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用户使用率78.2%,短视频市场份额大
、用户多,成为各大媒体必争之地。
新京报“我们视频”自去年入驻快手平台以来,粉丝已经130万+,最近60天更是增粉100万。
除了“我们视频”,“新京报”、“新京报评论”、“新京报HI财经”及“摩登公社”也纷纷入驻快手平台。
面对庞大的短视频用户人群,
传统媒体该如何试水流量平台进行融媒体合作?
现在拥抱快手等流量平台时机是否合适?
怎样才能迅速获取粉丝制造看点?
本文以新京报“我们视频”
入驻快手
平台
为例,特邀
“
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探讨
传
统媒体与
流量平台进行融媒体合作的N种玩法。
7月13日,由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的“快UP·融媒大会”在京召开,并发布“媒体号UP计划”。
未来一年,快手将助力至少1000个媒体号实现私域流量变现,100个百万粉丝级优质媒体号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在100个城市推动100个媒体号开展直播、电商或知识付费等业务,全面打通媒体号商业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借力短视频社交实现融媒体转型升级成为一大难题。
快手这一举措,或将为传统媒体进一步拥抱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1.
“我们视频”为什么选择入驻快手平台?
是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视频:
首先,要符合“我们视频”的整体发展战略,因为“我们视频”属于新闻资讯视频栏目;
而快手则是记录真实生活,发掘真实的人物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快手
“真实记录”
的特性与“我们视频”的整体定位非常契合。
其次,也会考虑平台本身的政策和方向。
除了符合栏目发展战略之外,平台的背景、运营方向以及平台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扶持政策,也是重点考虑的。
2.
快手平台上“我们视频”已收获了130万+粉丝,这一增长之路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视频:
2018年“我们视频”入驻快手,截至目前粉丝已达到136万。
近一个月来,
“我们视频”
在快手上的单个视频平均播放量在二百万以上,很多爆款视频点赞数已经超过一百万。
这些爆款视频都非常符合快手平台的特性!
我们发现,能第一时间呈现
核心现场的视频和正能量视频
,在快手上很受欢迎。
3.“我们视频”月生产量大概有几千条,但是,快手上并没有分发全部视频,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平台特性吗?
我们视频:
记者们的选题和线索来源,除了拍客提供外,主要还是在各大信息渠道中寻找,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各种群。
快手现在就是我们重要的选题来源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快手不仅是我们的
选题来源
,同时也是我们的
分发渠道
。
在快手分发时,我们会从
形式与内容
至少这两方面考虑。
形式上,最基本的就是必须是竖屏形式的视频,才会发布到快手上。
所以,从这个标准来审视我们团队的视频,很多会被直接过滤掉。
在视频时长上,我们也尽量控制和缩短时间,这也符合快手用户喜欢“时长短、节奏快、密度高”的特性。
从内容上来看,快手用户普遍喜欢核心画面和核心现场,特别喜欢现场感特别强烈的视频。
4.快手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样的流量平台,
对传统机构媒体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们视频:
首先,“我们视频”在快手上挖掘到众多新闻线索,比如“8岁拳击小女孩小汤圆”。
“小汤圆”经过“我们视频”报道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快手上积淀了大量真实记录生活片段的用户。
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报道更要强调以“人”为核心
。
快手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细节丰富的内容。
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些当成新闻,但是,对自身客观的记录反而具有更高的报道价值。
这几年来,快手也积累、沉淀下这些喜欢观看他人真实生活场景的用户。
这些用户既是新闻的消费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
第三,“我们视频”快手的运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和消费的流程。
快手在整个新闻内容生产分发流程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们视频”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做的专题报道,就是42个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故事,其中绝大部分用户故事都是在快手中找到的。
比如没上过大学的初中生制造出可回收火箭、在南极开铲车的小伙等。
记者们围绕主题在快手上寻找选题线索,然后采访制作报道,报道最终又回到新京报报纸上扫码观看,也可以全网分发,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融媒体探索。