蒸一笼
“珍珠丸子”
,格外清香诱人。
颗粒细腻的米粉,沔阳人喜欢拿来
蒸鱼
吃。细嫩的鱼块裹上
米粉与南乳汁
(南乳,是腐乳中红色的那一种),放上小竹笼慢慢蒸数十分钟,浓香入味才够劲。
至于“三蒸”中的蒸蔬菜,
茼蒿、南瓜、苋菜
是蒸笼常客。裹上薄薄一层米粉的蒸茼蒿,
嫩而清爽
,别有风味。
在过去,肉食供应紧缺,沔阳人
待客
之时才会做“三蒸”,一肉一鱼一蔬菜,意为
“菜不多,但也还有三样”
,主人家的真诚之心全在这一方蒸笼里。
天门人
也顿顿不离蒸菜,
“炮蒸竹编鳝”
最为经典,鳝鱼蒸熟后倒扣盘中,淋上滚油——听的就是这“刺啦”一声响。蒸鳝咸鲜软糯,很有天门风格。
如今,湖北百姓已是
“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笼)不成席”
,大街小巷的饭馆里,几乎家家都有大蒸锅,满街的蒸汽升腾,吊起了胃口,也成为了人们幸福感的来源。
粉蒸,还是江西说了算
粉蒸的技法深入湖北人心间,但真要论起南方人中的
粉蒸大佬
,还得看
江西
。
南方各省流行的、人人都爱吃的粉蒸肉,
发源地
其实在江西。关于江西的粉蒸肉,清代才子袁枚在
《随园食单》
中有着如此记载:
“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到了今天,在
南昌松湖地区
仍然保留着最古老的粉蒸肉做法。五花裹上米粉,以
菜叶做垫
,直蒸至肉与米粉半融半化,吃上一块,只觉得
酥糯爽口、清香油润
。
每年
立夏
这天,江西人总要吃上一顿粉蒸肉,谓之
“撑夏”
,老一辈人认为,吃过这顿肉,整个夏天就不会生痱子。
还有
竹筒粉蒸肉,荷叶粉蒸肉
,小小的细节变换带来了不同的味觉体验。
在江西部分地区,
“蒸杂碎”
深受人们喜爱。芋头、萝卜丝、猪肉,加上厚厚的米粉,糊糊软软地蒸上一笼,拿筷子挑着吃,是绝好的滋味。
百家蒸百味,川湘人家有话说
四川与湖南,相近的地方口味令川湘菜总是被同时提起。蒸笼里的川湘人家,相似却不相同,
一家有一家的滋味,充满了烟火气
。
川菜不止辣,那些
不辣的经典川菜
,都藏在蒸菜之中。
在川西农村地区,每逢新婚佳节、红白喜事,村里都会办
坝坝宴
,阵势之大甚至可以摆出几条街去,千人同席也不在话下。坝坝宴又称
九大碗、流水席
,一碗碗接连不断的
蒸菜
撑起了一方宴席。
坝坝宴上菜顺序讲究,鸡鸭在前,大碗的蒸鱼、蒸肉总是最后压轴。
蒸酥肉
是宴席上的开门菜,酥肉炸透了,放上葱姜香料,蒸个数十分钟,味道格外浓郁。
蒸浑鸡、蒸浑鸭
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整只的鸡鸭上蒸笼,只稍加调味。蒸至肉酥肉烂,粗盐与料酒完全渗入,火候到位,滋味也就到位了。
压轴的蒸鱼,以蒸江团为上乘
,鱼腌上片刻,上蒸笼时加入香菇、火腿,蒸出来的江团更加鲜嫩入味。蒸鱼的调料则另起一锅,烧成一勺汤汁,待鱼蒸熟,淋遍鱼身就可上餐桌。
蒸肉名下菜肴众多,
蒸肘子、鲊笼笼
(即粉蒸肉,四川人喜欢用红薯垫底)都是坝坝宴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但真正的重头戏,还得是烧白——甜烧白与咸烧白
。
