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E时代新能源
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及整车的技术、市场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超硬核!机械表高精度建模,全网最直观,最详尽 ... ·  5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查分!通道来了! ·  18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不要买!不要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NE时代新能源

比克动力林建:聚合物+氧化物 把固态融入大圆柱

NE时代新能源  · 公众号  ·  · 2024-03-21 07:00

正文

2024年3月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之动力电池分论坛上,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林建发表了“大圆柱动力电池将成为电动汽车新引擎”的主题演讲。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林建

下文为其演讲转化,存在部分删减与优化,供读者参考。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处在严重的供需失衡,2022年中国实际需求只有545GWh,但产能供给1200GWh,2023年需求690GWh,中国产出1800GWh,对全球来说也是这样。预测到2030年,供需平衡进一步失衡,全球需求2100GWh,实际上产出预估4800GWh。

这一情况导致国内国际库存相当严重,大家为了卖出产品,采用低价策略,导致亏损严重,利润进一步挤压。

所以是走同质竞争,打价格战,还是走更高、更新的产品,取得更多的利润?比克长期坚持小圆柱做高容量产品获得一定利润的同时,也开始了大圆柱的探讨,我们认为大圆柱是将来电动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入者和取代者。

比克如何参与竞争呢?

第一,发展高质量的动力电池,必须布局大圆柱电池,同行们提到的固态电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比克也打算把固态最终希望能够融入大圆柱,做更高安全的固态大圆柱电池。刚才提到的硫化物、氧化物用在圆柱这种卷绕型产品当中未必科学,比克的路线是聚合物加上氧化物,实现可卷绕的在大圆柱当中实现。

第二,产能走出去。大圆柱在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市场上看到更多的是磷酸铁锂的大圆柱,实际上 大圆柱真正的优势做上去,还是要用到更高容量的正极材料,包括镍811、镍90。 在负极方面, 硅的容量进一步提升 。我们看到,从第一代的研磨硅碳,到现在的三代预锂硅氧,到第四代的纳米级分散的CVD法的硅碳,在提升容量方面贡献越来越大。我们乐观地看到,大圆柱能量密度可以做到越来越高,320Wh/kg以上,循环可以跑到1000周以上,同时兼顾了安全性。

比克大圆柱已经开发了四年,从第一代的传统滚槽结构,到第二代的机械封口、卷边封口,到第三代的焊接封口,不同的焊接方式对应更高合格率、更高安全的产品。同时,在焊接的方向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国内国外流行的揉极耳、不揉不切、切叠极耳,用在磷酸铁锂上进行了工艺探讨,比克也提出自己的工艺,保证它的合格率和安全性。

比克在进行了四年的探索之后,产品已经相当成熟, 以33Ah的4695产品为例,能量密度280Wh/kg,大圆柱非常容易做到4C快充 ,并且比克电池快充性能相当优异,我们做了20分钟充电10—80% SOC,目前循环在800周左右,容量保持率90%。280Wh/kg、续航700公里的车使用十年也可以的。此外,由于更激进更特殊的结构,大幅降低了阻抗,所以其阻抗相当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交流阻抗甚至低于1毫欧,直流阻抗1.2毫欧,优秀的阻抗性能大幅度提升了它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我们通过了各项严苛的测试,热安全测试,国标要求外部短路、过充、温度循环、挤压、热箱、单体针刺、小模组针刺、小模组加热我们都可以安全通过。

现在单体针刺触发热失控,随机挑选了50只单进行了针刺试验,所有的单体都是从底部泄压,没有发生任何侧壁炸裂、融穿等现象,都是安全的底部泄压。

模组层面也进行了试验,如果一颗单体失效,电流会换到其它的地方,安全性更差。小模组针刺测试,电芯距离1.5毫米,中间电芯进行了针刺,我们看到周围的电芯仍然是安全的,只是中间的电芯防爆阀打开。对于中间的电芯温度到达了喷洒点的温度达到1000度,周围的电芯温度相当低,安全性非常好,中间的电芯实现了热失控,周围电芯温度都还是低于100度,安全性非常优秀。

我们进行小模组的加热测试,在真实发生碰撞之后,电池会加热。如果进行小模组的加热,看看它的性能怎么样,在电芯距离1.5毫米的时候,我们设计的模组在中间电芯用300W的加热功率来触发加热,中间电芯的防爆阀打开,周围电芯仍然比较安全。

温度分布,上面三个高温热失控的电芯,最高到达700度,但是周围的电芯都是非常安全的,在200度左右。无论是单体针刺,还是单体加热,周围的电芯都是非常安全的。

比克大圆柱电池的技术路线,正极方面现在用的是镍,基本用到镍90 ,为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我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最终达到镍93甚至更高,同时实现无钴的低成本。随着富锂锰基材料的进一步成熟,下一步无论是低成本还是高能量密度,我们都用到富锂锰基的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方面,比克创新性提出 单壁碳纳米管硅负极提升循环性,导致现在单壁导电剂成为硅负极的标配 ,硅负极方面,研究它的粘结剂、成膜、电解液各种添加剂,现在用的亿纬的硅氧,已经做到300Wh/kg,随着纳米级别的CVD法的硅碳,我们期待可以做到360Wh/kg,我们现在合作开发的CVD法纳米硅碳克容量做到2000毫安时,循环性能很优异。

容量方面比克现在做的是280 Wh/kg,已经非常成熟了,350 Wh/kg也在开发,接下去全固态,我们希望能够做到400 Wh/kg甚至以上,当然这里面的挑战非常大,第一个要用负极用到锂金属,电解质要用到固态或者作为过渡用到半固态。在安全性方面,锂金属存在着在反复嵌脱锂过程中,表面体积损耗增大,对锂金属的反复及管控也是学术界包括电池界的难题。

接下来做更高能量密度,考虑做 锂空气电 ,这个还会跟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

电解液方面,目前主要是液态,我们现在的产品已经开始融入半固态,进一步提升它的安全性,最终也是要走向全固态。在大圆柱电池规模化量产方面的挑战,目前我们看到虽然大圆柱说了很久,但实际上量产的并不多,最主要的问题除了材料体系,还有工艺问题,包括它的合格率,它的生产工艺,这里面可讲的故事很多,比如说全极耳的设备,用激光焊、超声焊等工艺,用揉体还是切叠工艺,有非常多的考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