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林教育  ·  吉林省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举办 ·  昨天  
今日五莲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今日五莲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 天前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 天前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遂宁新闻网  ·  遂宁一地发布最新学生资助政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叶玲:从对教师身份的怀疑,到找到教育的价值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0-16 13:42

正文




叶 玲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

正高级教师

四川省特级教师

四川省第三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揭榜挂帅”首批领衔人

四川省首届教书育人名师

“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李希贵校长工作室”学员

成都市叶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成都市优秀班主任





从对教师身份的怀疑,到找到教育的价值感,直至人生的归属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叶玲,常向老师们讲述自己的成长,并期待老师们向教师的两个“最高标准”——于漪、张桂梅——学习。


她自身便是这样一位专业和情怀兼具的教育人。


叶玲将教育看作是一个森林般的生态系统。森林离不开阳光,就像教育离不开“爱”,孩子在爱中成长,从教学的根上吸收营养,最终,每一棵树都能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省教科院附中建立近三年,第一届学生即将走出校门。如何从常规运转,向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迈进,如何成为教育界中的“这一个”,叶玲始终以深入一线的教研韧性,护持着这棵“大树”茁壮生长。




叶玲的语文天赋展现得不早不晚。

在百年名校自贡市蜀光中学读高中时,叶玲就参加了全国首届“大树杯”青少年征文比赛,并成为自贡市唯一一位获奖者,更不用说从学校到区、市、省的作文奖,几乎拿到手软。那会儿的作文比赛,奖金比较高,叶玲光靠这一项,已能足够交自己的学费。她还参加文学社,一晚就能写两篇影评,交上去后发表,又能得一笔稿费……

这耀眼的天赋从何而来,自小的阅读?家风的继承?我们不禁发问。

不想叶玲答:我们家经济条件非常一般,每买一本书,都要跟父亲申请很久。而所谓少年读物,也不过《席慕蓉诗集》《围城》之类……

“但我奶奶读过私塾,对文化人自有一份尊重。”叶玲说。这份尊重像一块压舱石,沉在她家庭教育的重心上。她仍记得父亲这样对她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就这样,“未经雕镂琢磨”的叶玲,在西南一座小城安静、自由地生长。待到高中,除了语文,她的历史、英语也很好,文理分班时,自然选了文科。得益于蜀光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打排球、办板报、做主持,她也样样能行。

临近毕业,叶玲的伯母,一位中师出身的老师,试探地问她:叶玲,你要不要当老师?

▲叶玲和学生在一起

她不是没想过。毕竟在同学们眼中,她成绩优秀、多才多艺、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还时不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当时叶玲在学校小卖部门口设点,同学中凡有问题者,皆可向她“咨询”,无论是现实问题“考军校还是高考”,还是形而上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叶玲无不认真思索,仔细应答。

但轮到自己的人生选择,她却犯了难。

从学习情况和家庭条件来说,读师范、当老师,确实是叶玲的最佳选择,但奈何她对教师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老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学生来实现的”,这和她凸显自我光彩的经历,有所落差。

叶玲最终还是顺应了现实。1992年,她考入当时的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后又升入四川师范大学。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叶玲留在成都,当了一名语文老师。


在成都市大学路初级中学(后并入成都市棕北中学)任教三年后,1999年,叶玲转入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以下简称“育才”),开始了在育才20多年的教育生涯。

进入教职第二年,叶玲便获得了武侯区赛课一等奖,出版了自己的作文指导书,发表了学术论文,算得上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了。因此在进入育才的第一年,她就被学校委派,在学术年会上讲示范课。

对七中育才这样的名校来说,校内的认可,往往就是最大的认可。新老师中,大家一致认为,叶玲是一位优秀的“赛课型选手”。但她却对“初生牛犊”期的自己另有看法:“那时我对从事教育,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的境界。凡所作为,不过是想把一堂课上好,不负学校的期待,争取同事的认同,收获学生的喜爱……”

▲叶玲的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星光不问赶路人。渐渐地,叶玲在教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比如随着教龄增长,她积累的PPT、Word文档等教学课件越来越多,熬过了初探期,轻舟将过万重山,她却总想不走寻常路——她带过的班,没有一届用的是相同的课件,只要学校一倡导新的教学改革,只要她又听了某位名师的一堂好课,就忍不住想试一试,看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生发出一些新东西来。

