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
各地,尽管文化、语言和背景各不相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塑造生活的幸福感?
今年 10 月,优衣库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名为《服适人生的艺术与科学:生活,何以致美?》的沉浸式体
验博览会,来到现场的各界嘉宾与观众们一道,共同讨论了对于改善生活的思考。网球运动员、品牌全球合作嘉宾 Roger Federer 强调了「心存善意」;现任品牌创意总监 Clare Waight Keller 提到了「连结」;服装设计师 Jonathan Anderson 谈及「好奇」;演员 Christophe Lemaire 和设计师 Sarah-Linh Tran 则认为「语言」至关重要。
What Makes Life Better?成立 40 年之际,一向秉承「服适人生」哲学理念的优衣库选择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作为一系列品牌活动的核心。这些多元的视角,为美好生活的理解增添了丰富维度,也深化了对「人、服装与生活关系」的洞察。
在中国,优衣
库同样邀请了五位「生活者」,分享各自关于「生活,何以致美」的关键词。他们分别是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谭盾,资深时尚行业专家与时尚投资人张宇
(Angelica Cheung)
,奥运冠军、中国速滑奥运首金获得者张虹,建筑师庄子玉,以及国际超模王雯琴。品牌的创意掌舵人 John C. Jay 也结合在优衣库多年工作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在这个时代,时尚
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深入文化与生活的核心。借由优衣库提出的这个问题,一场从服装延展开来、关于生活哲学的讨论,就此展开。
在成为创意人士之前,John 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局外人」。作为移民二代,他在洗衣店长大,直到十五岁才拥有自己的房间。在校期间,John 偶然发现了《GQ》杂志,并疯狂地给编辑写信。「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地址 —— 麦迪逊大道 488 号。有一天,我竟收到了杂志团队的回信,邀请我加入。只可惜,因为学业,未能接受这个机会。」在谈话中,John 激动地表示,这段经历启发了他的职业梦想。
「起初,我甚至不知道有一个职位叫艺术总监。」John 回忆道,「这个概念最初来自《Vogue UK》上的一个中国名字 —— Barney Wan,他的职位正是艺术总监。而我第二次听到这个职位,则是通过意大利导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执导的电影《Blow-Up》。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时尚摄影师也可以引导创意方向。」
像 John 这样「误打误撞」进入时尚圈的人,为行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 一种更少「集中化」的共享理念。他强调,「这一过程需要『制造混乱』。困惑比清晰更重要,因为困惑推动成长。」他每年都自省是否遇见了更有趣的人、是否激发了团队的潜力。他还强调文化融合需要通过实践实现,创意总监需与工作团队保持对话,并鼓励团队自主发声,营造多维度的协作空间。10 年前,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
(Fast Retailing)
任命 John 为「创意掌舵人」,这一决定也标志着品牌向多元化转型的开始。
在优衣库,John 不仅负责产品方向,还涉及店面设计、媒体传播、营销和品牌策略等多个领域。他提出了建立「全球创意实验室」的愿景,将公司打造成文化交汇之地,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激发创意动力。在复杂的跨文化与跨领域合作中,John 通过平衡实用性与设计师先锋性,让创意凸显价值,同时避免了「文化挪用」的风险。在他的带领下,优衣库通过整合艺术、设计与全球文化,与消费者建立了更强烈的情感链接。无论是与设计大师合作推出的 +J 和 U 系列,还是全球范围内店铺体验的创新,都展现了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洞察。
「在东京总部,我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意空间,包括一个拥有 2000 本关于时尚设计、历史与风格书籍的图书馆,可以称得上是东京最美丽的创意图书馆。其中,还有一家品质一流的咖啡店,配备唱片机和精心挑选的十种音乐流派的黑胶唱片,供访客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总部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纽约市,走廊宽敞明亮,鼓励人们在经过时通过微笑和交流建立联系。」John 兴致勃勃地描述着一切。或者说,他在谈论着「自己为他人创造的高质量体验」。
无疑,时刻拥抱好奇心的 John 在创意这条道路上,始终面临着巨大挑战。「每个人都可以是全球创意总监,都有能力展示出杰出作品。但你是否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举个例子,我曾在面试之前准备了一本不仅证明过往成绩,还能够展现未来期望的作品集。然后,在同期竞争者和业界大佬的面前,大胆说出想法。而对于联名合作,我总是能够利用 『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品牌建立协同和互相信任的关系。」John 再次强调着「提前做好功课」的重要性,他甚至为自己赋予了另一层身份 ——「调解人」。
提及这个身份,John 将其与 「What Makes Life Better?」连接在一起。他深信,在人与人之间随时可能因文化、观念或利益发生冲突的复杂世界中,「同理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软实力,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意的碰撞往往伴随着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激烈交锋,这种「火花」固然是创新的源泉,但若缺乏「平和化」的调解和氛围的柔化,创意就容易陷入无序甚至对抗,无法真正结出成果。而真正优秀的创意,不仅仅是表达自我,而是要找到适合彼此合作的节奏,推动双方