甜烧白又叫
夹沙肉
,五花肉切片煮出油水,趁热抹上红糖,用
猪油、红糖炒豆沙
做馅。肉片夹豆沙盛入蒸碗,填上红糖、猪油拌出的糯米饭,再隔水蒸透。甜烧白吃时需
撒上白糖
,鲜香甜糯、肥而不腻,很受孩子们欢迎。
咸烧白则是
扣肉
的别名,四川人做扣肉,必放
芽菜
(有些地方叫梅干菜、咸菜)。五花肉入锅烙一烙皮,煮熟后切成片,用筷子夹肉在
红糖、酱油
里一过,着色的同时更添滋味。芽菜下锅炒香,五花肉肉皮朝下码入碗中,上层铺上满满的芽菜与各色香料,
蒸熟后倒扣于盘中
。
咸烧白
咸鲜回甜
,吃起来又软又糯,醇香不腻,是坝坝宴上人见人爱的肉菜。
村里鞭炮一响,数十上百人座次排开,一碗碗的蒸菜如流水般端上饭桌,举杯畅饮,大口吃菜,热闹中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湖南人,蒸笼里边摸辣椒
在湖南,蒸菜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什么
竹筒蒸排骨、豆角蒸肉、蒸毛豆、蒸芋头
,都是湖南人家餐桌上的“红人”。
但要说最经典的,当数
剁椒鱼头与腊味合蒸
。
剁椒鱼头作为湘菜盛名在外,其中,剁椒又扮演着灵魂角色。无论蒸什么,湖南人都喜欢加一点辣——
鲜辣椒、酸辣椒、干辣椒、剁辣椒
,以及黝黑浓香的本地
豆豉
。重口味的湖南人把调味钻研到了极致。
硕大一个鱼头,加入满满的剁椒,配上姜、蒜、豉油推进蒸笼,细细慢慢地蒸个透彻,吃起来极其
鲜辣细嫩
。
腊味合蒸更是湖南传统名菜,
腊肉、腊鱼、腊鸡
去骨切成片,配上干辣椒、豆豉等地方风味浓重的调味,盛入蒸锅蒸上数十分钟,腊香浓郁,口感柔韧。
除了丰富的小碗辣蒸菜之外,湖南人也喜欢
蒸木瓜
之类的“小甜点”,木瓜七蒸七晒,用冰糖入味,非常甜软。
吃过江浙粤滇,才懂“蒸鲜”
在南方,有些地方的蒸菜讲究的是
清淡鲜滋味
,相比起花式调味带来的味觉享受,这些地方的人们更注重
食材的本来味道
。
江浙地区
有一道经典淮扬菜,
翡翠白玉卷
,用白菜作衣,将肉馅、玉米、木耳包裹其中,盛入小蒸笼慢慢蒸熟,玲珑小巧的外表充满了江南意趣,入口清鲜爽滑,嫩而多汁。
扬州人
喜欢用
麻鸭搭配火腿、松茸
,淋上料酒蒸上一锅,鸭肉鲜美酥烂,不费牙口。
苏州人
吃鸭也很有一套,糯米、冬菇、火腿、莲子、花生拌匀填入鸭腹,蒸至烂熟,
“糯米八宝鸭”
既嫩又糯,鲜软爽口。
身在水乡,几乎没有人不爱鱼,寻常人家蒸些
刀鱼、白鱼
,配油盐、姜丝,短暂的蒸制便可使鱼肉清鲜味美。不过,蒸鱼之中最好的还是鲥鱼——
清蒸鲥鱼
无需加盐,只用豉油慢火蒸透,就是极致江鲜,
鱼皮脆薄如纸,入口微糯
。
广东
是出了名的爱蒸,早茶食肆常见高高摞起的蒸笼,
虾饺、凤爪、豉汁排骨
等等琳琅满目,悠哉生活在蒸笼里尽显。
蒸凤爪与蒸排骨深受当地人喜爱,这两位早茶明星,都离不开
豉汁
的点化。
凤爪
在入蒸笼之前,需要经受油锅的考验,大油炸至
表面金黄、起皱
,用自家熬出的卤水汁(内有生抽、老抽、各种香料)煮入味,就可以加
豆豉
上蒸笼。豉汁排骨更加简单直接,小排骨配上豆豉、姜蒜、辣椒,蒸得
酥烂
,浓香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