少年时对世界的新鲜感、做事的沉浸感,再次照临了她,叶玲开始享受“当老师“这件事本身。

而且,她十分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她记得带第一届初一学生时,有篇课文叫《外婆的熊皮手套》,正讲到兴起,忽然感到台下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在追逐着她。“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对得起这双渴盼知识的眼睛。”

傲寒,叶玲在育才的学生,现从事金融行业,每次回来看她,茶余饭后都会聊起这段往昔。傲寒说,他一直很喜欢古诗词,现在仍时常阅读、记诵。这份兴趣,就来自叶老师当初给他们上的一堂课——《核舟记》。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其上所刻苏轼乘舟游赤壁的形象,反映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成就。虽是一篇实用类文言文,但傲寒记得,叶老师仍能独出心裁,在讲到舟中人物的细致情状时,她请同学们闭上眼,想象一下苏轼游赤壁的情境。一番新奇的体验,让生涩的文字变得灵动可感,也打开了傲寒进入古文世界的大门。

让学生热爱知识、渴望求知,用自己的今天来指引学生的明天——在叶玲看来都是教师本分。所以当学生们毕业时,她从不主动留存他们的信息,也没有指望学生会回来看她。但像傲寒这样的学生,一次一次地、自发地回来看她,让叶玲深为感动,也更明确了教师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像当初她的直觉所说: “老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学生来实现的。”

在育才,优秀的老师很多,叶玲做到了语文教研组长时,大大松了口气,觉得总算不负自己的认真和努力。但她逐渐发现,在一个真正优异的平台,像她这样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是没有机会“躺平”的。

▲成为校长后,叶玲发现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在生命深处滋养着她

除了教研任务的敦促,还有不少渴望成长的年轻老师,一到赛课,就追着叶玲问:叶老师,您能帮我指导一下么?“你敢说每次指导你都了然于心,尽在掌握?你不也要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叶玲形容育才的氛围,就像“国庆节的故宫”,即使你不想走,也总有人推着你走。

语文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教学督导、研修室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助理……从2002年开始,叶玲在育才的工作岗位,从没有以两年为单位的重复,除了后勤和办公室,其他部门走了个遍。

不断接受新任务和挑战,每一次挑战,又给了她成长的契机。比如参与学校材料的撰写,三年计划、五年计划、特色发展规划……这些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度参与,使叶玲得以站在更高的视角,俯瞰并展望一所学校的发展路径。

2021年7月,叶玲结束了在七中育才学校的工作。彼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筹办附属中学,叶玲调入省教科院,开始参与筹备这所新学校。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教科院附中”),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成都高新区合作办学,以科研引领、教研推动为特色,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建校三年来,致力于成为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示范校。

作为一位新校长,叶玲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用锐意改革的精神,及专业的教研经验,来托起这所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她毕竟没当过校长,为此买了很多书来学习。同时,她发现过去的每一段经历,尤其是在育才的经历,在教学生命的深处滋养着她。

比如她说,当校长和当老师,至少有一个终极的相通处,就是“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叶玲更往前走了一步:爱学生重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爱他们更重要。

当时在她班上,有一位代课心理老师,一天家长找到她们,说明了自家孩子的情况——性格腼腆、不善交流,希望老师能多加关照。出于心理老师的本色,亦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这位老师确实对孩子倾注了更多关心。

一天,老师发现女孩中午没去吃饭,便走过去,揽着女孩的肩膀问,她怎么不吃饭呢?小朋友没有理她,回家就跟妈妈抱怨,这位老师我和她不熟,她凭什么管我吃不吃饭。

叶玲常将这个例子分享给现在的老师:“首先,你要评估一下和孩子的关系,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温度和情谊后,再做亲密一点的举动。人际交往遵循‘豪猪法则’,即保持良好关系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定距离,教育也一样。”

当然,当老师以赤诚之心对待学生,大多数孩子还是能感受到,理解并接受的。叶玲想起自己在育才时,有时走在校园角落里,有的孩子拐个弯过来,都要跟她打招呼。叶玲近视,其实不大看得清,反正看到笑脸就摆手,“万一他跟你打招呼,你没有搭理,下次他可能就不会再向你释放善意了”。

叶玲把这些法则,应用到了校长角色中。通常来说,学生对校长是敬而远之的,但叶玲走在学校,却时常碰见学生上来向她“反映问题”,比如“篮球架上的网能不能换一下,投起来有点儿费劲”。还有一次,一个初二男生在球场边碰到叶玲,向她诉苦,说自己膝盖磕破了。叶玲哭笑不得,说篮球运动怎么可能不受一点儿伤。你一个大男孩,运动就是要锻炼坚强的意志,没问题!转身就喊男孩把球给她,她来投一个给他看……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叶玲看来,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的基础。“有了好的师生关系,孩子才愿意跟你学,和你玩儿,和你聊,这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重构教学,按叶玲的话说,先“用比较少的代价,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秋韵,是当时七中育才唯一为其办了个人画展的学生。初二,叶玲接手了她所在的班。因为走的是艺体路线,相对来说,秋韵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出彩。通过一年多师生的共同努力,秋韵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升,尤其语文,甚至得过班级第一名。

那么,叶玲是怎么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的?