走向共识。
此外,John 坚信「提高质量」也是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方式。从产品设计到功能性,将简约作为起点,但通过不断优化与演进,使产品更加卓越。从经典 T 恤到超轻羽绒,他带领下的优衣库始终追求耐用性、舒适性与亲民价格的平衡,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通过技术创新与设计巧思,打造更高质量、更具实用性的服饰,满足不同人群
的多元需求。
创意不仅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更是对市场、文化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对一个创意人来说
,美好的生活,就产生于源源不断为他人创造高质量体验的过程当中。
生活的旋律如同一首无形的乐章,在现代快节奏中交织着美与挑战。谭盾,这位因音乐创作与指挥而闻名的艺术家,将音乐视为生活的修行,用节奏与旋律解构生活的平衡与诗意。他的人生如同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穿梭于闭关创作与旅行之间。这种循环体现了人对平衡的需求 —— 在工作与休息、独处与连接之间找到和谐点。
在闭关期,谭盾如隐士般深入创作,挖掘内心深处的灵感。而每次创作过后,他通过旅行恢复能量,并从不同文化与历史中汲取灵感。他说:「如果你不想在身体上旅行,那么可以在精神上旅行。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徒和基督教徒总是在祈祷,与内心对话。这让生活更加美好!」他热衷于骑自行车穿梭城市,在自然节奏中发现隐藏的生活之美,并将旅途转化为创作的沃土。
最近,谭盾创作的《北京中轴龙脉之钟》为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拉开序幕。作品以中国古老的声音符号「钟声」为线索,引领观众寻找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最终将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来。曲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想象力飞驰的写意世界,展现出谭盾独特的「魔法」。正如他在采访中提到的,他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巫师,能够看透生命的所有灵魂,与鸟儿交谈,聆听石头和树叶的低语。带着这样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情怀,谭
盾总是会在创作中表达他对于时间和生命的信仰。他说:「我们总是相信有来生,因为我们渴望活在未来。但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根线牵引着你,那是儿时记忆、故乡的声音与文化的根。
」
谭盾擅长从日常细节中捕捉灵感,他认为烹饪是一种分享的艺术,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他特别珍视围坐在餐桌前的时刻,因为这些瞬间让生活更有滋味。他对文化的探索同样贯穿于音乐创作中。无论是《卧虎藏龙》《英雄》还是《夜宴》,他都将影像与音乐精准融合,通过旋律捕捉时间与情感的变化。「当动作与声音、画面与音乐同步时,时间会突然变得不同,节奏和感受都会改变。」他说。
对于生活中一切细节的好奇心贯穿了谭盾过去二十多年的创作之路,驱动着他不断探索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边界,在突破与融合中,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构建起连接不同时空和文明间的纽带。例如,在为《卧虎藏龙》创作电影音乐时,谭盾深入理解电影拍摄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效、灵动地诠释多元视角下的不同意图,寻求最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影」与「音」融会贯通,通过旋律和节奏捕捉声音的形状,最终呈现他的理解。正如他所说:「或许是因为深受儒释道三大中国文化核心元素的影响,我相信灵魂是可以通过戏剧来锻炼的。当动作与声音、画面与音乐同步时,时间会突然变得不同,节奏和感受都会发生变化。」
谭盾多次尝试以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文言文和梵文等承载着古老文明的语言。此外,他对濒临消失的民间乐器和声音亦充满热情,他坚信每一件民间乐器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文化的灵魂。而对于创作灵感的培养,谭盾认为灵魂可以通过训练塑造。他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创意,捕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细腻情感。每年,他都会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与休息时间来保持创作活力,比如每天专注于 6 到 8 小时的创作,再通过运动平衡身心。他强调,灵感不仅来自天赋,更来自生活点滴的滋养。生活的细节 —— 一个渐消失的声音,一段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都能为艺术注入独特的情感与深度。
从微观角度说,谭盾将作曲视为一件极为私人的体验,是自我反思、修行与梦想的交融;从宏观角度说,他创作的是一种文化力量,是传统保护者,也是创新者。他用现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被遗忘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理解并接纳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
在谭盾眼中,生活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用音乐折射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用他的话说:「我的音乐反映了我的生活,而我的生活也体现在音乐中。」这种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哲学,不仅为他的音乐注入灵感,也成为我们探寻生活之美的启示。
生活如同一幅由经历、情感和价值观交织而成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张宇凭借多年在时尚媒体领域的深厚经验,用「热情」
「创新」与「简单」诠释了她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她认为,热情是点燃生命意义的火焰,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把疲惫转化为动力;创新是火焰持续燃烧的引擎,不断为人生注入活力;而简单则像快节奏生活中的解药,让人专注于平和与满足。
作为《Vogue》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张宇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编辑策略,将全球时尚潮流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将这本杂志打造成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时尚媒体标杆。她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深刻影响中国新一代消费者的品牌,在全球时尚媒体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2021 年,张宇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型。从时尚媒体的内容创造转向品牌商业运营,她加入红杉中国,担任投资合伙人,专注于时尚、生活方式及文化领域的投资。她希望跳
脱媒体观察者的角色,深入参与品牌运营的每个环节,从产品开发到销售布局,全面理解时尚产业的内核与商业逻辑。「这次转型让我看到了行业更完整的图景,」张宇说道,「通过直接参与运营,我对品牌发展的过程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新角色中,她延续了全球化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助力多个品牌实现商业扩展。例如,她帮助法国设计师品牌 AMI 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推动加拿大高端电商平台 SSENSE 实现全球扩展。
从媒体到投资的跨界,从时尚到商业的转型,张宇始终致力于支持新一代中国创意人才,并帮助国际品牌在中国找到立足点。她的专业积累与全球化视野为时尚产业搭建了一座助力成长的桥梁,书写了前瞻性与创造力并存的职业篇章。
工作之外,张宇的生活重心常围绕女儿展开。她谈到,女儿即将成年,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成长。「她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路,我从尝试说服她接受我的意见,逐渐学会了尊重她的选择。其实,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相比之下,张宇感慨自己的成长经历:「当年,我的母亲帮我选择了北京大学和法律专业,而我只是照着建议去做。现在的年轻人更有信心,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从职业的高压到如今的淡然,张宇将「简单」作为生活哲学的一部分。朋友形容她「云淡风轻」,这与外界对她强势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无论遇到什么挑战,我都能接受最糟糕的结果,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于幸福感,她认为不应局限于某个时刻或成就。「幸福不是某一个『点』,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是整体生活的一种和谐,而非短暂的高潮。」
谈到「What Makes Life Better?」张宇强调「热情」和「创新」是其中的关键。她认为热情是驱动一切的根本力量,无论是漫长的工作时间还是突破瓶颈的过程,它都能让人从挑战中找到意义。「即使再累,热情总能让我继续向前,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兴奋感,更是一种深刻的承诺。」至于创新,她直言:「仅靠坚持无法突破重复的困境,真正的进步需要勇气去尝试新的方法。」创新未必是颠覆性的改变,可以是重新
设计流程,或者用新的视角解决熟悉的问题。「它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和动力,也让我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
最终,「热情」「创新」和「简单」这三大要素结合在一起,为张宇打造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她总结道:「通过坚持热爱的事物、勇敢地迎接变化,同时简化生活的复杂性,我们能够找到平衡,过上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对于王雯琴来说,「舒服」「热爱学习的心」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她幸福生活的核心诠释。作为曾登上《Vogue》中文版创刊封面的模特,她的人生充满了光彩与高光时刻,但从事业巅峰到家庭,再到复出,这段充满转变的旅程让她发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并用智慧与从容定义了自己的幸福法则。
「舒服」是王雯琴生活的第一个关键词。她强调这并非安逸或懒散,而是一种内外兼修、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平衡状态。作为中国初代模特中的一员,王雯琴通过瑜伽、普拉提和攀岩等方式保持身体与心灵的舒适感。攀岩尤其让她着迷,这项运动让她在挑战中感受到力量,同时避免对身体的过度负担。她的运动哲学并非追求极限,而是通过自然与运动释放压力,发现自我。
王雯琴的态度始终开放、不拘泥于条框。她坦言:「从小我没有什么坚定不移的信念,连做模特也是。喜欢,就做了。舒服,就行了。人生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转移。与其纠结不定,不如活在当下,坦然接受。」这种态度不仅让她在事业中找到突破,也让日常生活充满精彩瞬间。王雯琴尤其珍视与女儿共同探索自然的时光。她回忆道:「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只是觉得它爬得理所当然。但透过女儿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从未留意的世界。」对她来说,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充满了探索与陪伴的幸福。