所有改革,叶玲先从自己学习开始。她找来世界前沿的研究作为参考,比如PISA(注: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性教育评估项目)的研究报告,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各种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改革迫在眉睫,她说“吃知识,就要从根上找”。

▲叶玲经常参加教育改革研讨活动,走在教研前线

结合实践,叶玲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培养的人才,是为未来世界的持续发展蓄能的。

“教与学的关系”,在叶玲看来,则是学校和教师的主阵地。

“老师要给孩子深度思考的契机,要接受孩子的思考可能跟你的不一样。从以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从以老师的思考为主,转到师生共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才可能真正获得成长,教学的不可替代性,也就体现在这里。”

深度教学,是一种更为接近学科本源的教学方式,旨在探索学习规律,在根上施肥,让学生热爱学习,持续发现并理解学习的真义。省教科院附中的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构建中学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就是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明晰课堂的内涵价值、内在机理、外部条件及实践范式等。

深,对应浅。叶玲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老师上课无论如何强调知识点,学生如果没能领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习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教学就是一棵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直至枝丫丛生,树叶繁茂。好的教学就是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体系和网络。”

叶玲长于语文教学,开口说话、提笔写字,念念都是语文,但其实,所有学科都是这样。那天省教科院附中办数学节,叶玲宣布开幕时,问台下同学:“你们看我站在什么位置,舞台效果会比较好?”同学们答:黄金分割点。这不就是生活中的数学吗?

和敬爱的老师在一起,以科学的方法向学习深处迈步,最终找到自己的发展区,秋韵的例子,不会是偶然——增分不是目的,提质才是关键。


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立场来设计教学,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普遍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能有效地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上。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考验的不仅是老师的学识与经验,更是修养与境界。唯有发自内心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可能放下身段和权威,站在学生立场,看见并思考他们的深层想法和真实需求。

叶玲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

你是一位英语老师。一天,你精心备了一堂课,从内容到形式,自己很满意。上课铃一响,你如常走进教室,放下书本,环视一圈,却没能注意到孩子们刚上完体育课,从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来看,很可能在刚刚的比赛中落了败……

45分钟分秒必争,你迫不及待要展示你的课堂设计,“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孩子们拿出纸笔,心情更低落了……

▲叶玲(右七)参加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会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还能有几成效果?叶玲说,老师们常常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电源还没有插上,就想让电视机工作”。

因此,在课题讨论会上,在面向老师的讲座中,叶玲总是强调,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为孩子。如何放权给学生,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让学生站到校园中央,让学生站到生活中央,是省教科院附中以学为中心的绿色课堂,首先要去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

从办学的角度讲,几乎每所学校都可以拿得出几堂符合当下先进教育理念的公开课、示范课,但在日常课堂上,能实现几成?是不是每节课都是这样?答案不言自明。叶玲观察课堂多年,对那些“一帆风顺的课”一直保有自己的态度:“你设计的所有问题和任务,孩子都回答得那么好,还需要你老师做什么?”

采访前一天,叶玲作为专家,在其他学校听了一节高二历史地理课。这是一堂跨学科课,主题是“打造美丽村镇”。

老师一番讲解后,抛出任务:同学们,请你们总结一下乌镇改造的成功经验,然后思考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古镇上,并给出你的方案。

几分钟后,学生们分组表述。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有的学生甚至考虑以“剧本杀”来改造村镇……正说到高兴处,老师敲了敲桌子,“来同学们,看PPT,我给你们列出了改造的4个原则……”

评课的时候,叶玲首先肯定了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说到课堂的深度时,她先以自己最近在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为例——小说也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座村镇的深刻变化,背后是庞大的专家支持和资金支持,长期驻扎在当地,策划调研,反复论证……所以,这节课的选题固然非常好,理念也很先进,但让学生们在几分钟内给出方案,是否有些为难?”

她接着向老师建议,这节课的结论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含量和核心素养,比如对地理学科来说,就是人地观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