「热爱学习的心」是她对生活的第二个关键词。她认为,保持学习的心态能让生活充满可能性。从瑜伽到滑雪,从艺术到运动,每一次尝试都为她的生活增添色彩。采访中,她提到一位 95 岁才开始学习绘画的日本老人。「只要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就永远不会晚。」对她而言,学习不仅是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更是拓展生命边界的重要方式。在暂别时尚圈回归家庭的那段时间,她始终关注行业动态与趋势。这种学习的坚持,让她在复出后迅速适应新规则,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保持平衡的能力」是王雯琴生活的第三个关键词。她将生活比作一场舞蹈,找到适度的平衡是幸福的关键。作为模特,她深知职业的巅峰与低谷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核心。当她面对事业的转折时,她选择顺势而为,将重心转向家庭和自我成长。「在离开工作岗位时,我发现了许多从未注意到的兴趣爱好,并将它们融入生活。这是一种沉淀,而不是绝望。」
王雯琴的故事展现了真正让生活美好的智慧。她从未停止对生活的好奇,懂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并在每一个片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感。「生活中不需要每一秒都完美,但每一秒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既能探索未知又能珍视当下的态度,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启发我们去发现幸福的真谛:生活的美好,不在远方的终点,而在每一步的发现与感悟中。
作为 BUZZ 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庄子玉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业界备受瞩目。在他看来,建筑远远超越空间构造,更是一种能够启发思考、连接情感并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媒介。从大型公共建筑到隐于自然的小型装置,他的设计始终通过语言唤起人们对环境、文化和自我的深层理解。
创造力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植根于生活的信念。从设计宏伟的建筑到构思精巧的装置,再到探索材料的质感,庄子玉始终把创造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发现之旅。「创造力是不断生成新想法和新内容的过程,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客户或观众的需求,更是为了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乐趣。」他的设计常常突破传统边界,寻找新的可能性。以一个最近完成的山林小型建筑为例,这个项目将结构表达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虽然体量不大,却在显现与隐匿、功能与抽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用简约而深刻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空间与环境的对话。
然而,如果说创造力是庄子玉的前行动力,那么满足感则是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他强调,满足感并非来自追求完美,而是源于对过程不完美的接受,并在每一次努力的成果中发现值得庆贺的亮点。「我对达到 90% 的目标感到满意,剩下的 10%—— 从完成到完美的差距 —— 并不会困扰我。重要的是,我已经创造了让我骄傲和兴奋的成果。」建筑设计中存在无数不可控因素,他需要做的是锁定关键部分,在复杂的工艺、预算和客户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态度贯穿于选择项目和与团队合作的每个决策中。庄子玉始终坚持选择与团队能力和价值观契合的项目,而非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们优先选择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是仅仅为了经济利益去妥协。如果一个项目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我们会果断放弃。」
庄子玉不仅在工作中找到动力,还通过接受「不完美」的美学理念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他认为,真正的满足感来自学会放手,而非执着于控制一切。在面对棘手的项目时,他懂得调整自己的期待,聚焦于那些最有意义的部分。他回忆起一些简单却深刻的幸福时刻:在山林间与家人攀岩后共享一顿美食;在雪天看到被锈迹覆盖的篮球架,在铁锈与雪的对比中感受到特殊的美感;或者在展览中发现一块完美的材料。「这些日常中的细节,或许二十年后我依然会记得。它们正是生活的本质,是真正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庄子玉认为,生活并非一条笔直的路径,而是一场由经验、挑战和灵感共同塑造的持续进化旅程。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设计,更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说:「建筑是一个鲜活的、流动的存在 —— 它随着时间、场所和需求不断适应与进化,并为未来创造新的可能。」
通过创造力、满足感和享受,庄子玉构建了一种既能珍视非凡时刻,又能拥抱平凡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他的建筑哲学,也是他对生活的回答。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美丽不在于追求宏伟成就,而在于丰富的经历、持续的探索和内心的平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恰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